洪武南北榜案是一场怎样的垄断黑幕?明朝灭亡的祸根立国就已埋下

发布时间:2025-07-19 18:51  浏览量:1

洪武三十年,阳春三月,南京贡院门前。

人头攒动,锣鼓喧天。

新科进士的皇榜刚刚张挂,空气中弥漫着功名与未来的香甜气息。

然而,这份香甜很快被一声凄厉的怒吼撕裂:“苍天啊!偌大个北方,竟无一人及第吗?!”

紧接着,愤怒的声浪如潮水般涌起:“黑幕!舞弊!不公平!”

那榜上,密密麻麻五十三个人名,籍贯一栏,触目惊心:全都是江西、浙江、福建!江西、浙江、福建!

仿佛全大明的才子,都在这三省的摇篮里扎了堆。

应天府衙门前,愤怒的北方举子们砸烂了登闻鼓,血书直抵紫禁城。

风烛残年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捏着那份几乎被血泪浸透的诉状,浑浊的老眼射出寒光……

朱元璋不是傻子,他是亲手主持过五次科举的老司机了。

前五次放榜虽然南方整体占优,但也算雨露均沾。

北方学子也算次次有份,平均能占个两成左右。

虽然不算多,但好歹有口饭吃。

湖广、四川、两广这些地方,也能分上几个名额,不至于剃光头。

而赣浙闽三省确实猛,平均能占到一半多点。

学霸嘛,实力在那摆着,大家服气。

可这第六次科举春榜,五十三人名单下来,直接把所有人看懵了!

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独占四十四人!占比高达恐怖的83%!

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万里河山,才子绝迹?竟然无一人上榜?鬼才信!

南方其他兄弟省也是惨不忍睹! 比如:湖广、四川等三个大省凑一起,可怜巴巴就3个人上榜!

“南北榜案”?这名字都叫轻了!这是赤裸裸的“赣浙闽三省学阀吃独食案”!

北方兄弟喊冤,南方其他省的同学,何尝不是一肚子苦水?

那么问题来了:谁这么大的胆子?谁能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操控这号称“至公”的抡才大典?

这不得不提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朱熹!

朱熹,南宋超级大儒,祖籍江西,生于福建,在江西、浙江、福建开坛讲学,门徒遍天下。

他创立的“程朱理学”,后来成了明清科举的唯一标准答案。

他死后牌位更是牛到被请进孔庙吃冷猪肉,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享此殊荣的。

朱熹的徒子徒孙们,靠着祖师爷的招牌和遍布赣浙闽的学术网络,结成了一个史上最牛叉的“学阀”集团。

一个掌控知识解释权、考试标准权、人才评判权的超级垄断联盟!

这个联盟有多可怕?

读书的教材,是这个集团编的!

四书五经怎么解释?朱熹说了算!标准答案在我手里。

各地老师,是这个集团派的!

地方官学、著名书院,讲席多是“朱门”弟子。

想考得好?先拜码头!

考官,也是这个集团的人!

科举主考、同考官,大部分还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文章合不合口味?我们说了算!

阅卷,还是他来!

你的卷子能不能入考官法眼?看你是不是“自己人”,看你的文风合不合“朱门”路数!

这还是科举?这就是“朱门认证资格考试”!

不是赣浙闽出身,没有“朱门”师承,你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

对不起,口味不对,扔废纸堆!

久而久之,赣浙闽就成了“科举特区”,其他地方的读书种子,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淘汰!

到了洪武末年,这个学阀集团,已经膨胀到足以挑战皇权,试图用笔杆子给整个大明官场打上“赣浙闽制造”的标签!

朱元璋,那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开国皇帝,一眼就看穿了这学霸班的小九九。

这帮文官就是想趁着老子快死了,想一把梭哈,彻底垄断朝堂话语权!

老朱先礼后兵,他压下怒火,派了个调查组去复查试卷。

结果,调查组组长张信带着几个也是学阀背景的官员,查了一圈,结论是:录取公平公正,北方人水平就是不行!

甚至当科状元陈䢿,这是福建人,他还梗着脖子硬顶朱元璋:“南优北劣,天经地义!”

好家伙!给台阶不下,反而蹬鼻子上脸!这是要逼宫啊!

朱元璋浑浊的老眼瞬间清澈了,一股开国帝王的杀气弥漫开来。

什么才学高低?这分明是你们仗着学阀势力,结成利益同盟,把持朝纲,妄图架空皇权!

这刀,不落不行了!

主考官刘三吾、复查组长张信论罪处死,也有说流放的,反正结局极惨!

新科状元陈䢿 因“态度恶劣”,杀!

其余涉案官员数十人,不是流放,就是下狱,都严惩不贷!

紧接着,朱元璋又亲自主持重新考试,严令:这次录取名单,必须有大量北方人!

结果,夏榜一出,录取六十一人,清一色北方籍!史称“北榜”。

这一杀一放,看似极端,实则老朱的无奈与决绝。

阀根基太深,遍布朝野,杀几个台前卒容易,想彻底铲除盘根错节的学阀网络?难!

他老了,时间不够了。

他用最暴烈的方式宣告:这天下,还是朱家的天下!官帽子,是朕给的!想搞垄断门都没有!

朱元璋驾崩,学阀扶持的“好学生”建文帝朱允炆上位。

建文二年那唯一一次科举,学阀们彻底不装了!

录取名单中赣浙闽三省,加上新崛起的江苏,四省占比高达76%!

学阀们不仅迅速收复“失地”,还成功把江苏这位“富二代”拉入了伙!

建文的朝堂之上,围绕建文帝的,清一色是这四个地方的文官集团。

他们急不可耐地推行削藩,逼死湘王朱柏,终于引爆了火药桶。

朱棣,他反了!

朱棣的“靖难”铁骑,从北京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沿途北方诸省、南方非学阀省份的势力,几乎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暗中支持。

为什么?因为学阀吃独食太久,得罪的人太多了! 大家巴不得有人来掀了饭桌!

朱棣成功杀入南京,夺了侄子的江山。

他大开杀戒,清洗了大批建文朝的江南文官。

就拿其中的大儒方孝孺来说,曾经竟然想开历史倒车,实行荐举制,五品以下由他们举荐

黄巢看了,不得一脸问号????

然而,程朱理学依然是科举唯一标准,“朱门”网络依然深深植根于赣浙闽的教育土壤。

永乐之后,学霸班势力虽经打击,但很快卷土重来。

大明帝国的官僚体系,始终未能摆脱学阀的深刻烙印。

地域倾轧、党同伐异、思想僵化,垄断遗留下的暗伤,如同附骨之疽,伴随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深渊。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