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诗词|小暑至,夏正浓,在诗词里觅一方清凉
发布时间:2025-07-08 04:15 浏览量:1
1
《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其二)》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友人邀我烹茶小聚,茶汤倾注,仿佛将远山新茶的春意都凝在这一盏之中。
窗外玉溪水声潺潺,虽是小暑节气,却因这茶香与知己相伴,反倒觉得清凉宜人。
多年后,当我们历经红尘沧桑,再回首往事时,大概会莞尔一笑——原来最珍贵的,不过是此刻,在这小小厅堂里,偶然安坐、品茶论诗的寻常午后。
晁补之笔下的小暑,没有酷暑的焦躁,反因一盏茶而清凉宜人。
暑热易避,心热难消。若觉烦闷,不妨学古人:饮茶静心,读诗遣兴。
2
《久雨六言》
宋·刘克庄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连日暴雨将平坦的原野化作无边无际的湖泊;曾经湛蓝明净的天空,如今像个破筛子般漏个不停。
明日就是小暑节气,衣物家具都长出了霉斑。但老农们却说:"梅雨下得透,秋收不用愁",这潮湿霉变的时节,反倒预示着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此诗生动记录了小暑前的持续降雨,既写实又蕴含哲理,体现古人"祸福相倚"的辩证思维。末句"重霉必大有年"尤其耐人寻味,潮湿发霉反成吉兆,展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独特智慧。
3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在这炎炎夏日,如何才能消解那令人烦躁的暑热呢?
而诗人给出的答案,竟是如此的简单而质朴——只需端坐在自家的小院之中。
这里没有繁杂的事务,没有外界的喧嚣,只有自己与这片小小的天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以暂时的放空,那些因暑热而生的烦躁,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散。
眼前没有多余的杂物,一切都被简化到了最本真的状态。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缕清风从窗下悠悠吹来。
这清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宁静的一种外在体现。只有当心灵足够平静,才能感受到这样细微的自然之美。
消暑并不需要过多的外在条件,有时候,只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宁静的环境,便足以在炎炎夏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清凉。
4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突然间,温暖的风轻轻拂过,带来了夏日的热意,小暑悄然而至。
竹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暴雨的来临;远处的山峦渐渐被乌云笼罩,而雷声已在天际隐隐传来。
门窗被深深的青色雾气笼罩,台阶和庭院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带来湿润的气息。
鹰鹯在夏日的天空中翱翔,开始学习新的飞翔技巧;蟋蟀在角落里轻轻吟唱,不要急着催促时光的流逝。
元稹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小暑时节的自然图景,将节气特征与物候变化融为一体。
小暑的炎热,是自然对生命的热烈滋养;雷雨的喧嚣,是天地对万物的慷慨馈赠。
5
《喜夏》
金·庞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小暑的炎热其实不足为惧,只要懂得深居简出的道理,就像隐居般自在逍遥。
新制的竹夫人刚送来枕席的清凉,心爱的书卷也已摆上案头。
窗外,稠密的竹荫里传来婉转的鸟鸣,雨滴轻敲荷叶的声响里飘来阵阵幽香。
傍晚时分,闲坐在窗前,无事可做,索性趿着木屐,信步走到西厢房去纳凉。
6
《夏日》
清·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夏日的熏风终于褪去了燥热的脾气,为小暑时节捎来几缕新凉,夏日显得格外漫长。
断断续续的蝉鸣声从远处的树上传来,燕子在雕梁上呢喃细语。
躺在千纹薤草编织的凉席上,感受其光滑的纹理,院中浓郁的花香悄悄爬上座榻。
吃一些雪白的藕片与冰镇的桃李就够高兴了,何必非要用那碧玉筒杯豪饮琼浆。
还记得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在房顶铺一张凉席,吃着冰镇西瓜,如果能再有一股凉风,这样的日子多么快活啊!
7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我本不是谷永那样的才子,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也无意去拜谒王侯将相。
小暑时节,暑气渐盛,金气将伏,微凉的秋风已经吹来,麦子正值秋收时节。
倚枕而望,远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傍晚时分,细雨绵绵,闭门独坐,心中生出一丝愁绪。
忽然想起东林寺里和朋友朱放吟诗论道的美好时光,诗名一流的好友此刻是否也在听雨。
全诗以小暑雨景为切入点,通过典故、物候、雨景、追忆等意象的层层递进,将思念友人、淡泊仕途、向往隐逸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