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万内地中产娃,挤爆香港中小学!
发布时间:2025-07-12 04:42 浏览量:1
自“高才通”实施以来,大量内地高知、高收入家庭陆续迁港,随行子女集中插班入读中小学,这样原本就紧张的学额愈发失衡。
近三年插班生人数激增,部分热门年级的申请数更是暴涨,高才子女占比接近一半,成为这波插班潮的绝对主力。
从直资名校到Band 1中学,从小三到中四,插班就像新一轮中考,每一步都要拼信息、拼准备、拼眼光。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插班大战,内地家长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香港教育的真相与门道。
11.8万受养人抵港,内地中产挤爆香港名校
随着“高才通”计划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内地高净值、中产家庭通过人才计划移居香港,带动香港中小学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插班潮。
数据显示,仅2023年就有5.7万名18岁以下受养人抵港,2024年新增5.5万人。
截至2025年5月底,累计已有13.2万人获批来港,其中超过11.8万人已经抵港生活。
这些受养人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学阶段学生,而且大多集中在小三至初中年级,正好成为当前插班竞争的主力军。
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热门直资名校——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该校近年来持续成为高才家庭争相报读的「香饽饽」。
王锦辉中小学校长陈伟佳透露,过去3年,每年小一入学申请人数稳定在6500至7000人之间。但从去年开始,2024年9月入学的小一申请人数更进一步突破7000人,竞争异常激烈。
其中有约700人属于“高才通”家庭子女,占比达到一成。按照该校仅160个小一学额计算,平均每个学位有43人竞争。
而在小学二、三、四年级插班中,学校也只提供10个学额,却收到多达650份申请,有近三分之一来自高才子女。
如果说小学入学是父母对「起跑线」的焦虑体现,那么中小学校内的插班竞争,更让直呼“香港升学并不比内地轻松”。
以本学年中四插班为例,王锦辉中小学仅开放10个名额,却吸引了250人报名,其中约半数是高才家庭子女。
校方表示,高才子女的插班申请人数,较2022年前几乎翻倍。
不只是报名人数暴涨,家长们为抢入学名额也使出浑身解数。
有的家长选择在香港房价最高的中西区置业,力图获得校网加分;有的加入本地商会、社区组织,为孩子增加背景亮点;还有人斥资数万元报读面试培训班,只为提升进入名校的可能性。
由于不少高才家庭在获批来港后,并不是第一时间带子女入学,而是等父母工作生活逐步稳定后,选择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将孩子接港就读。
可见,现在这波插班暴涨,不过是高潮前的序曲,未来两年,这股插班潮将持续升温。
随着内地鸡娃家庭的到来,一场新的教育军备赛即将在香港拉开帷幕。
插班难、名校热、路径分化
鸡娃家庭在香港如何突围?
在“高才通”带动的插班潮背后,教育博弈早已全面打响。
今年最令人震惊的消息之一莫过于,一向被誉为全港No.1的圣保罗男女中学,今年因学额已满而宣布暂停收生。
这一消息不仅让很多高才家长措手不及,也反映了顶尖名校生源稳定、竞争激烈的一面。
事实上,像圣保罗这样的传统名校,多数学生都来自本校附属小学直升,留给外来生的学额非常有限。
为增加录取可能,不少内地家长早早布局,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规划插班,希望曲线入学。
而对于刚来香港的内地孩子来说,插班的情况更为复杂。
由于大多数名校只招收本地学生,新来港家庭通常需要先安排孩子在其他学校就读一至两年,取得本地成绩单后,才有资格申请插班。
那是不是说,内地孩子就无法进入Band 1名校了?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官立和资助学校,香港还有一类对新来港学生更为开放的学校,也就是直资学校。
直资学校实行自主招生,不完全依赖教育局统筹派位,也不会限制学生背景。只要达到校方的录取标准,即可申请入学。
比如圣士提反、德望、王锦辉、香岛、颜宝玲等直资中学,每年都录取大量来自内地的学生。
不过,语言是关键门槛。多数Band 1中学对英语要求较高,部分学校甚至将雅思6.5作为参考标准。
如果英文水平暂未达标,也可选择先入读Band 2学校,利用香港的英文环境快速提升后,再择机转入Band 1。
归根到底,插班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香港各类型的学校有基本的了解。目前香港的中学主要分为四大类,各有优势,适合不同家庭需求:
1. 官立学校
由政府直接营办,提供全免费教育,采用本地课程体系DSE。
招生由教育局统一统筹,报名时间固定,流程规范,适合计划走DSE升学路线、倾向本地生活稳定的家庭。
2. 资助学校
由非营利办学团体运营,接受政府资助,同样免学费,课程与官校一致,亦纳入教育局派位系统。
相较官校,部分资助学校在教学或校园文化上更具特色,适合希望接受传统教育且预算有限的家庭。
3. 直资学校
实行收费制度,办学自主度高,课程多元,可兼顾DSE、IB或A-Level。
招生方式灵活,有春秋两季插班机会,不完全依赖政府派位,适合希望掌握升学主动权、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家庭。
4. 私立/国际学校
完全自资办学,收费较高,课程以IB、AP、A-Level为主,教学语言以英文为主。招生自主、流程灵活,适合有海外升学规划、追求国际化背景、预算充足的家庭。
插班难、名校热,对新来港家庭而言,香港升学并不难,而是一场信息、策略与能力的综合博弈。
了解学校类型,选对路径,是打开香港插班新局面的第一步。
香港插班像打仗
信息是武器,准备是底气
那么面对香港复杂的教育体系,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衔接、精准择校、成功上岸?
目前内地生在香港插班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直接“叩门”申请
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主动联系心仪学校,了解是否有学位空缺,并提交相关材料申请。若学校有意接受,会安排孩子参加笔试及面试,以评估其学术能力与适应程度。
这种方式自主性强,但竞争激烈,适合有明确目标并准备充分的家庭。
2. 通过教育局协助转介
若家长无法自行联系到学校,也可通过香港教育局提交插班申请。教育局会协助联络有空缺的学校,但并不负责分配学位,录取权依然掌握在各校手中。
建议大家将教育局作为备选方案,同时积极尝试“叩门”以提升录取几率。
内地家长最关心的可能是孩子是否需要降级入读,这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
第一,孩子的学术能力能否跟得上对应年级的课程;第二,学校插班的年级是否有空缺名额。
大部分学校希望学生能够与年级同步发展,因此不会轻易安排降级。
但如果孩子暂时无法适应课程,或高年级无学位时,学校也可能建议降级一年作为过渡。
香港学校对插班生实行择优录取,主要考核两个环节。
首先是笔试环节。笔试通常考察三门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数学。通过笔试,学校初步了解学生的学术基础与语言能力。
其次是面试环节。面试重点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自我管理与性格适配度,尤其是是否契合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文化氛围。
建议大家至少提前1至2个月准备相关内容,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培训支持。
插班成功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对于从内地系统转入香港课堂的孩子来说,适应过程尤为重要。
比如学术方面的适应,香港本地学校强调批判性思维、项目式学习和探究能力,国际学校更注重跨学科整合与个人表达。
内地学生需要逐步从“应试思维”转向“探索学习”。
另外还有语言方面的适应。本地学校多以粤语授课,英语为第二语言。国际学校则以全英文教学为主,英语门槛更高。
建议家长提前让孩子通过语言培训、参加粤语补习班等方式提升语言环境适应力,国际学校则可参加ESL课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社交方面的适应,香港学校除了上课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兴趣班、课外活动、班级事务,提升融入速度与校园归属感。
插班之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尽早筹谋。
面对陌生的教育体系、激烈的名校竞争以及复杂的插班流程,许多新来港家庭在初期确实会感到手足无措。
但正因为香港教育系统多元开放,才给了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孩子以多样的成长通道。
冲刺名校不是插班的唯一目标,而是融入本地教育生态、找到适合孩子的路径起点。
父母们提早准备、理性判断、灵活应变,才能真正为孩子铺出一条稳健而有希望的成长之路。
本期福利
近期直播推荐
可预约直播场次如下,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家长社群推荐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