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八句处世箴言,读懂少走十年弯路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9  浏览量:1

春秋战国的乱世里,能在朝堂上定国安邦、在市井中富可敌国,还能全身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寥寥无几。范蠡绝对是其中最传奇的一个——他陪着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熬到越国灭吴、复仇雪耻;转身就抛下官印,带着家人泛舟五湖,从一无所有的逃官变成天下闻名的“陶朱公”;三次赚得千金,又三次把钱财散光,却越散越富、越退越安。

这位活成“人生赢家”的智者,用一生的起起落落,总结出八句处世箴言。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全是实打实的生存智慧,放到今天看,依然能帮我们避开坑、走对路。

一、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话是范蠡离开越国时,写给好友文种的信。彼时的越国,刚把吴国踏在脚下,勾践坐在王座上,脸上笑开了花,眼里却藏着冷光。范蠡太懂这种“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人性——他跟着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奴隶,亲眼见勾践为了活命,能吞下夫差的粪便;也亲眼见勾践为了复仇,能十年不尝荤腥。这样的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也能狠常人所不能狠。

灭吴庆功宴上,勾践握着范蠡的手说“要分一半江山给你”,范蠡当场就推辞了。他知道,这不是恩赐,是试探。当晚,他就把官印放在案头,带着家人悄悄坐上小船,顺着钱塘江飘走了。有人说他傻,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可没过多久,留在越国的文种就被勾践赐了一把剑,逼着自杀,临死前还念叨着“悔不听范蠡之言”。

范蠡的聪明,在于他看透了“名利场没有永远的功臣,只有永远的利益”。放到现在,这个道理照样管用。职场上,有人帮公司拿下大项目,就觉得自己功高盖主,开会时对着领导指手画脚,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边缘化;创业合伙人一起熬过最难的日子,公司盈利了就开始争股权、抢功劳,最后闹得一拍两散,把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见好就收”。该拼搏的时候全力以赴,该退场的时候果断转身。不贪恋不属于自己的权位,不执着于握不住的名利,才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活得体面、走得安稳。

二、顺势而为,逆势而止

范蠡从商后,没学那些投机取巧的门道,反而总结出一个“待乏原则”:“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意思很简单,夏天别人都卖凉席,他就囤皮毛;冬天大家都穿棉袄,他就存薄纱;天旱的时候赶紧买船,涝灾的时候就囤车。

刚开始没人理解,觉得他脑子不清醒。直到夏天突然降温,百姓急需皮毛取暖,范蠡的货一下子卖断了货;天旱了好几年,突然一场大雨淹了道路,他囤的车子成了抢手货,大家这才佩服他的眼光。后来他在陶地经商,更是把这个道理用到极致——丰收年粮食不值钱,农民都愁卖,他就敞开粮仓收购,给的价格比市价还高;等到灾年粮食涨价,别人都趁机抬价,他却按平价卖出,不仅赚了钱,还得了民心。

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核心就是“顺着规律走,不跟趋势硬刚”。范蠡辅佐勾践时,就一直抱着这个想法:勾践兵败会稽山,他不让勾践硬拼,反而劝他“屈身事吴,以待时机”;吴国夫差沉迷美色、荒废朝政,他就知道“复仇的机会到了”,果断建议勾践起兵。

现在的人总爱说“努力就有回报”,可有时候,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费。职场上,有人死守着夕阳行业,天天加班熬夜,却不如那些顺着风口行业走的人轻松成事;生活里,有人非要逼着孩子学不喜欢的专业,结果孩子学得痛苦,也没什么成就。顺势而为不是躺平,而是找对方向再发力;逆势而止也不是放弃,而是及时止损,等待下一个机会。

三、三聚三散,财散人聚

范蠡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会赚钱,而是会“散钱”。他三次积累起千金财富,又三次把钱全散光:第一次离开越国后,在齐国经商赚了第一桶金,转头就分给了邻里乡亲,还有当年一起辅佐勾践的老部下;后来到了陶地,生意越做越大,成了“陶朱公”,他又把财富捐给受灾的百姓,还拿出钱来资助农民种地、渔民打渔;最后一次,他干脆把店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带着家人云游四方,走到哪里就把钱财散到哪里。

有人问他:“辛辛苦苦赚的钱,说散就散,不心疼吗?” 范蠡笑着回答:“钱这东西,就像河里的水,聚在一处容易发臭,流起来才能活。你把它藏起来,只会引来小偷和坏人的惦记;你把它分给需要的人,别人记着你的好,愿意跟你打交道、做买卖,钱自然会再流回来。”

