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馆藏介绍(1)—热爱与坚守的温暖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9 21:48  浏览量:1

洞庭鱼米之乡

一、洞庭鱼米之乡的文物有哪些

1、农作物相关文物

(1)古栽培稻种标本: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古栽培稻种标本,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之一,对于研究水稻起源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稻谷壳、夹碳陶片、水稻硅酸体、稻壳印痕等:这些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古代湖南地区水稻种植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种类提供了实物证据。

2、农业生产工具

(1)唐铁犁头:唐代的铁犁头,是农业生产中用于耕地的重要工具,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展现了唐代湖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

​(2)金属农具:除了铁犁头外,还有其他金属农具,如锄头、镰刀等,这些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稻作农业的发展。

3、与生活相关的文物

(1) 东汉绿釉陶灶: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灶,造型逼真,上面有各种烹饪器具和食物模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从侧面说明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和饮食文化的发展。

​(2)西晋青瓷对书俑:1958年长沙金金岭出土的西晋青瓷对书俑,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反映了湖南地区在西晋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

蛙纹铜鼓

二、蛙纹铜鼓

1、基本信息

蛙纹铜鼓出土于湖南,其年代为南朝,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

2、外观设计

(1) 鼓面:通常呈圆形,中心常饰有太阳纹,光芒向四周辐射。鼓面边缘环列着立体青蛙造型,青蛙或昂首向天,或两两叠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举行某种仪式。

​(2) 鼓身:整体呈桶状,表面布满了精美的纹饰,如羽人纹、船纹、鱼纹、龟纹等,这些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反映了古代南方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文化内涵

(1)图腾崇拜:蛙纹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之一,象征着多子多孙、生殖繁衍和家族繁荣。在农耕社会,人口的繁衍对于族群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青蛙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2)自然崇拜:青蛙能够敏锐地感知天气变化,其鸣叫往往预示着风雨的到来,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蛙纹铜鼓也体现了古代南方民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

4、社会功能

(1)仪式乐器:铜鼓在古代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仪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铜鼓被敲响,其声音洪亮、深沉,能够传播很远的距离,营造出庄严、神秘的氛围。

​(2)权力象征: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部落或族群中,只有首领或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铜鼓,铜鼓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也反映了其所有者的财富和地位。

生活的足迹

三、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生活的足迹文物

1、生产工具类

战国玉刮刀:战国时期的玉器,可能用于刮削或切割等用途,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2、生活器具类

(1)东汉绿釉陶灶:东汉时期的随葬明器,从其造型和设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烹饪方式和厨房布局,为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家居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2) 唐银高足杯、唐青瓷高足杯:唐代的酒具或茶具,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湖南地区的制瓷、制银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念。

​(3) 隋大业六年执杯陶女俑:隋朝时期的陶俑,手中执杯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礼仪习俗,也为研究隋朝的服饰、发型等提供了参考。

3、文化娱乐类

(1)汉画像·分餐而食:汉代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面刻画了人们分餐而食的场景,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饮食礼仪和社会生活风貌。

​(2)衡阳的贡品酃(ling)酒:从汉代起就成为贡品的酃酒,反映了湖南地区悠久的酿酒历史和独特的酒文化,也体现了当时的贸易和贡赋制度。

唐摹《兰亭序》

四、唐摹《兰亭序》

1、基本信息:纵24.5厘米、横65.6厘米。正文内容为王羲之《兰亭序》原文,共327字,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2、 创作背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集会,饮酒赋诗,王羲之为此作序,即《兰亭序》。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书法,得到《兰亭序》墨迹后,命弘文馆拓书人钩摹临写,此黄绢本即为唐代众多传世摹本之一。

​3、流传收藏:曾藏于明代驸马王晋卿府,后经项元汴、汪士鋐(hong)等递藏。清嘉庆、道光年间辗转于梁章钜之手。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收购入藏,1958年移交给湖南博物院。

​4、题识与章印:卷前引首有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尾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shu)、贺天钧等诸跋(ba)。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fei)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模糊,真伪存疑。此外,卷中还有项元汴“天籁阁”“墨林秘玩”等诸多藏印,以及李嘉福、梁章矩等人的收藏印记。

