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历史上10首最经典的咏菊诗词
发布时间:2025-11-16 02:56 浏览量:1
篱笆小院,秋菊怒放,黄金般的色彩映照着秋日的阳光,一位诗人驻足轻叹:"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深秋的寒霜中独自绽放,不与百花争春,却以傲然之姿赢得文人墨客的千古咏颂。从陶渊明的东篱到李商隐的庭院,从黄巢的长安到郑思肖的疏篱,菊花承载着诗人们的高洁理想、不屈灵魂和人生感慨。
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的国度里,寻觅那十枝最经典的秋菊,品味它们千年不散的芬芳。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此诗为苏轼观赏宋代画家赵昌的寒菊图所作,以诗绘菊,以菊喻人,表达了诗人对菊花高洁品性的赞美及其对生命延展的思考。
苏轼笔下的菊花,"轻肌弱骨"描绘出菊花的形态,柔弱中带着骨力;"散幽葩"写出菊花清幽的芬芳。后两句则道出菊花的神奇特性——当百草摧折之时,菊花却傲然开放,被古人视为延年益寿的仙草。
此诗前两句写形,后两句写神,形神兼备。苏轼将菊花置于百花凋零的深秋,凸显其不畏严寒的特质,也暗含了自己历经政治风波仍保持气节的精神境界。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此诗:"东坡咏物,总有不尽之意寓于言外。"近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指出:"此诗虽短,而理趣盎然,见东坡随缘自适之人生观。"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此诗写于北宋灭亡后,陈与义南迁邓州期间。国家破败,君王被俘,诗人感时伤事,借菊花抒发亡国之痛和漂泊之哀。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菊花依旧灿烂绽放,但这秋色又有谁来欣赏?国家已亡,山河破碎,再美的秋景也失去了意义。
陈与义此诗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风,以菊花反衬国破家亡的痛楚,花越美,心越痛。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与义之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特别赞赏其"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菊花愈是绚烂,心绪愈是悲凉,此种反差最是动人。"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作为宋代才女,婚姻不幸,感情受挫,但她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这首《黄花》借菊明志,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高尚的节操。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两句,成为咏菊的千古名句。菊花宁愿在枝头枯老也不随飘零的黄叶在秋风中飞舞,这是何等坚贞的品格!
朱淑真以菊自喻,表明自己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违心随俗的态度。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让她的菊花诗熠熠生辉。
明代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其:"女子作诗,难得如此骨力。"现代学者缪钺在《诗词散论》中指出:"朱淑真以女子而具士大夫之节操,其《黄花》诗可称宋代女性文学之代表作。"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唐伯虎虽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但一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潇洒。此诗写于他漂泊异乡之际,借菊花抒发思乡之情。
故园的菊花应该开了吧?可自己却漂泊天涯,只能借他人篱笆下的菊花,寄托思乡之情。"多少天涯未归客"道出了千古游子的共同心声,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唐伯虎的这首诗,看似空灵飘逸,实则凄婉动人。在秋霜月夜、菊花篱落的景象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乡愁和身世飘零的悲凉。
清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评此诗:"唐寅诗多俚俗,此作独清雅可诵。"现代明史专家孟森认为:"此诗可见唐寅真实心境,非仅风流才子,实多身世之感。"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杨万里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以自然清新著称。这首《野菊》延续了其独特的"诚斋体"风格,赞美了野菊不慕荣华、自在生长的品格。
诗中野菊不求文人赏识,不随流俗过重阳,只因本性幽雅,不因无人欣赏而减淡芬芳。即使在山野中,也保持着自己的"妙香"。
杨万里以野菊的独立自主,对比那些向陶渊明"觅宠光"的家菊,表达了对依附权贵者的讽刺。这种追求精神独立、不随流俗的思想,在当时难能可贵。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诚斋诗活法,于此可见。"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特别推崇此诗体现的独立精神:"杨万里借野菊表达的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后辞官归隐。此曲写于晚年,借菊花抒发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人与菊相对而视,菊依旧风华,人却已憔悴不堪。这种对比强烈而鲜明,让人顿生无限感慨。
张养浩巧妙化用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词句,却赋予新的意境。菊花不再只是消瘦的参照,而是成为了诗人倾诉的对象和知音,承载着诗人的愁思。
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张养浩散曲:"如玉树临风。"现代戏曲研究专家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认为此曲:"化易安诗句而别开生面,愁绪更深一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此诗作于他科举落第后。科场的失意让他看清了社会的黑暗,诗中的菊花已不再是幽雅的隐士,而是充满战斗精神的勇士。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两句,以豪迈的气势描绘出菊花盛开长安的壮观景象。这里的菊花不再是孤芳自赏的隐士,而是豪气冲天的战士。
黄巢以其独特的视角,赋予菊花全新的意象——反抗者的形象。这种创新和突破,使这首诗成为咏菊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宋代《青琐高议》评:"其诗霸气外露,非常人之作。"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黄巢诗虽粗豪,然气魄宏大,开宋人豪放诗先声。"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指出:"此诗可见唐末社会矛盾之尖锐,非仅文字之作。"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宋亡后,他隐居不仕,自称"所南",以示不忘故国。此诗题为"画菊",实则以菊自喻,表达忠于南宋、永不屈服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以决绝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气节:宁愿怀抱清香枯死枝头,也绝不向北风屈服。
郑思肖的菊花,已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民族气节的象征。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使这首诗成为咏菊诗中的精神丰碑。
清代《宋诗钞》编纂者吴之振评:"思肖诗如其人,铮铮铁骨。"近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盛赞:"宋亡而士气不亡,郑思肖之诗其代表也。"鲁迅先生也曾多次引用此诗,赞美其民族气节。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诗为元稹青年时期在长安所作。诗人通过赏菊悟出人生哲理,表达了对菊花的特别喜爱之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以质朴的语言道出爱菊的原因:菊花开过,一年中便再无花可赏。这种爱并非偏私,而是对菊花"后凋"特性的欣赏。
元稹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全诗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将此诗列为"咏菊佳作"。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将其选入《唐诗三百首》,成为家弦户诵的名篇。现代学者俞平伯认为:"元稹此诗,以最浅显语道最深刻理,此其所以难能。"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此诗借咏菊表达了自己渴望入朝为官、施展抱负的愿望。诗人以菊自况,寄寓深远。
李商隐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开篇,用叠词生动描绘出菊花的色彩,朦胧而雅致。后以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点出菊花的品格和芬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两句,诗人借菊花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像菊花酒盛放在鹦鹉杯中,进入白玉堂,寓意自己能得朝廷重用,一展才华。
李商隐的这首诗,既有对菊花形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其品格的深刻把握,更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可谓咏菊诗中的集大成者。
唐代诗人皮日休称其"咏物诗之典范"。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赞:"义山诗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咏物诸作尤见功力。"现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李商隐诗选》中评:"此诗托物言志,不即不离,诚为咏菊第一。"
从金戈铁马的黄巢到柔情似水的朱淑真,从隐逸东篱的陶渊明到忧国忧民的陈与义,菊花在诗词中绽放出千姿百态。它可以是战士,可以是隐士,可以是痴情人,也可以是爱国者。
历代文人对这些咏菊诗词的评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诗词本身的魅力,更见证了一种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传承。每一朵在诗词中盛开的菊花,都凝聚着文人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的文化气息,历经千年而芬芳依旧。
秋深了,不妨学古人那样,寻一处篱笆小院,赏一丛傲霜秋菊,品一首咏菊诗词,在千年幽香中,与那些不灭的灵魂相遇。
你最喜欢哪一首咏菊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