事实还真就如此。他在陶地散财后,百姓都念他的好,买东西只认“陶朱公”的铺子;各地的商人也愿意跟他合作,觉得他仗义、靠谱。有一次,他的船队在江上遇到风浪,货物全沉了,正当他发愁时,之前受过他恩惠的渔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帮他打捞货物,还凑钱让他重新备货。没过多久,他的生意就恢复了原样,还比以前做得更大。

现在很多人觉得“赚钱要靠抢、靠争”,可范蠡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财富,是“赚来的口碑,聚来的人心”。职场上,愿意把功劳分给同事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升职加薪自然水到渠成;做生意,肯让利给客户、善待员工的老板,企业才能长久;生活中,乐于帮助别人的人,遇到困难时总有人愿意伸手。财散不是损失,是给未来的自己铺路。

四、知人善任,择主而事

范蠡这辈子做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对了“老板”——勾践。年轻时的范蠡,是个有名的才子,楚国的贵族想请他做官,他婉言拒绝了;齐国的国君派人来招揽他,他也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选老板就像选田地,肥沃的田地不一定能种出好庄稼,得看有没有遇到懂耕种的人;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能成事,得看有没有遇到能容人、肯听劝的君主。”

后来他听说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就觉得“这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他主动前往越国,毛遂自荐。可他也没盲目追随,而是在辅佐勾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勾践被夫差俘虏,他主动请求陪同前往吴国,一边保护勾践的安全,一边观察夫差的弱点;他推荐文种留守越国,治理国家、发展生产,自己则在吴国周旋,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但他也清楚勾践的“另一面”——能忍辱,却不能容人。所以灭吴之后,他果断离开,而不是抱着“功臣”的身份不放。后来他从商,选合作伙伴也是一个道理:不看对方有多少钱,只看对方的品行端不端正、讲不讲诚信;手下的人,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比如让擅长算数的管账目,让擅长交际的跑生意,让老实本分的管仓库。

现在的人总说“怀才不遇”,可很多时候,不是没才华,而是没选对平台、没找对人。职场上,跟着刚愎自用的领导,再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开;跟着愿意听劝、肯放权的领导,才能慢慢成长。与人合作,遇到斤斤计较、背信弃义的人,迟早会被坑;遇到坦诚相待、懂得分享的人,才能长久共赢。“良禽择木而栖”,选对人、站对队,比盲目努力重要得多。

五、戒骄戒躁,隐忍成事

范蠡辅佐勾践的二十年,是“忍”出来的二十年。在吴国为奴的三年里,他陪着勾践住在马厩里,穿粗布衣服,干最脏最累的活。有一次,夫差生病,医生说要尝粪便才能确诊,勾践犹豫了,是范蠡在旁边悄悄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现在忍一时之辱,将来才能报一世之仇。” 勾践这才咬着牙照做,也因此让夫差放松了警惕。

期间,勾践多次想要放弃,甚至拔剑想自杀,都是范蠡死死拦住他:“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最后灭了夏朝;周文王被纣关押在羑里,最后成就了周朝的霸业。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才换来后来的成功。我们现在吃的苦,都是在为将来铺路。”

范蠡自己也一样,在越国朝堂上,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提出的建议被采纳、打了胜仗,他都说是勾践的英明决策、将士们的奋勇作战,把所有功劳都推给别人。有人说他太“怂”,可他知道,在君主面前,锋芒毕露只会引来猜忌;在逆境中,急躁冲动只会自取灭亡。

现在的人都太急于求成了:刚工作几年就想升职加薪,没赚到钱就想创业成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可人生哪有那么多捷径?职场上,想要成为行业里的高手,就得忍着枯燥,日复一日地积累经验;创业路上,想要把公司做起来,就得忍着孤独,一次次解决遇到的难题;生活中,想要改善人际关系,就得忍着脾气,学会包容和理解。隐忍不是懦弱,是积蓄力量的智慧——沉得住气,才能成得了事。

六、薄利多销,长久为商

范蠡能成为“商圣”,靠的不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而是“薄利多销、诚信为本”。他在陶地开铺子时,就定下了规矩:收购货物时,给的价格要比市价高一点,不让农户和小商贩吃亏;卖出货物时,只赚微薄的利润,绝不哄抬物价。

