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永远把注意力放在想办法上

发布时间:2025-11-16 09:04  浏览量:1

你说,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感觉自己被生活卡住了?

就像一千年前的苏轼,被一纸诏书扔到黄州。

从京城才子到戴罪之身,繁华转眼成空。

若是换作旁人,大概要终日哀叹时运不济,在“我本不该如此”的执念里耗尽余生。

但你知道苏轼在做什么吗?

他在城东的坡地上开荒种田,自称“东坡居士”。

没有俸禄,就精打细算地把钱分成一串串挂在房梁;

没有美食,就研究出慢火少水的“东坡肉”;

没有知音,便与渔夫樵民为友,与明月清风作伴。

他写信给朋友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这句话,我每次读都觉得震撼。外界的一切——官职、名利、处境——都是他无法改变的。

但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

如何把贫瘠的日子过出滋味,

如何让困顿的生命保持丰盈。

你看,这就是真正的大智慧——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永远把注意力放在想办法上

人这种生物很有趣。明知道有些事已成定局,却总要反复咀嚼——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这样?要是当初……

这让我想起官渡之战后的曹操。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清点战利品时,发现许多部下在战前写给袁绍的密信,准备随时倒戈。

左右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这太合理了——背叛者,岂能轻饶?

这是曹操完全有权力做的事。

但曹操说:

“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下令将信件全部烧毁,不看,不查,不追究。

他知道,追究过去改变不了什么,只会失去未来。

他的注意力,永远在下一个战场,下一座城池,下一个目标上。

我们呢?

工作中一次失误,就不断自责;

关系中一句伤人的话,就反复回味;

生活中一个不如意,就认定是命运不公。

我们太擅长在“改变不了”的事情上,耗尽心神。

历史有个有趣的规律——那些最终成就伟业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未必是最幸运的,但一定是最会“想办法”的。

你看王阳明。

因为直言上书被贬到贵州龙场。

那里的环境是——“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没有住房,自己搭建;

没有粮食,学习耕种;

语言不通,耐心沟通。

在极限的困顿中,他问自己:“如果圣人处此境地,有何办法?”

然后,他做了一件最简单也最了不起的事——不想那些改变不了的荣辱得失,只想眼前能做的事。

就在这个过程中,“心学”应运而生,照亮后世五百年。

还有司马迁。

遭受宫刑,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耻辱,但他能改变自己回应苦难的方式——完成《史记》。

于是,个人的悲剧成就了历史的不朽。

他们都在用一生印证:

困境不会定义你,但你回应困境的方式会。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注意力定效”——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总关注伤痛,就会成为受害者;

总关注办法,就会成为解决者。

这就像下棋。

高手不会纠结于刚才那步棋走得有多臭,他只关注——现在这个棋局,我还能怎么走下一步?还有哪些可能性?

苏东坡在黄州,发现了猪肉的美味;在惠州,爱上了荔枝的甘甜;在儋州,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你看,不是他的处境变好了,而是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可改变的事情上。

朋友,也许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也许你感觉前路迷茫。但请相信,此刻的你,永远都有可以改变的事情。

可能是调整一个心态,可能是学习一项技能,可能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是从做一件小事开始。

就像禅宗说的——“悟者,转变心态也。”

当你不再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而是开始问“现在我能做点什么”;

当你不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而是专注“我可以把生活变成怎样”——

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往自由的道路上。

永远记得: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能量。

把它投注在创造上,而非抱怨上;投注在解决上,而非困扰上;投注在那些只要愿意想办法,就真的能改变的事情上。

而这条路,苏轼走过,王阳明走过,司马迁走过,无数闪光的灵魂都走过。

现在,轮到你了。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在等待那个——永远把目光投向可能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