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晚年忠告:这3句话,句句蕴含大智慧,读懂受益终生!

发布时间:2025-10-05 09:20  浏览量:1

民国二十九年秋,泉州承天寺的银杏开始泛黄,细碎的叶片落在青石小径上,叠起一层薄薄的金毯。禅房内,弘一法师李叔同正坐在窗前的矮桌旁,就着微弱的天光整理经卷。他身着洗得发白的僧衣,身形清瘦如竹,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唯有那双眼睛,平静得像深潭,透着洞悉世事的澄澈。

此时的弘一法师,已近暮年。从早年风流倜傥的才子,到中年剃度出家的苦行僧,他历经半生繁华,也尝尽世间清苦。晚年的他,久居闽南,潜心修行,偶尔与弟子论道,将毕生感悟凝结成箴言,悄悄播撒进世人的心田。​这日,弟子妙莲端着一碗温热的稀粥走进禅房,见法师仍在伏案忙碌,轻声劝道:“师父,您近日身体不适,该多歇息才是。”​

弘一法师缓缓抬起头,嘴角泛起一抹浅淡的笑意,声音温和却略带沙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生命不过是白驹过隙,能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便不算辜负时光。”​

妙莲放下粥碗,在法师身旁坐下,轻声问道:“师父,您修行多年,看透了世间万物,可否给弟子们留下几句忠告,让我们在日后的修行与生活中少走些弯路?”​

弘一法师沉默片刻,目光望向窗外飘落的银杏叶,似在追忆过往的岁月。良久,他才缓缓开口,一字一句,带着岁月的沉淀与禅意的通透:“我这一生,从俗到僧,从繁华到清寂,也算历经沉浮。若说有什么忠告可留,不过三句,你们且记好。”​妙莲连忙取出纸笔,俯身聆听,生怕错过一个字。禅房内静极了,只有窗外的风声与法师温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第一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弘一法师轻轻念出第一句,眼神中带着一丝怅然,又藏着几分释然。“我年轻时,也曾沉迷于富贵荣华。那时在上海,鲜衣怒马,呼朋引伴,以为那些光鲜的日子会永远持续下去。可后来才明白,人生就像西山的落日,再绚烂也有沉落的时刻;富贵就像草叶上的霜花,看似洁白美好,太阳一出来,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顿了顿,想起自己当年舍弃家业、剃度出家的决定,继续说道:“人往往被名利所困,为了追求财富与地位,耗尽心力,甚至不择手段。可等到年老体衰,回望一生,才发现那些曾经执着的东西,不过是过眼云烟。倒不如早早看清这一点,不被外物所累,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在。”​妙莲握着笔的手微微一顿,问道:“师父,可世人皆要生存,若完全不追求富贵,又如何维持生计,赡养家人呢?”​

弘一法师微微一笑,答道:“我并非让世人摒弃所有物质追求,而是要分清‘需要’与‘欲望’。衣食住行是生存的需要,应当满足;但超出需要的贪念,便是欲望的陷阱。就像我出家后,一衣一钵,粗茶淡饭,反而觉得内心无比安宁。你看那些山间的僧人,居于陋室,却能潜心修行,感悟天地之道,这便是不被富贵所困的境界。”​

这番话,不仅让妙莲豁然开朗,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听到这段对话的人。其中,便有一位名叫许书恒的商人。​

许书恒在泉州经营着一家绸缎庄,生意兴隆,家境殷实。可他总觉得不满足,一心想把生意做大,垄断闽南的绸缎市场。为此,他不惜压低价格,排挤同行,甚至用劣质布料冒充上等丝绸,赚昧心钱。妻子劝他适可而止,他却总说:“等我赚够了钱,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到时候再收手也不迟。”​

一次,许书恒到承天寺上香,偶然听到妙莲与其他僧人谈论弘一法师的这句忠告。“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两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他想起自己这些年为了追求财富,变得自私刻薄,不仅失去了朋友,还让家人为他担忧。当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回想起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靠缝补衣物供他读书,那时的他,只希望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可如今,却在追逐富贵的路上迷失了本心。​

从那以后,许书恒变了。他不再恶意排挤同行,反而主动与他们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他销毁了仓库里的劣质布料,承诺顾客 “假一赔十”;他还拿出一部分利润,资助贫困学子读书。绸缎庄的生意虽然不如以前 “红火”,但他却觉得内心无比踏实。妻子笑着说:“你现在看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也温和多了。” 许书恒感慨道:“以前总以为富贵能带来幸福,现在才明白,不被富贵所困,守住本心,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句:“凡事看淡,量力而行,不逞能,不妄求”​,弘一法师喝完碗中的稀粥,继续说道:“这第二句忠告,是我多年修行与生活的感悟。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境,也有逆境;有能做到的,也有做不到的。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看不透,总想着逞能,追求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甚至招来祸患。”​

