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瑞香”,“寒香三友”之一,花开祥瑞,象征了瑞气盈门

发布时间:2025-05-18 07:21  浏览量:15

#我的宝藏兴趣#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比如,大家熟知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而在宋代,又有一个“寒香三友”的说法,指的是能在冬天开放的梅、兰和瑞香三种花儿。这个说法源自大诗人杨万里在《瑞香盛开,呈益国公二首》中有,“雪里寒香得三友,溪边梅与畹边兰”。

“瑞香”,原名睡香,因其香气浓烈且花期在冬春之交(大寒节气花信),民间认为其开放预示吉祥,故从“睡香”更名为“瑞香”。

苏东坡诗词中,专题“咏花”的诗词并不多见,常见的也只有“咏梨花”、“咏海棠”等少数几种。在他为数不多的“咏花”诗词中,这首《西江月·宝云真觉院赏瑞香》,是“咏瑞香”的,虽然没有他的其他“咏花”诗词名气大,但也别具风格: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

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

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乱发”,指瑞香花开得纷繁缭乱。年轻人观赏瑞香花,顿时眼花缭乱,而我则以嗅觉先感受到花香。

“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谪仙”,原指诗仙李白。这里只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瑞香花的香气随风飘散,仿佛从领巾上落下,顿时惊醒了我春日的梦境。

“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这种花,既清雅绝尘("清绝")又娇艳动人("纤秾")。把酒赏花的我,顿时怦然心动。

一句,“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花如其名,瑞香最让人难忘的是它的浓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特别喜欢瑞香,写过多首“咏瑞香”诗词。他是“寒香三友”的首创者,将瑞香置于梅花、兰花相同的位置,可见他对瑞香花的喜爱。这首《瑞香》,写出了瑞香花的特点:

买断春光与晓晴,幽香逸艳独婷婷。

齐开忽作栾枝锦,未坼犹疑紫素馨。

绝爱小花和月露,折将一朵篸银瓶。

今年偶忆年时句,倦倚彫栏酒半醒。

齐开忽作栾枝锦,未坼犹疑紫素馨

“买断春光与晓晴,幽香逸艳独婷婷”,瑞香花,仿佛独占了春天的美景和清晨的晴朗,它那幽香的香气,那隐逸的艳姿,那独一无二的亭亭玉立字体,都让人难忘。

一个“买断春光与晓晴”,表现了瑞香在早春时节独立开放的精神。

“齐开忽作栾枝锦,未坼犹疑紫素馨”,当瑞香花齐开时,如同栾枝锦般绚烂,而未开时则让人怀疑是紫素馨。

“绝爱小花和月露,折将一朵篸银瓶”,诗人表达了对瑞香花的喜爱,尤其是在月光和露水的映衬下,瑞香花更加美丽动人。诗人甚至折下一朵瑞香花,插在银瓶中,以示珍爱。

这首宋代词人朱敦儒的《青玉案·坐上和赵智夫瑞香》,写得相当激进。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的兰花并蒂祥瑞,否定了“兰蕙之争”。在词人眼里,这些都比不上瑞香:

芝房并蒂空称瑞。

几曾见、香旎旎。

也不论兰休比蕙。

王孙高韵,说得的当,

不减唐诸李。

今朝影落琼杯里。

共才子佳人斗高致。

莫道衰翁都无意。

为他丰韵,为他情味,

销得真个醉。

芝房并蒂空称瑞。几曾见、香旎旎

“芝房并蒂空称瑞。几曾见、香旎旎”,芝房里的并蒂兰花,简直是白白的浪费了所谓的“祥瑞”。因为我们何曾见过兰花的浓香旖旎?这怎么比得了瑞香呢?

“也不论兰休比蕙”,也不要说什么“兰蕙相争”了,它们都比不了瑞香。

“今朝影落琼杯里。共才子佳人斗高致。莫道衰翁都无意”,瑞香花影映酒杯,与文人雅士("才子佳人")共竞风雅。就算是像我这样的老人,也无法忽视瑞香的魅力。

“为他丰韵,为他情味,销得真个醉”,我们因为它的风姿韵味而倾倒,更为了它的风情香味而倾倒,直接喝了一个大醉。

瑞香的最大特点,还是它的浓香。这首宋代词人张抡的《西江月·瑞香》,把描写重点放在了瑞香的香气上,浓墨重彩的描写瑞香的香。通过感觉、嗅觉、味觉来展现它的浓香:

剪就碧云闹叶,刻成紫玉芳心。

浅春不怕峭寒侵。暖彻薰笼瑞锦。

花里清芬独步,尊前胜韵难禁。

飞香直到玉杯深。消得厌厌痛饮。

剪就碧云闹叶,刻成紫玉芳心

“剪就碧云闹叶,刻成紫玉芳心”,这句是描写瑞香的型,瑞香叶片如剪裁的碧云般鲜活灵动,它的花蕊如紫玉雕刻般晶莹高贵。

“浅春不怕峭寒侵。暖彻薰笼瑞锦”,"浅春"时节余寒未消,瑞香不畏春寒。而且,它的香气如熏笼暖烟驱散寒意。

“花里清芬独步,尊前胜韵难禁”,其香超凡脱俗,冠绝群芳;其风韵令人无法抗拒,自然引出饮酒赏花之乐。

“飞香直到玉杯深。消得厌厌痛饮”,香气主动萦绕,直入酒杯的深处。花香消除了人们的慵懒厌厌,让大家纵情饮酒。

后三句,全部是描写瑞香浓香的,表达了词人对瑞香香气的极度喜爱之情。

宋代的著名词人,除了我们熟知的苏轼、辛弃疾、柳永和李清照外。其实还有一些人,对词的贡献很大,但却不为我们所熟知。比如,史达祖,姜夔,还有吴文英。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因此,他们的词就相对难懂。比如,这首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采桑子·瑞香》:

