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楷书宋四家之冠:超苏米蔡?祝允明:其书法令人敬叹不已!

发布时间:2025-11-12 20:21  浏览量:1

不看题名款,仅凭笔墨风骨,你能快速分辨出这是“苏东坡的丰腴沉厚”,还是“黄庭坚的奇崛开张”?

黄庭坚楷书《王纯中墓志》

一铭见风骨:楷书《王纯中墓志铭》里的黄庭坚与宋韵巅峰!

当明代“吴门才子”祝允明在岭南孤馆中,日夜摩挲《甲秀堂帖》里的黄庭坚墨迹,慨然赞叹其“得晋人之韵,神爽冥会”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份跨越三百年的敬叹,在黄庭坚晚年楷书《王纯中墓志铭》中有着最真切的注脚。

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一墓志铭”的石刻珍品,不仅镌刻着一位北宋士大夫的生平,更以笔为剑,劈开了唐楷的桎梏,在“宋四家”的星空中划出了最独特的光芒,让“山谷才是宋四家之冠”的争议,有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佐证。

《王纯中墓志铭》的诞生,本身就带着深情与沉郁的底色。

元祐年间,黄庭坚丁母忧在家,受家族所托为表兄王纯中撰书墓志。

这位官至洺州知州的逝者,以勤政爱民、刚正不阿著称,曾力革苛税、抗洪救灾,病逝时百姓倾城哭祭。

这份亲族情谊与士大夫精神的共鸣,化作笔端的克制与力量,让771字的铭文既有史传的严谨,又有私谊的温厚。

青石镌刻的字迹,如今静静陈列于江西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正方形的碑石上,30行楷书如松柏列阵,既见法度,更见性情。

在书法艺术上,这件作品堪称黄庭坚“尚意”探索的里程碑。

他打破唐楷的匀整刻板,以“中宫紧收、四维开张”的结体,让每个字都如“老僧入定”般沉稳,却又暗含向外辐射的张力。

“纯”字竖笔如万岁枯藤,苍劲不屈;“中”字口部似古井无波,静穆深远;“墓”“铭”二字奇崛的姿态,更是将“字中有笔”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笔法上,他以篆籀笔意入楷,线条刚健如铁,转折处挺拔有力,横画略倾却不失平稳,撇捺舒展恰似飞燕展翅。

更妙的是“以行入楷”的巧思,牵丝连带间让规整的楷书透出灵动,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韵律,赵孟頫所言“黄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在此作中得到完美印证。

相较于苏轼的丰腴、米芾的跳脱、蔡襄的温润,黄庭坚的书法在《王纯中墓志铭》中展现出的,是一种“破法”后的从容。

他早年师法欧褚,后受苏轼启发,却不甘“随人作计”,在这件作品中完成了从“继承”到“自创”的关键转折——既保留唐楷的骨架,又融入魏晋的古拙,更注入自己对“骨力”的独特理解。

这种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深植于传统后的突围,正如祝允明所洞察的,黄庭坚书法“积功固深,所得固别”,虽形貌与晋唐有别,却神髓相通,这正是其超越同辈的核心所在。

历史上对“宋四家”排位的争议从未停歇,有人尊苏轼为魁首,赞其“端庄杂流丽”;有人爱米芾的“刷字”风流,叹其笔法精妙。

但若论对书法范式的突破与后世的影响,黄庭坚的分量不容小觑。

他的“长枪大戟”式笔势,不仅让祝允明汲取养分,开创明代狂草新风,更影响了徐渭、王铎等后世大家。

《王纯中墓志铭》作为其楷书代表作,既见士大夫的风骨,又含艺术家的匠心,将“书为心画”的理念推向极致——文字是对逝者的追缅,笔墨是对自我的表达,而风格是对时代的回应。

千年岁月流转,青石上的字迹或许已染风霜,但黄庭坚在《王纯中墓志铭》中写下的,不仅是一位友人的生平,更是宋代书法的精神高度。

当我们凝视这些字迹,能感受到的不仅是“超苏米蔡”的艺术底气,更是一种“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创新勇气。

祝允明的敬叹,穿越时空依然掷地有声,因为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都经得起时间的审视,而《王纯中墓志铭》,正是黄庭坚登顶“宋四家”巅峰的最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