​5、艺术特色:虽因绢本材质,部分纸本效果未能展现,但仍能清晰看到笔锋轻重、徐疾变化,行笔间映带顾盼,点画牵丝细腻。笔法“锋棱外露”,带有初唐书风的轩豁刻露之态,与褚遂良摹本的圆润含蓄不同,更显古朴厚重,是研究唐代摹拓技术的独特样本。

湖南博物院欧阳询《千字文》

五、欧阳询《千字文》

1、作者简介:欧阳询约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朝,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与柳公权、颜真卿、赵子昂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所创“欧体”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影响深远。

​2、作品概述:该作品纵25.5厘米,横304.8厘米,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无款,帖后存北宋王诜(shen)跋。它以传统蒙学教材《千字文》为创作素材,将书法艺术与文学经典相结合。

​3、笔法特点:起笔多藏锋逆入,如“之”字;也有露锋顺势而入,富有变化。行笔过程中粗细变化丰富,如“大”字横画。收笔或顿笔回锋,或轻轻提笔出锋,如“天”字捺画与“风”字末笔。笔画形态多样,横画有起伏,竖画有垂露和悬针之分,撇捺如人的手足,舒展灵动。

​4、结构特征:重心平稳,如“中”字竖画垂直,左右对称;即使是倾斜的字,如“也”字,也能通过笔画巧妙安排保持重心稳定。疏密得当,如“密”字笔画多但不拥挤,“日”字笔画少则加粗显饱满。同时,字的各个部分错落有致,打破对称格局,增添灵动之美。

​5 、艺术风格:用笔一丝不苟,牵丝相连,转折自如,笔势遒劲酣畅,兼具楷书的严谨与行书的灵动。结构上采用平直、齐整的行轴线,寓险于正,给人庄重森严之感。笔画清秀挺拔,气势贯通,整体布局疏朗有致。作品融合了多家之长,既有王羲之的飘逸洒脱,又有颜真卿的雄浑厚重,形成了独特的“欧体”风格。

​6、文化内涵:《千字文》内容涵盖天地、历史、人事等多方面,欧阳询以其为素材创作,不仅传达了《千字文》的文学价值,更以独特书法风格赋予作品新艺术生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明代祝允明草书手卷《岳阳楼记》

六、明代祝允明草书手卷《岳阳楼记》

1、作者简介:祝允明字希哲,因多生一指,自号枝指山人,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善诗文,尤精书法,与文徵明、陈淳、王宠号称书坛“吴中四名家”,又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2、 作品概况:该作品为纸本,纵38.8厘米,横598厘米,以草书书写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3、艺术风格:其下笔果敢苍劲,运笔豪放狂纵,行笔沉着痛快。书势恣意纵横却又法度严谨,通篇墨气淋漓、一气呵成。从气势上看有怀素、张旭之风,但笔墨点画、字形结构综合了二王以来各家之长,受黄庭坚书风影响最深,是介于今草和狂草之间的佳作。

​4、文化内涵:《岳阳楼记》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祝允明以草书书写此篇,既展现了他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诠释,也借由文字表达了自己作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和报国理念。

​5、作品价值:这件作品成功继承了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唐代张旭、怀素和北宋黄庭坚等杰出草书名家的优点,同时融入了祝允明的个性化体悟,形成了既有传统又有个性代表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对研究明代书法艺术及祝允明的书法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七、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1、基本信息:瓷壶为唐代器物,高16.4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9.9厘米。它小口翻沿,颈细而短,椭圆形深腹,平底,八棱短流,弓形柄,两侧肩部各置一系。胎质细腻,呈灰色,通体施青釉,贴花处施以褐斑。

​2、装饰工艺:采用模印贴花工艺,这是长沙窑釉彩之外的重要装饰特征。该工艺从金银器的锤鍱和压印移植而来,将胎泥用模印等方法制成花纹,再用泥浆粘贴在器物胎面,施釉入窑烧制,使图案有浮雕般立体感。