茜罗结就丁香颗,颗颗相思。

犹记年时。一曲春风酒一卮。

彩鸾依旧乘云到,不负心期。

清睡浓时。香趁银屏胡蝶飞。

茜罗结就丁香颗,颗颗相思

不是因为题目说的是写瑞香,谁也不知道是写什么花儿。

“茜罗结就丁香颗,颗颗相思”,香花的花瓣红色,它的花苞如丁香般小而繁密,亦暗含“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相思之意。

“犹记年时。一曲春风酒一卮”,我还记得当年,在瑞香花下,春风中对饮听曲,一曲歌舞一杯酒。

“清睡浓时。香趁银屏胡蝶飞”,夜深人静,我睡意正酣,瑞香花香弥漫,蝴蝶绕屏风飞舞。

整首词,为瑞香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境,写得是飘逸唯美,但是隐晦难懂。这就告诉我们,一首好词,首先要在雅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专注于雅,不能称为好词。在这方面,大苏稼轩、词帝李煜和易安居士做得最好,其次是柳三变。

这首明代诗人陈淳的《题瑞香花》,虽然是一首五言小诗,却极为夸张,非常形象的描绘了瑞香的特点。好的语言就是越短小,却越形象,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就表现了这样的道理:

秾香拆麝脐,细蕊秀鹤顶。

东风故飘荡,薰人醉不醒。

东风故飘荡,薰人醉不醒

“秾香拆麝脐,细蕊秀鹤顶”,瑞香花香气浓烈,如麝香般馥郁,仿佛从麝鹿的脐部(麝香的来源)拆解而出。香花细小的花蕊,就像鹤顶的朱红色一样美。

这两句比喻都非常形象,唯一不足的是,喻体都不是我们常见的事物,这就无助于读者的联想了。

“东风故飘荡,薰人醉不醒”,春风“故意”吹拂,使花香弥漫。花香浓郁到令人沉醉如醉酒,无法清醒。

一句,“东风故飘荡,薰人醉不醒”,极言瑞香的花香醉人,而且写得非常美。

瑞香,原名睡香。顾名思义,就是人在睡梦中,被它的浓香所惊醒。这首清代词人叶申芗的《思佳客·瑞香》,就高度还原了其“睡香”的原名,也写得如同梦境一般,让瑞香充满了神秘色彩:

睡梦谁曾闻妙香。庐山高座探奇芳。

品题旧号熏笼锦,珍重新呼山麝囊。

宜暖室,对明窗。翠云裾映紫霞裳。

挛枝带叶梅将逊,攒笋成苞桂可方。

品题旧号熏笼锦,珍重新呼山麝囊

“睡梦谁曾闻妙香。庐山高座探奇芳”,是谁,曾经在睡梦中,就闻到了这种奇妙的浓香?醒来后,又在庐山深处探寻这种神奇的芳香。

这里用典,宋《清异录》记载,庐山的一位僧人在白昼时在山间磐石上入睡,梦中嗅到酷烈的花香,醒来后努力寻找,最终发现这种香气来源于一种特别的小花,因此将其命名为“睡香”。

“品题旧号熏笼锦,珍重新呼山麝囊”,其香气如熏笼(古代熏香器具)般馥郁,花色如锦缎般华丽。又给它起了一个雅号,将瑞香比作山间麝香的囊袋。

“宜暖室,对明窗。翠云裾映紫霞裳”,它适合温暖明亮的居所,枝叶(翠云裾)与花朵(紫霞裳),色彩绚丽,宛如仙子衣饰。

整首词,既展现了瑞香的高贵,又显示了词人的贵族生活。

这首清代词人顾太清的《南乡子·咏瑞香》,重点还是在于瑞香的浓香,其次,它又强调了瑞香的清新脱俗,这是与其他“咏瑞香”诗词所不同的点,值得关注:

花气霭芳芬。翠幕重帘不染尘。

梦里真香通鼻观,氤氲。

不是婷婷倩女魂。

细蕊缀纷纷。淡粉轻脂最可人。

懒与凡葩争艳冶,清新。

赢得嘉名自冠群。

花气霭芳芬。翠幕重帘不染尘

“花气霭芳芬”,瑞香花的香气浓郁而悠远,“霭”字形容香气如云雾般弥漫。

“翠幕重帘不染尘”,瑞香枝叶的繁茂,不沾世俗之气。这句开始写瑞香的清新脱俗,展现它的高洁。

“梦里真香通鼻观,氤氲”,瑞香的芬芳仿佛能穿透梦境,直抵嗅觉,而且它的香气缭绕不散。

这句,引申了苏东坡的那句,“老夫鼻观先通”,而且加上了“氤氲”一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懒与凡葩争艳冶,清新”,瑞香不屑与普通花卉争艳斗丽,清新脱俗。

再次强调了它清新脱俗的品质,而且突出其孤高傲世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