有一次,粮食丰收,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大跌,很多商人都压价收购,农民们苦不堪言。范蠡却敞开粮仓,按平时的价格收购粮食,有人劝他:“大家都在压价,你为什么要做亏本买卖?” 范蠡说:“农民种粮食不容易,压价太狠,明年就没人愿意种地了,到时候粮食短缺,价格只会涨得更厉害。我现在按平价收,既帮了农民,也为自己储备了货物,等明年粮价上涨时,再平价卖出,虽然赚得不多,但能长久做下去。”

他还特别注重货物质量,要求手下“务完物”——收粮食要收颗粒饱满的,卖布料要卖没有瑕疵的,绝不以次充好。而且他从不拖欠货款,不管是向农户收购粮食,还是向作坊订购货物,都是当场结账;遇到顾客买错了货物,只要没损坏,都能无条件退换。时间久了,“陶朱公”的名声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他这里买卖货物,虽然每笔生意赚得不多,但周转快,积累起来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商家,为了赚快钱,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虽然能赚一时之利,可一旦失去了顾客的信任,就再也做不下去了。其实不管是经商还是做人,“长久”才是硬道理。做企业,坚持薄利多销、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口碑,做一辈子的生意;做人,真诚待人、不贪小利,才能收获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走到哪里都能站稳脚。

七、慎言慎行,藏锋守拙

范蠡这辈子,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市井,都活得格外“低调”。在越国时,他从不轻易发表意见,每次都是等大臣们争论完了,他才慢悠悠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条理清晰、句句在理,勾践往往一听就采纳。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早点说,他说:“言多必失,朝堂上的人各有各的心思,说得太早,容易被人抓住把柄;等大家都说完了,我再补充,既不会得罪人,也能让君主听进去。”

在吴国为奴时,他更是谨言慎行,不管别人怎么嘲笑、怎么羞辱,他都不还嘴、不辩解,只是默默做事。有一次,夫差的手下故意刁难他,让他去拉犁耕地,还说“你一个谋士,怎么连牛都不如”,他只是笑了笑,继续干活。有人觉得他太窝囊,可他知道,在别人的地盘上,张扬只会引来杀身之祸,低调才能保命。

后来经商成功,成为“陶朱公”,他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穿着和普通商人一样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出门从不前呼后拥。有人问他:“你有那么多钱,为什么活得这么简朴?” 他说:“富贵招人嫉,钱财引祸端。太过张扬,只会引来小偷和坏人的惦记,不如低调一点,活得安稳。”

现在的人,总爱炫耀自己的成绩、自己的财富、自己的人脉,觉得这样能让人高看一眼。可往往是越张扬,越容易惹麻烦——职场上,炫耀自己的功劳,会引来同事的嫉妒和领导的忌惮;生活中,炫耀自己的财富,会引来别有用心之人的算计。“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来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锋芒,而是懂得藏锋守拙,在低调中默默积蓄力量。

八、以义为利,以德为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用来形容范蠡再合适不过了。他一辈子经商,赚了无数钱财,却从来没做过伤天害理的生意。遇到灾年,他会把自己储备的粮食平价卖出,还会捐赠衣物和药品,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看到农民种地缺乏种子和农具,他会主动提供帮助,还派人教农民先进的耕种技术;看到渔民打渔困难,他会出钱打造渔船,帮助渔民改善生活。

他常说:“商人赚钱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造福社会。如果只追求利益而不顾道义,就算赚了再多的钱,也会被人唾弃,最后迟早会栽跟头。” 正是因为坚守“以义为利”的原则,他不仅赢得了财富,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当时的各国君主都想请他做官,百姓们都把他当作“活菩萨”,后世的商人更是把他尊为“商圣”,供奉在庙里。

现在很多人觉得“赚钱最重要,道义无所谓”,可看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有的偷税漏税被抓,有的制假售假被曝光,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其实不管是经商、职场还是生活,“道义”和“品德”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做人先立德,做事先守义,只有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行稳致远;只有懂得“以义为利”,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和尊重。

范蠡的这八句箴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最实在的生存智慧。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懂得进退,才能活得安稳;懂得顺势,才能事半功倍;懂得分享,才能收获更多;懂得选择,才能少走弯路;懂得隐忍,才能成就大事;懂得诚信,才能长久立足;懂得低调,才能避开祸端;懂得守义,才能行稳致远。

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这些智慧记在心里,用到生活里。相信只要坚守这些底层逻辑,我们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踩坑、少走弯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