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海珠玑:从神童妙对到天下长联

发布时间:2025-10-10 07:14  浏览量:2

1、童年解缙对乡绅: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2、童年纪晓岚对老师石先生: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3、童年(十岁)程敏政(明朝文学家)对宰相李贤(后招程为婿):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4、童年张居正对湖北巡抚顾璘: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5、秀才拟联(因不同的断句方式)戏耍食言而肥的吝啬鬼财主: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6、清朝秦涧泉为岳坟前秦桧跪像拟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7、明朝考生李梦阳巧对考官李梦阳(文学家、曾任户部郎中、江西学政)试才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8、最负盛名的云南昆明大观长联,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所作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讨论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楹联,这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以两行文字构筑天地,在严格的格律中展现无穷智慧。它既是文人雅士的笔墨游戏,也是市井百姓的生活调味。让我们透过八副妙联,领略这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

一、神童巧对:自古英雄出少年

1、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此联出自明代神童解缙。传说乡绅家竹园正对解家大门,乡绅故意砍短竹子,解缙便在原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后各加一字,顿时化被动为主动。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解缙的急智,更妙在利用汉字的多义性——“短无”既指竹子被砍短直至消失,又暗含对方气量短浅;“长有”则既指书籍因竹子变短而更加显现,又寓意自家学问源远流长。少年才子不卑不亢的风骨,尽在这十字之中。

2、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纪晓岚幼时对塾师的这副对联,堪称无情对的典范。老师出句“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以“粗毛野兽石先生”相对。字字工整:“细羽”对“粗毛”,“家禽”对“野兽”,“砖后死”对“石先生”。更妙的是,“石先生”既指石头,又是对老师的戏称,一语双关,令人捧腹。这种对联不讲意境相通,只求字面对仗,在看似不伦不类中见巧思,展现了汉语独有的文字趣味。

3、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十岁的程敏政面对宰相李贤的招婿考题,以此联明志。“因荷而得藕”表面说因荷花才得莲藕,实则谐音“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表面说有杏果便不需梅子,实则谐音“有幸不须媒”。既切合眼前景物,又巧妙回答婚姻大事,更暗含对未来的自信——得此良缘,此生足矣,何须他求?李贤闻之大喜,当即许婚。一副对联成就一段佳缘,这正是楹联在文人交往中的妙用。

4、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少年张居正面对巡抚顾璘的考题,以此联明志。顾璘出句“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既有对后辈的期许,也不乏考官对学子的审视。而张居正的“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气魄之大,令人惊叹。他以“潜龙”自比,用“九天雷雨”喻施展抱负的舞台,不仅对仗工整,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抱负。后来他成为大明首辅,推行改革,印证了少年时的誓言。此联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胸襟抱负的写照。

二、谐趣讽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5、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这副对联的妙处全在断句。秀才为戏弄食言的吝啬鬼财主,写下了这副歧义联。按照财主的理解:“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自然大怒。而秀才当场重新断句:“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顿时吉祥如意。同一副对联,因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这不仅是对财主的戏弄,更揭示了汉语的微妙——停顿之间,意义迥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提醒,依然发人深省。

6、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考官李梦阳见考生与自己同名,出上联试探。联中列举历史上同名不同人的事例,暗含“你我虽同名,但才学不相称”之意。而考生的下联同样用历史人物回应,却表达了“你既不计较,我亦不避讳”的豁达。这副对联巧在重复使用“相如”、“无忌”造成特殊韵律,更妙在通过历史典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既是对文字游戏的极致演绎,也展现了文人相亲的真谛——在智慧碰撞中见惺惺相惜。

三、历史沉思:铁笔如椽写春秋

7、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涧泉在岳飞墓前的这副对联,可谓字字千钧。上句“人从宋后羞名桧”,写尽历史对奸佞的审判——连取名都用“桧”字为耻;下句“我到坟前愧姓秦”,则表达了后人面对历史的复杂心情。作为秦姓后人,站在祖先的罪孽面前,这种血缘与道义的冲突尤为深刻。全联无一字直接批判秦桧,却通过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个人感受,完成了对忠奸之辨最有力的表达。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批判艺术,正是楹联含蓄之美的极致体现。

四、鸿篇巨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8、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上联写景,开篇“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气势磅礴,一个“奔”字化静为动,将静态的滇池写得生机勃勃。随后以“看”字领起,东西南北四方铺陈,山水如生。“趁”字转而细描湖中小岛的风姿,最后以“莫辜负”引出四季美景,劝人珍惜当下。

下联咏史,“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与上联呼应,“注”字道出历史的沉重。以“想”字领起历朝功业,却发现“费尽移山心力”的伟业,终究“都付与苍烟落照”。最后的“只赢得”与上联“莫辜负”形成鲜明对比,只剩下萧瑟凄清的景象。

这副长联融写景、抒情、咏史于一炉,对仗工整而气势恢宏。更难得的是,它在歌颂山水之美的同时,对历史功业进行了深刻反思——纵然是开疆拓土的帝王,最终也不过留下几块断碑。这种超越时代的清醒,让这副长联不仅是写景的杰作,更是哲理的诗篇。

结语

从神童的机智应对到文人的幽默调侃,从历史的深沉反思到山河的壮丽讴歌,这八副楹联展现了中国对联艺术的博大精深。它们在严格的格律中寻求自由,在有限的文字里创造无限。每一副佳联背后,都是一颗智慧的心灵在跳动,一个丰富的灵魂在诉说。

当我们品读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珍品,不仅是在欣赏汉语的独特魅力,更是在与古今智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这速食文化盛行的时代,这些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字艺术,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精炼的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