​3、 贴花图案:壶身有三块模印贴花,位于两系及流下。流下为一人物袒胸披纱,站在蒲团上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为立狮。舞蹈人物丰腴长颈,胳膊袒露,下着紧身短裤,上挂披巾,纹褶飘逸,其舞姿与中国传统的“长袖折腰”舞不同,应为“胡腾舞”或“胡旋舞”。

​4、 文化意义:它是中亚文化融入中土的见证,反映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当时西域文化随着商贸往来传入中原,长沙窑瓷器上出现大量胡人形象、西域舞蹈及西亚地区常见的植物、建筑等图案,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也表明长沙窑瓷器可能为外销而烧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羊方尊

八、四羊方尊

1、 基本信息: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器呈方形,口沿外沿为喇叭状方口,长颈鼓腹,高圈足。每边边长52.4厘米,器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2、名称来由:四羊方尊出土后,民国时期报纸曾称其肩部四角的羊头为“牛头”,1952年,经文物专家蔡季襄确认应是“羊头”,并将其命名为“四羊方尊”。

​3、文物外观:方尊通体以云雷纹为底,颈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四角各有一个卷角羊头,肩上四条高浮雕龙互相盘缠,其双角龙首探出器身。羊头与羊颈外伸,羊身为方尊腹部,圈足上浮雕八只羊腿。羊头上饰雷纹,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雕有长冠鸟纹,圈足雕有夔纹。方尊边角及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置有耸起的扉棱,以此掩盖合范痕迹。

​4、材质成分:1962年化验结果显示,其铜占76.69%、锡占21.97%、铅占0.21%。其锡、铅含量比中原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高,这是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提升的标志之一。

​5、制作工艺:采用两次分铸技术,整体用块范法浇筑。尊体陶范以扉棱为界,分颈、腹、圈足三段,用范24块,加上尊腔圈足内范和顶面范1块,共27块内外范组成。羊角和龙头均为事先铸就,嵌入范中,在浇注尊腹时实现接铸。装饰采用线雕、浮雕、圆雕结合的方式,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将器物和动物造型融为一体。

​6、 出土流转:1938年,宁乡县农民姜景舒两兄弟挖地时发现四羊方尊,后被万利商货铺老板以四百大洋购得。经多次转手,被长沙县政府查抄,后交由湖南省银行保管。日军空袭长沙时,四羊方尊被炸成20余块碎片,后碎片在仓库被发现。1954年,文物修复专家张欣如将其修复如初。1956年,四羊方尊被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上调北京,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7、文化寓意:先秦时期,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且羊有善良知礼、吉祥等寓意。四羊方尊保留了商代人民对羊图腾的崇拜,包含着用它替代羊去祭祀神祗的意愿,也寓意着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

​8、文物影响:四羊方尊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体现了中国商代晚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其装饰手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水平。

立象兽面纹铜铙

九、立象兽面纹铜铙

1、基本信息: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材质为青铜,通高71厘米,铣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2、造型特征:外形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呈合瓦形,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圆柱形的甬。器物上部两侧分别立着一只卷鼻小象,钲周边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正面主题纹饰为兽面纹,由粗圆如蛇体的粗线条组成,且装饰有云纹,鼻梁处作牛首状,眼睛上装饰着凸起的蛇状纹。

​3、演奏方式: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发声的铙体向上,敲击口部,声音宏亮。经测音,其不同部位能发出不同声音,可单独使用,也可成套演奏。

​4、文化寓意:象纹象征着力量与智慧,虎和鱼代表着自然界的生灵,乳钉和云雷纹则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5、历史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和音乐水平,对于了解殷商乃至周初的礼乐制度确立和推行有着重要意义。

西晋螭龙纹金带扣

十、西晋螭龙纹金带扣

1、基本信息:长9厘米,宽6厘米,尾宽5.5厘米,厚0.3厘米,重50克。

​2、造型设计:呈圆首长方形,边缘装饰绳纹。带扣中心饰有一条腾飞的螭龙,龙颈处排列着由小到大的金珠,龙身中部镶嵌一颗直径0.9厘米的松石,龙脊以金珠串联而成,龙尾分叉,四爪弯曲有力。带扣首部两侧分别装饰青龙和白虎纹饰。