他想起自己中年时的经历。那时他在日本留学,学习音乐与美术,回国后在杭州师范学校任教,才华横溢,备受推崇。可他并不满足,还想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常常熬夜创作,透支身体。后来,身体日渐消瘦,精神也越发疲惫,他才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完美。​

“就像登山,” 弘一法师缓缓说道,“每个人的体力不同,能爬到的高度也不同。若是明知自己体力不支,还非要逞强登顶,不仅可能爬不上去,还会摔得粉身碎骨。倒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爬到合适的高度,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样反而能收获更多快乐。”​妙莲点点头,又问:“师父,那若是遇到不得不做的难事,比如亲友有难,需要我们帮忙,可自己能力有限,该怎么办呢?”​

弘一法师答道:“量力而行,并非是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局限。若是能力不够,便坦诚告知,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不必硬撑。就像我当年在厦门弘法,有人请我去偏远的寺庙讲经,可我那时身体不好,无法长途跋涉,便推荐了其他有能力的僧人前往,一样能达成弘法的目的。逞能与妄求,不仅会伤害自己,还可能耽误事情,反而得不偿失。”​

林晚秋是泉州当地有名的才女,精通诗词书画,却性格好强,凡事都要争第一。她嫁给了一位儒雅的学者,婚后生活原本十分幸福,可她却总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够 “完美”。看到朋友举办画展,她便不顾自己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的状况,非要也举办一场画展,证明自己的才华;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考取了名牌大学,她便逼着自己的儿子每天学习到深夜,非要让儿子也考上名校不可。​

久而久之,林晚秋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头痛,儿子也因为压力太大,变得叛逆厌学,夫妻之间的争吵也越来越多。她感到十分痛苦,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一次,她在承天寺的藏经阁看书,偶然看到弘一法师的手稿,其中就有 “凡事看淡,量力而行,不逞能,不妄求” 这句话。她反复品读,突然恍然大悟。她想起自己这些年,总是在和别人比较,总是在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家人。​

从那以后,林晚秋开始改变自己。她不再强迫自己举办画展,而是在闲暇时静下心来创作,享受绘画带来的快乐;她不再给儿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尊重儿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渐渐地,她的身体好了起来,儿子也变得开朗活泼,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恢复了往日的甜蜜。她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总想着追求完美,却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如今看淡了许多事情,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反而觉得日子越来越顺心了。”​

第三句:“以戒为师,以善为念,方能行稳致远”​,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弘一法师的僧衣上,泛起一层柔和的金光。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群山,轻声说道:“这第三句忠告,是我对修行与做人的最深感悟。‘以戒为师’,便是要遵守规矩,克制欲望;‘以善为念’,便是要心怀善意,善待他人。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安稳,走得长远。”​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戒律,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每日只吃一餐,穿粗布僧衣,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寸布料。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严苛,他答道:“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就像堤坝,看似限制了水流,却能防止洪水泛滥,保护下游的百姓。人若是没有戒律的约束,任由欲望泛滥,便会像脱缰的野马,最终走向毁灭。”​

他又想起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一位年轻人。那年轻人原本是个小偷,因为偷了别人的钱财被抓,出狱后无人收留,流落街头。弘一法师见他可怜,便收留了他,教他读书写字,还告诉他 “以善为念” 的道理。后来,那年轻人改邪归正,靠做小生意谋生,还经常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心怀善意,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温暖自己。” 弘一法师转过身,对妙莲说道,“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不仅能照亮别人前行的路,也能让自己看清方向。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选择,若是能始终以善为念,便不会走上歪路,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临终前,他留下 “悲欣交集” 四字,平静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晚年留下的三句忠告,却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弘一法师已经圆寂八十多年了,但他留下的三句忠告,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三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没有复杂的道理,却能指引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提醒我们要看淡名利,不被外物所累;“凡事看淡,量力而行,不逞能,不妄求”,告诉我们要认清自己,根据能力做事,不盲目追求;“以戒为师,以善为念,方能行稳致远”,教导我们要遵守规矩,心怀善意,才能走得更远。​

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读懂这三句话,践行这三句话,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些遗憾,多些快乐,多些收获。这便是弘一法师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三句忠告能够穿越时空,历经八十多年而不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