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现场挥就《滕王阁诗序》的真实性
发布时间:2025-10-06 04:27 浏览量:1
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年少即负盛名,文章辞赋天下晓知,《新唐书》引杨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话称誉他。其《滕王阁诗序》一出,天下皆惊,为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与诗,作于何时,史无详载。《新唐书》本传只说“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初”是何时?有说是十三岁,“省其父至江西”过南昌。有说十四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语宾客,物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县。”清初吴楚材等注《古文观止》认为作于“咸亨二年”(671年),王勃时年二十二岁。
几个时间,通读《滕王阁序》所蕴涵思想内容的成熟度,二十二岁所作当较为妥当。
《新唐书》本传又有云:“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故而有怀疑《滕王阁诗序》非现场之作。
但是,综合三方面因素分析,王勃应该是《滕王阁诗序》现场写作。
其一,是王勃本人的才思情志卓然,具备现场完成作文的条件。据《新唐书》本传,王勃六岁能文,九岁撰《指瑕》纠《汉书》注疏谬误,说明他多闻善思,才思敏捷,积累深厚。历史上像王勃这类年少早熟的才子不少。如战国时期甘罗十二岁出使,曹植十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诸子百家。思路快捷,谈锋健锐,每被曹操提问时,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16岁时便写出《白马篇》。与王勃同时代的杨炯十一岁被举为神童授官。王安石写《伤仲永》,内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二,是古代教育教学内容侧重于文史方面。古代教育,不似现代分科教学,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也不像现代那样精细。很多神童表现出来天赋秉性,大多在能诗作文。自小的教育氛围,使王勃阅读的知识大量地积累在文史之上。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吟诗也会吟”,很多前人的名言名句,通晓古典之人常常会在适当的场合脱口而出应景的话语。
其三,前人知识的积累为王勃的化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王勃的才情,诗骚本为启蒙之读,汉以来的诗词歌赋莫不在其阅读范围之中,《滕王阁序》中的很多名句,在汉魏以来的文人骚客歌赋中都能找到其化用的影子。譬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化用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以王勃阅读面之宽,博闻强识之胜,触景化用前人之句,那只是信手拈来之事,并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之举。
其实,转化一下话语概念,将王勃的写作环境转换考试环境,一切都是很好理解的。比如科举的时候,限时完成一篇议论文。当代高考语文考试150分钟内,要完成一套试卷的作答,里面还有800字以内的作文这样的考试环境,则王勃现场完成一篇骈散相杂的佳作,似应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