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通非通的“上大人孔乙己”
发布时间:2025-04-21 17:39 浏览量:1
王端
这几年,大学生、研究生就业艰难,高不成,低也很难迁就,搞客服,送外卖,与自我设定的知识分子形象严重冲突,再捧起中学时学过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不禁感叹,过去一直被耻笑的科举制度牺牲品孔乙己,竟然就是当下活生生的自己。低不下的头颅,脱不下的长衫,成了生存最大的羁绊。
本文不多讨论孔乙己的现实意义,关注于“孔乙己”描红模版的生成、流行及解说。
鲁迅交代“孔乙己”的来历: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样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这说的是一个流行上千年的描红字帖,有25个简单楷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明代以前,“孔”作“丘”),没有断句,没有标点,意思自然也是似通非通,让人半懂不懂。
古人开蒙,懂不懂先靠后,第一步要集中识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义理都是慢慢让你消化的,当下就是识字。为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都是三字或四字一句的韵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撰者,是把“大语文”精心融合的。按照这个思路,人们就给“上大人”描红本这样断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韵律是有了,但按照这种断句,意思依然说不清。那就按散文句式,这样读:“上大人,孔,乙(一)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意思大致可这样往下顺:尊敬的道德君子大人孔老先生,凭一己(“乙”通作“一”)之力,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个贤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这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评价。下边是开蒙老师启迪鼓励孩子们的话:你们这些小学生,在我们这个学堂,也就八九个人吧,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地践行“仁”这个儒家的核心理念,慢慢地积累,就可知晓礼教的大义了。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另有一番解释,他在《猥谈》中说:这是孔子给他父亲呈上的书信:“此孔子上其父书也。上者上书,大人谓叔梁纥,某圣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许,小生八九子佳,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作仁可知礼也,仁礼相为用,言七十二子善为仁,其于礼可知。”按照他的说法,这几句话该这样断句“上大人,丘(明朝时不是“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祝允明(祝枝山)是个天才,解释与众不同,但让人疑惑处也不少。“大人”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上”是上书,孔子三岁就死了父亲,这是孔子成名成家后上坟时对鬼说的?哪本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化三千七十士尔”,“尔”成了句末语气词,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于下句开头的“尔小生”(你们这些小学生)。稍带的,“八九子”的所指也变了。传统认为,是老师鼓励班上这八九个学童的,而祝允明认为,“小生”,就是孔子的学生,“小生八九子佳”,八九七十二,这就是说七十二贤人是较好的。“小生”咋成了“贤人”,文献中有这样的用法吗?应该肯定,祝允明发现了传统解释的巨大漏洞“丘乙己”,包括后来转化过来的“孔乙己”,说“孔”“丘”(孔子氏孔名丘)都是指名道姓,是对圣人的大不敬。过去,书写时,印刷时,“丘”往往要省去一笔,以示尊敬。读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念出来,就像你不能直接喊你爸爸的名字一样,故他说“某,圣人名”,用“某”代替孔圣人的名字“丘”。有问题,要解释,正常,但祝允明的解释有点强行解释的味道,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出一大推问题。清朝翟灏在《通俗编》直接否定:“祝氏说,傅会无稽”,认为纯粹是望文生义的胡说八道。
上世纪敦煌文书发现后,学者在法国找到了这类描红的试文残本,是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的,共13字:“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老师顶头用朱笔示范,小孩子在下边跟着照抄,跟现在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教学一样。完整的手抄本也有: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二小生八九子可知其礼也。可知,最起码在唐朝时,“上大人”是作“上大夫”的。孔子做过鲁国大司寇,叫“上大夫”没错,由此也可否定祝允明的解释。惟传统的“尔小生”作“二小生”,字面不好解释,若说“乙”通“一”,那“二”也可通“尔”,况且敦煌文书就是俗体字异体字的海洋,底层人士书写抄录,同音代替十分普遍。
鲁迅小时,学习写字的描红本是“上大人孔乙己”本。国学大师俞樾还亲自给曾孙俞平伯书写示范:“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民国时也是如此。解放后,这些封建东西被迅速清除。而澳门到现在还在出这种直接定名为《上大人》的描红本。25字,似通非通,不想硬纠缠,就说这是常用的笔画简单字,适用于小孩子描摹,不用断句,也不须深入探究意义。硬要搞通,也有动力,明朝大学士宋濂,到晚年还天天写此,自然不是描红,而是觉得这25字大有深意。后人觉得,凭他的身份、学问,一定知道这25字从何而来。可惜,他没有说明,只是秉着比“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极简的精神,天天在脑海中回旋这25字的微言大义。但肯定的,宋濂看的是《上大人》本,并不知道《上大夫》本,渊源流转,就说不清。比如解释起来,连“尔小生,八九子”也会招来一大片质疑:“你们这些小学生,一班八九个”,过去私塾的班容量就是八九个?上下浮动的量实际会很大,凭啥“八九子”就这么肯定、霸道?
鲁迅重新塑造了“孔乙己”,不知他是否暗示“孔子凭一己之力”,害了天下的读书人?接着鲁迅的思路,我也可以这样歪解这25字:“上大人?孔?”,孔子是令人尊敬的道德君子大人?问号说明一切!“乙(一)己化三千七十士”,你孔夫子曾教过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现在有亿万中学生学过你的正能量教诲,但只有少数人(七十二贤)成名成家,生活优渥,大部分人(三千弟子)则泯然众人,搬板砖送外卖。都是一块被教化出来的,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尔小生,八九子”。现在我跳出来说,骂你们这些读书人:“尔等这些小瘪三,小后生,个人发牢骚没用,八九个凑成一个班闹事也没用。”“佳作仁”,不是好好践行仁义道德,而是“佳做人”,该考虑怎样才能堂堂正正、正正常常做个人!“可知礼也”,虚头巴脑的“礼”,学了几十年了,有用没用,自己心里没个数?你们应该“知理”,切切实实搞明白社会的生存之道,生存法则,要脱下长衫,混社会!
- 上一篇:北大才子刘震云有句惊世之语,直击现实,让人听完沉默许久
- 下一篇:富人买凶,穷人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