​3、工艺特点:采用了锤揲、掐丝和炸珠等工艺,工艺复杂,制作精细,体现了较高的金属加工水平。

​4、材质用料:主体由黄金制成,带扣上原镶嵌有46颗菱形、圆形绿松石,现大部分已脱落。

​5、文化意义:其造型和纹饰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而带扣又常用于中原地区官宦缙绅的腰带装饰,因此它被视为中原与草原文化交融的象征,同时绿松石作为西域贡品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也见证了当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汉代铜牛形缸灯

十一、汉代铜牛形缸灯

1、基本信息:铜质,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宽25厘米,灯盘外径16.7厘米。颜色淡绿,形象似牛,耳下垂,腿矮小,造型生动。

​2、结构设计:两角从背上两侧以圆管状向上竖立,并折曲会合为一,向下扩大呈覆碗状,作为“出烟管”。背中心有一圆洞,洞上置一带把圆灯盘,盘中有锥体,盘边缘设槽,可放置“挡风板”。牛腹中空,可用来盛水。

​3、铭文信息:腹右侧有“敕庙牛灯四礼乐长监治”10字铭文,说明此灯是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宗庙监造的灯。

​4、环保设计:这是一盏具有环保功能的灯具。点灯时,产生的烟炱可以通过烟管进入牛腹中,牛腹中盛有清水,可溶解烟尘,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堪称“中华环保第一灯”。

​5、艺术风格:此灯兼具写实和抽象两种艺术风格。它虽只有三足,后腿有凹槽似蟾蜍,但尾巴紧贴腹部、两眼圆睁及伸出的牛角又尽显牛的特征,整体憨态可掬,安祥雍雅,是汉代灯具中的上乘之作。

湘魂

十二、湘魂

1、忧乐观的濡化:湖湘地区受传统文化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忧国忧民思想。从古代湖湘文人的诗词文章中,可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这种思想逐渐融入湖南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湘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教育的传承:湖南书院文化发达,如岳麓书院等闻名遐迩。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更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展厅中可能会展示与书院相关的文物,如浏阳文靖书院的祭器,这些祭器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的成套书院祭器,为研究湖湘书院教育和理学的传播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湖湘学派在书院中发展壮大,培养出众多心怀天下、学识渊博的人才,他们将书院所学应用于实践,践行着经世致用的理念。

​3、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湖湘大地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衡阳人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接受济世救民思想,潜心著述,留下著作100余种,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国藩、曾国荃创办金陵书局,编辑出版了他的《船山遗书》。这些人物及其事迹,体现了湖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4、敢教日月换新天:此单元主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革命历史。湖南是革命热土,众多革命先驱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展厅可能会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史料和影像资料,如何叔衡、邓中夏等革命先烈的遗物或事迹介绍,让观众感受到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乐观的革命精神,诠释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吃的苦、霸得蛮”的精神。

十三、岁月会老,但守护的故事永远年轻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独自来到博物院,在马王堆汉墓展区的“T形帛画”前驻足了整整一个上午。她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展柜玻璃,眼眶始终湿润,嘴里反复念叨着一个名字。工作人员注意到后上前询问,才知道老奶奶的丈夫曾是马王堆汉墓发掘队的队员,当年为了保护文物,在现场连续工作时突发疾病去世,没能亲眼看到帛画完整修复后的样子。

“他总说这画里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老奶奶从布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丈夫年轻时在发掘现场的留影,背后还写着“等帛画展出,带老伴来看”。

工作人员听完后,悄悄联系了博物院的讲解组,专门为老奶奶安排了一场私人讲解。当讲解员讲到帛画修复过程中,无数像她丈夫一样的考古工作者付出的心血时,老奶奶再也忍不住,握着讲解员的手说:“他做到了,我替他看到了。”

临走时,老奶奶把那张老照片留在了博物院的留言簿里,照片旁写着:“岁月会老,但守护的故事永远年轻。”这个故事后来被许多参观者知晓,大家都说,在湖南博物院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文物背后,那些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