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这个地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5-11-18 14:27 浏览量:1
雷州真武堂坐落于雷城街道的苏楼巷与南亭街交汇处,是一座兼具明代宫殿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至今已有1000年。这座正中高拱、两侧对称的雄伟建筑,不仅是宋代贤相寇准在雷州的遗构,更是雷州半岛历史文化与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
北宋乾兴元年(1022),当朝宰相寇准遭权臣丁谓与刘皇后陷害,先贬道州,再贬雷州任司户参军(负责户籍、赋税等工作)。初到雷州时,寇准因丁谓党羽阻挠,无法居住官舍与民房,只得暂居城外天宁寺西馆,处境凄清。所幸三个月后丁谓亦遭贬谪,寇准才得以迁到城内桂花坊的新寓舍。
北宋天圣元年(1023)八月下旬,一颗陨星坠落于寇准寓舍前的池塘中,民众视为异象,纷纷焚香礼拜。寇准命人戽干塘水,得一块色黑如龟的晶莹陨石,有感于天人感应,遂在其寓舍之南始建“玄武堂”,以纪念这一不同寻常的“天外之物”。
因宋朝避祖先赵玄朗的名讳,“玄”字改为“真”,“玄武堂”自此更名为“真武堂”。赵玄朗,即赵公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财神。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为强化皇权合法性、神化统治,宣称梦见玉皇大帝命赵氏祖先授予天书,并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
因“玄朗”二字被尊为圣祖名讳,宋代官方文书、典籍中需避讳,如孔子封号“玄圣文宣王”改为“至圣文宣王”。
寇准在雷州的十八个月里,兴修水利、传播中原文化,深受百姓爱戴,真武堂也成为他与雷州人民情感联结的见证。
南宋建炎年间,雷州知军事以真武堂靠近市井为由,将其迁往天庆观(明代改称玄妙观)。然而迁址后,雷州连年“士子不登”“连岁不登”,民众议论纷纷。
绍兴十一年(1141),雷州知军事胡宗道顺应民意,将真武堂迁回原址。此后数百年间,庙宇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明万历元年(1573),乡民黄朴率众重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生员陈瑾等人集资拓基鼎建大堂,金饰神像,推官高维岳亲自主持建造神龛与香亭。
第二年,陈瑾又与举人何起龙在大门外兴建石坊,镌刻“南合武当”四字,因雷州古称南合州,借湖北武当山之名彰显其道教地位,真武堂也由此成为明清时期岭南道教圣地。陈瑾另购置六十亩田产作为“香灯资”,保障庙宇日常运营,当时庙内有道士住持,香火鼎盛。
清代,真武堂续有修缮,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鸠金重建。岭南四大才子之一、雷州举人陈乔森为堂内题写“太和一岳”匾额,“太和”指阴阳冲和的元气,即道家之道,“一岳”喻指道教圣山,进一步点明其宗教内涵。
观音阁内则悬挂清康熙进士、福建巡抚陈瑸撰写的楹联,阁中除供奉十六手观音菩萨外,还同时供奉孔夫子、文昌帝君与关圣帝,三教合一的格局在全国名胜古迹中实属罕见。
大门两侧原有楹联“寇先贤,罗陨石,建起斯堂导民习武;苏学士,访名山,居邻此庙怀国修文”,既阐述了庙宇的由来,也赞颂了寇准与苏东坡昆仲的功德。
近代以来,真武堂在岁月侵蚀中渐显颓态。1989年,在蔡椿年等人倡议下,民众集资重修,广东省文化厅与雷州市人民政府亦拨款支持,修缮后的真武堂焕然一新。
如今的真武堂,绿色琉璃瓦顶盖搭配深红色外墙,卷檐板雕有奇花异草,“南合武当”石坊在朝霞映照下光彩夺目。
拾级而上,堂前居高临下,左抱夏河里,右拥苏楼巷,俯瞰南亭街,遥望南渡河,气势依旧雄伟。堂后园内有假山、放生地,后门题“苏楼书院”,两侧楹联“道启雷阳三千学子;恩敷海邑一代师儒”,赞颂苏东坡兄弟对雷州文化的影响。西庑“寇准二贤馆”内的诗联画作,以及“寇竹渡”的传说,无不承载着雷州人民对贤相的缅怀。
作为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堂的信仰核心始终与雷州农业经济紧密相关。真武大帝身为北方元冥水神,是从事农桑者崇拜的神灵,而雷州半岛以“东西洋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对水利依赖甚深,民众供奉真武大帝,实则是祈求水神庇佑,五谷丰登。
历经宋元明清至今,真武堂不仅见证了雷州的历史变迁,更融合了道教文化、贤相纪念与民间信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的重要历史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追寻贤踪、感悟历史。
- 上一篇:来“天一阁·开卷”与张岱共乘《夜航船》
- 下一篇:一个人最愚蠢的活法,只有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