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这位诗人很“渣”,却靠一首诗让李白认输
发布时间:2025-10-10 16:10 浏览量:1
如果盛唐诗人圈有微博,崔颢一定是那个被女粉丝集体吐槽的“渣男大V”。他要是发条“今夜月色真美”的动态,评论区保准是大型翻车现场——“又换新女友了?”“呸!负心汉!”“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但有趣的是,就是这么个“渣男”诗人,却写了一首神作,硬生生让诗仙李白都甘拜下风,说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千古名言。这简直就是三流歌手突然出了首冠军单曲,让天王级巨星都拒绝翻唱!
那么,崔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凭什么能让李白“认输”?
崔颢年轻时,是个标准的“京圈才子”。他颜值高,有才华,家世好,放在今天就是那种出门会引发尖叫的“小鲜肉”。可这位才子有个让当时人都摇头的爱好——特别“好色”,而且是个“外貌协会”的终身会员。
史书记载他“娶妻唯择美者”。这可不是夸他专一,而是在吐槽他挑老婆只看脸。更离谱的是,他看腻了就把人家休掉,然后再娶一个更漂亮的。根据不完全统计,他前前后后换了三四任妻子。这在当时简直是大瓜,够上好几次热搜了。
当时的老前辈们,比如《唐才子传》的作者,都忍不住要写两句差评:“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小子人品不咋地,又赌又喝,还是个换老婆像换衣服的渣男!
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崔颢大概率会以“唐代著名渣男诗人”的身份在历史书里留下一个不起眼的脚注。但命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总爱给人反转的剧本。
不知是情场失意还是终于想通,中年崔颢离开了他的“温柔乡”,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离开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一线城市,开始了他的边塞旅行。
这一走,可不得了。壮丽的河山,艰苦的军旅,苍茫的大漠……这些全新的景象,像一记重拳,打醒了他那个原来只装着风花雪月的小脑袋。他的诗风,瞬间从“婉约派”切换到了“豪放派”,完成了从“娘娘腔”到“纯爷们”的惊人蜕变。
你看他写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这哪还是那个天天围着石榴裙转的公子哥?这分明是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而真正让他封神的那一刻,发生在他途经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的时候。
传说仙人王子乔曾在此乘鹤飞去,三国时这里又是军事要塞。当历史的厚重、传说的缥缈与眼前浩荡的长江融为一体时,崔颢感觉一股气流从丹田直冲天灵盖,他提笔蘸墨,在墙上挥毫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半段用古风的气韵,讲述了黄鹤楼的古老传说,时空感瞬间拉满;后半段则转为严谨的律诗,描绘了眼前壮阔又略带感伤的景色。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神来之笔,把个人的乡愁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与浩渺的天地之间。
这首诗,不按套路出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好了,现在我们的超级顶流李白闪亮登场。
据说,不久之后,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他登楼远眺,诗兴大发,正准备写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打卡”,一抬头就看见了墙上崔颢的这首诗。
他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然后默默放下了笔。他身边的粉丝们还在等着偶像的即兴创作呢,结果李白叹了口气,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能让狂傲不羁的诗仙说出这种话,可见崔颢这首《黄鹤楼》写得有多好。这感觉,就像一个顶级厨师去参加美食大赛,尝了对手的一道菜后,直接放下厨刀说:“我做不出比这个更好的了。”
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他可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游博主,怎么可能轻易认输?这次“黄鹤楼事件”显然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
于是,在后来漫游金陵时,他特意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明显是在和崔颢“隔空掰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格式到意境,甚至最后一句的“愁”,都能看到《黄鹤楼》的影子。这两首诗,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模仿致敬”与“巅峰对决”。
崔颢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年轻时,是个活得很“真”也很“俗”的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但正是这种复杂和多变,让他的人生有了反差,也让他的诗歌有了截然不同的两面。
我们不必为他的“黑历史”洗白,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转变才更显珍贵。他从一个沉溺于个人享乐的才子,最终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天地与人生况味,并写出了连诗仙都自愧不如的杰作。
这或许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或许起点不高,甚至品行有亏,但只要他的才华和心灵最终能拥抱更崇高的东西,他依然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奇迹。
就像那黄鹤楼,它不在乎谁曾在此停留,它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着那一首能与它共赴千古的诗。而崔颢,恰好就是那个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写下了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