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仁”皇帝赵祯简介
发布时间:2025-07-14 14:23 浏览量:1
宋仁宗,历史舞台上那个容易被流言遮蔽了真实的名字。千年以前的五月,他来了,赵家王朝的第四个皇帝,那年叫赵受益。1010年出生,却注定要被时间记下。他的皇位来得不算复杂,真宗的第六个儿子,继承人身份早就铺好,可偏偏人生最早的时候,母亲竟被冷藏于历史角落。
一位尼姑出身的女子,李氏,本该与皇室无关,被刘娥拣进深宫,只因那张脸。刘娥想“借腹生子”,李氏的使命就突然被加上,赵祯呱呱坠地,她却只做了顺容,甚至至死也没见到“儿子”正脸。1032年,李顺容病得奄奄,“母亲”刘太后才把名分匆匆送上——宸妃的诏书赶在闭眼之前,哀伤拖到天明?
身世谜底藏得更深。皇帝赵祯很久以后才明白自己是李宸妃亲生。他追封了这位生母为章懿皇后,故事收场太晚。觉得荒诞吗?其实这样的冷酷也常在帝王家出现,骨肉情薄得让后人莫名寒意。
他有过三位皇后,郭氏早早失宠,曹氏病故,张氏被追赠。后宫的冷清配得上他一生的寡淡。奇怪的是,仁宗生了16个孩子,可最后仅剩4个女儿熬到成人。宋朝的皇嗣竟连条正统血脉都快断了。所以继位的,是宗室濮王的儿子,拐了个大弯。
这一切还没完。仁宗年轻身体就不好,中风偏瘫,大病小灾不断,很难让人将他和那个“文治巅峰”的皇帝画上等号。可他字写得好,琴棋书画都通些,每年御笔写诗,还有书法留世。风流才子,他可能不是,但他的字,至今尚有人模仿。
最有趣的,莫过于他性子宽厚。朝廷里的谏臣,风头压人的包拯、范仲淹、文彦博,全都被提拔重用。有些人看仁宗太软,觉得他过于好说话。包拯骂得飞沫击面,仁宗也笑着听。他真就在那种喧闹中站住脚。甚至有人说,若不是他性情使然,宋朝不会出这么多文官?
有一种说法是,仁宗是中国历史上为谏臣撑腰最多的皇帝。谏官随便上折子,没人担心被砍头。但话说回来,这种仁厚,真的是强者的仁慈吗?也有人怀疑,他不过是被群臣架在中间,性格软弱,好话全都给了别人。
不过,很多名臣都是他任上冒出来的。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富弼、韩琦……这些人各自代表一个时代风气。有时感觉他就是坐在宝座上,看着身边人一个个上来,然后悄然离开。可惜,他手下最野心的那场“庆历新政”,改革不过两年就收场了。贵族、守旧官僚根本不打算让局面有变化,新政失败,历史继续原路走下去。
并不是说仁宗没想推点实事,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宋朝明面富庶,可早已埋下烂根。1043年,范仲淹和富弼搞“庆历新政”,一开始士气冲天,改革派轰轰烈烈。两年,砸锅卖铁般折腾,最后灰溜溜。仁宗没有硬气的反击,换来半吊子的安稳。
有理没理,都得靠和平。对西夏用兵,几场仗打下来,宋军总是输。1044年,宋西夏订下“庆历和议”,宋朝老老实实花钱买来和平,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不止西夏,面对北方的辽,宋朝皇帝也老实,按时送钱送物,“维持澶渊之盟”,自家国防靠银子堆出来。
看起来其实挺窝囊,不过也许这是国力现实本来如此?有人骂宋仁宗懦弱,也有人称他务实。大概这两种看法都不完全对。
偶然炸出来的危机,仁宗也没全瞎。1052年,广西广东大乱,狄青、余靖南征,起义军全线崩盘,局面收拾得干脆。重文轻武的时代,居然还能有人力主军事,仁宗命丁度、曾公亮组织编纂《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这不是演戏,就是很清楚自己软肋在哪。他不是不会变通,更不是不关心政事。
有些细节,能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勤俭朴实用来形容仁宗,没有太多夸张成分。吃穿粗布灰帐,陈设冷清,宫廷没什么新鲜货。床帐垫具十几年不换,他不用摆阔。用餐碰到饭里有沙子,他让人闭口别声张,不想下人被罚。
平民皇帝?也不必捧。那时代的老百姓过得不算轻松,仁宗倒是时常减少进贡,替底层减点压抑,也算点滴仁政。他偶尔会抱怨几句中央财政紧张,但该缩也缩。下人犯错多半能免罚,恩威并济是他身边老人的讲法。
说了这么久,那些让人转发的“仁宗盛治”,其实没有多大的曲折。宋朝在他手上,文治顶峰,经济繁荣,社会安稳。1050年到1060年间,全国人口高达一亿一千八百万(见《中国人口通史》数据),农业产量和商业税收逐年递增。东京汴梁夜市灯火不熄,民间还兴办了“义庄”和熟食店,市场流通的铜钱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统计,平均每年竟有三千万贯之多。要说宋仁宗无为,哪来如此繁盛景致?
可再顺,终有人散场。1063年,仁宗死于福宁殿,年仅五十四。“全国哀悼,市不举乐”见于《宋史·仁宗本纪》。辽道宗耶律洪基却为他建起了衣冠冢,隔着国界做出姿态。不知道彼此心里怎么想?可能只是儒家仪节,也可能私下有些惺惺相惜。
地宫永昭陵最终修葺,1995年调研归档,按原貌恢复。旧址在河南省巩义市,几乎已成当地符号。此后的历史学者纷纷前往考查,甚至有媒体报道称“砖雕石狮保存完好”,但到底有什么新发现,记者口径”总是含糊。
回头看,仁宗到底是不是多么仁慈的皇帝?有时怀疑这顶帽子太大,政治上软弱不等于个人不果决。在不同记载里,他既被说成宽容君主,又干出废除郭皇后的狠事。史家的粉饰是不是蒙蔽了那时更真实的矛盾?
他的时代鼎盛,却留下隐忧。新政毁于惯性,朝堂温吞贪腐,边事预算紧缩,治理的平衡脆弱而松散。称他伟大倒也不如称他幸运。宋朝,是靠他一手稳住,但远没把问题统统解决。
或许仁宗赵祯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是一种宽容的治道风格,又是一场温吞水的妥协。文官得势、士人活跃,下面的百姓喘口气,朝野一片繁荣,表面风光无限好。可机遇与危机并存,当年没多大动静,后来却都变成了无数遗憾。
历史由真实生活灌注细节。当年锣鼓喧天、笔墨歌颂,到今日只剩陵墓残影、博物馆展陈。那些盛世和遗憾,对今人倒像一盘旧账——写下来,无关风月,也无须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