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被苏轼赏识的山东才子,却在党争中浮沉|梅花诗里见风骨
发布时间:2025-11-16 08:46 浏览量:1
李之仪出生于公元1048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勤奋好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李之仪考中进士,此后踏入仕途。他一生辗转多地任职,曾担任过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等职。在政治上,他倾向于支持旧党,与苏轼交往密切,曾多次得到苏轼的举荐和赏识。然而,这也使他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受到牵连。绍圣年间,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此后仕途不顺,生活也颇为艰难。
李之仪的词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之作,也有慷慨激昂、沉郁悲凉之篇。他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中,使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除了词之外,李之仪在诗文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泛,包括写景、抒情、咏物等,文风朴实自然;文章则以议论见长,逻辑严密,观点鲜明。
次韵东坡梅花十绝 其一 北宋 · 李之仪
谁人月下奏云和,一夜繁枝向北多。
长笛未须论旧恨,且留幽思待阴何。
"谁人月下奏云和"起笔即营造出清雅绝尘的意境。"云和"本为古琴雅称,此处借指月下传来的缥缈乐音,仿佛有人正在明月下弹奏着穿越千年的琴弦。这个设问句不着痕迹地将读者引入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究竟是实有其人月下弄琴,还是诗人将梅花的清芬比作天籁之音?月色、梅影与琴音三者交融,构成了一个澄澈透明的审美世界。
"一夜繁枝向北多"笔锋陡转,从听觉意象转向视觉奇观。北地梅花一夜竞放的景象,既可能是实写北方冬梅凌寒怒放的自然景观,更隐含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象征意味。"向北多"三字尤堪玩味: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梅花向北绽放往往与文人北望故国的情思相连,暗示着某种坚贞不渝的精神指向。李之仪作为"苏门"文人,其笔下梅花或许正承载着对恩师苏轼的追怀,以及对自身遭际的隐喻性表达。
后两句"长笛未须论旧恨,且留幽思待阴何"展现出一个智者的豁达。诗人劝慰自己不必借《梅花落》等笛曲重温历史悲情("旧恨"),而应将这份幽深的情思留给未来能与自己心灵共鸣的知音("阴何"指南朝诗人阴铿、何逊,二人均以写景抒情见长)。这种"不须论旧恨"的洒脱与"且留幽思"的珍重形成微妙张力,既超越了传统咏梅诗词中常见的孤傲自怜,又保持了文人特有的精神坚守。
次韵东坡梅花十绝 其一 北宋 · 李之仪
奸雄投老恋层台,随得分香散处开。
枝上休论歌舞旧,尊中且泛绿于苔。
首句“奸雄投老恋层台”,起笔不凡,“奸雄”一词颇具历史的沧桑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曾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投老”描绘出他们年老之时,“恋层台”则生动展现出其对权力、地位的不舍,即便到了晚年,依然眷恋着那高高在上的楼台,暗示着对世俗权势的贪恋。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历史的厚重基调,也为后文梅花的出现做了反衬铺垫。
次句“随得分香散处开”,笔锋一转,由历史人物过渡到梅花。“分香”既可能暗指历史上美人分香典故,又赋予梅花以香气四溢、四处绽放的动态美感。梅花随着“分香”的意象而开放,仿佛是在历史的风烟中,于不经意间绽放出自己的美丽。这句诗巧妙地将梅花与历史交织,梅花在“分香散处”自在开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姿态。
后两句“枝上休论歌舞旧,尊中且泛绿于苔”,进一步深化主题。“枝上休论歌舞旧”,劝诫人们不要在梅花枝头去谈论往昔的歌舞繁华,那些曾经的辉煌与热闹都已成为过去。“尊中且泛绿于苔”,则倡导在酒杯中品味当下,看那酒色如苔般碧绿,享受此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借梅花,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看淡,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视,在咏梅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思。
次韵东坡梅花十绝 其一 北宋 · 李之仪
弄蕊攀条日几回,依稀长记雪中开。
尘埃满袂家山远,底事多情拂眼来。
首句"弄蕊攀条日几回"以动作细节开篇,"弄蕊""攀条"两个细腻动作,生动刻画了诗人对梅花的反复亲近。"日几回"的重复寻访,既写出对梅花的痴迷,又暗喻时光在赏梅中悄然流逝。这种人与花的亲密互动,为全诗奠定了温柔缱绻的情感基调。
次句"依稀长记雪中开"转入记忆深处,"依稀"二字道出回忆的朦胧美感,"雪中开"的梅花意象既点明时令特征,更成为纯洁品格的象征。诗人记忆中的梅花总在雪中绽放,这种视觉印象的定格,暗示着对高洁精神的永恒追慕。雪与梅的经典组合,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的简单叠加,更成为诗人精神故乡的意象符号。
后两句"尘埃满袂家山远,底事多情拂眼来"情感陡转,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此凸显。"尘埃满袂"的肮脏衣袖与"家山远"的遥远故乡形成强烈对比,漂泊者的疲惫形象跃然纸上。"底事多情拂眼来"以诘问语气收束,责怪梅花为何偏要在这时撩动游子心弦——那拂面而来的梅花,既是眼前真实的春信,更是记忆中雪中绽放的精神图腾。诗人对梅花"多情"的嗔怪,恰恰暴露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那些被风尘遮蔽的乡愁,在梅花的轻拂下瞬间苏醒。
次韵东坡梅花十绝 其一 北宋 · 李之仪
软火明窗酒一尊,馀杯未减日尤昏。
谁人为折东来阁,续得何郎日断魂。
首句"软火明窗酒一尊"以温馨笔触勾勒出围炉独酌的场景:"软火"指炉火微弱而持久,"明窗"透进朦胧天光,一尊独饮的孤寂被炉火的暖意与窗棂的光影柔化。这个极具生活气息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温润而惆怅的基调,酒未醉人而日已昏,时光在微醺中悄然流逝。
次句"馀杯未减日尤昏"承续首句的时空感,未饮尽的酒杯与渐暗的天色形成双重递进。"未减"二字暗含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而"日尤昏"不仅写实窗外暮色,更隐喻内心愈发浓重的惆怅。炉火、残酒、昏光构成的三维空间里,一个独饮者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寂寞的冬日窗纸上。
后两句"谁人为折东来阁,续得何郎日断魂"陡然转入历史意象的深邃维度。"东来阁"与"何郎"分别指向南朝诗人何逊与梁元帝萧绎的典故——何逊因咏梅而闻名,梁元帝曾建东阁赏梅。诗人设问"谁人为折",实则是借古喻今,追问谁能如古人般懂得折梅寄情的雅趣。末句"续得何郎日断魂"更显精妙,"续"字试图连接古今断续的梅魂,"断魂"二字既呼应何逊咏梅的深情,又道出诗人自己难以为继的惆怅。在酒意微醺的朦胧中,诗人渴望续接那段因梅花而断魂的历史记忆,却终究只能在独酌中与古人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