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送别友人时创作的佳篇,开篇令人交口称赞,颈联更是发人深省

发布时间:2025-07-14 15:08  浏览量:1

漏屋下翻书,残灯前磨墨,从来不是为了点缀风雅,而是把窘迫日子活成不凡气度。就像苔花蜷在石缝,明知难比牡丹的娇艳,却把清露酿成蕊香;颜回箪食瓢饮,见人钟鸣鼎食而心有戚戚,却能将藜藿嚼出甘味。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是现实中的一杆秤,能够称出困顿的斤两;十年磨剑、霜刃未试是心底的火,可以烧尽怯懦的灰烬。衣履寒酸,不改胸中丘壑;前路崎岖,偏信笔底乾坤。下面分享苏轼送别友人时创作的佳篇,开篇令人交口称赞,颈联更是发人深省。

和董传留别

北宋 ·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29岁担任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当时正值其仕途初期。他的朋友董传是一位贫寒儒生,虽然久困场屋,依然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

在董传即将赶赴汴京、参加科考之际,苏轼题诗送别,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他科举得中、挣脱困厄的期许,以及同道相惜的一番深情。这首诗虽然流传久远,却值得一读再读。

开篇就令人交口称赞,宋代的“粗缯”是指极其朴素的麻布,“大布”则是未经精细纺织的棉布,反映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粗布裹身概括了董才子求学生涯时期的清贫状况,出行没有车马,更无仆人服侍,甚至衣食住行都要精打细算。可是苏轼不仅对他没有丝毫的鄙视,反而夸赞对方“腹有诗书气自华”。

叶嘉莹曾说:当内在学识与生命体验交融之后,就会外溢出一种精神光泽。苏轼被贬黄州后,身穿农夫的短褐,扛着锄头下地,却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可见一个人的气度不在衣饰,而在眼底的清明、笔下的从容。

董传也是如此:粗布遮不住的是读过的典籍、想过的道理、熬夜的油灯,这些东西在他的骨血里发酵,最终变成一种闪烁的光彩。

颔联称赞董才子虽然身处困厄、却并未沉沦的意气,厌倦了陪着老儒煮食瓠叶、过着清苦的读书日子;勉强跟着赶考的举子,在槐花纷飞时奔波应试。“烹瓠叶”暗用诗经里的典故,描写清苦淡泊的治学生涯;一个“厌”字,直抒胸臆,道尽对枯寂生涯的倦怠。

踏槐花”点出时值科举时节,古有槐花黄,举子忙。“强随”二字,则藏着几分不甘与执拗,传达出董才子不畏艰难的高尚品格。作者通过细节的描述,表现出董才子对旧我束缚的挣脱,也真切地展现出对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情。

颈联更是发人深省,囊中羞涩,买不起游春的骏马,却看见富贵人家选婿的华车,正在身边往来穿梭,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宋代文人春日游赏,经常骑马踏青,“寻春马”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身份象征。富贵人家挑选女婿,往往派人考察青年才俊,车马越是华丽,代表权势越盛。

对于董传来说,“择婿车”的诱惑可能也难以抵挡,不过他并没有假装看不见,也没有因此而自惭形秽,反而像一位冷静的旁观者。那些富家女婿,其实都不具备腹有诗书的底气,他承认自己的卑微,但也并不羡慕别人的拥有。

结尾表达对董传的祝福,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就能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皇帝的诏书墨迹未干,新科进士的名字宛如鸦羽一般鲜明。

细细品味,最后两句其实暗藏深意。如果董传真能科举“得意”,该被夸耀的不是做了大官,而是证明了粗缯大布里包裹的灵魂,完全可以胜过金玉填充的皮囊。

粗缯大布是生活底色,与生俱来;腹有诗书是精神底气,不可丢弃;囊空时不卑不亢,眼乱时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