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的长葛人:为乡村文化代言

发布时间:2025-10-04 09:55  浏览量:1

了不得的长葛人:为乡村文化代言 ‖老家许昌

文‖袁全印

作为乡下的文化人,应该为乡村文化代言,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发扬和传承这份乡村文化遗产。

2016年退休后,我受时任镇党委书记王彦伟邀请,返聘于长葛市后河镇文化站,从事当地文化挖掘整理,这为我从事地方文化挖掘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因我在2000年初已经与几个同仁成立了《后河镇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在拙作《话说翰林杨佩璋》发行后,又完成了中篇人物故事《杨佩璋与河南烩面》的创作。接着与杨应甫老师合作完成了大型历史古装戏和长篇说唱《御扇记》(两本书同名),基本完成和定格了后河的“杨氏文化”,为社会全面了解杨佩璋这个清末二品大员奠定了基础。

期间,我依据后河镇的文化品牌“红石精神”,对陉山文化进行挖掘,诸如陉山铁路、陉山火车小站、铁路桥、自流台、后河战备团、卧虎石等,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着手家乡“三贤”的乡贤文化整理。(欲欣赏本文作者袁全印老师上回写的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长葛后河奇人传

“三贤”即《有教无类刘仰廉》、《仗义豪侠曹海印》和《古雪为心》中的闫杨氏三人。前二者是后河村人,后者是本镇的闫楼村人,说起来为什么为他们立传,还是那句话:因为我是后河人。

作为后河人,刘仰廉是我的老乡、邻居,其次是四世文会、文江与我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甚好,其大伯父刘喜林又是我袁家干儿,但写刘仰廉与此无关,只是为家乡文化代言。

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住家东边路北有一所义学,并不知是干啥的。后来在刘家玩,听刘仰廉儿媳顾老太太说起,知道是刘仰廉创办的义学,当时她家是地主,当然也不敢透露和炫耀出更多的信息。

2004年,刘仰廉四世文亮、文江、文会、文奎等着手修刘氏家谱。文亮哥知道我整理地方上的一些东西,便和我一起到义学,又邀乡邻的几个老者,这时我才对这所义学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刘仰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紧接着,我以《有教无类刘仰廉》为题向电视台发稿。长葛电视台《葛天视点》栏目组知道后,立即组织人员在义学原址做了一期节目。我请了几位老者述说当年的义学,也算是把这几乎消失的义学推向了社会。

2021年12月初,刘仰廉三世媳雷霞(老师)仙逝,刘家办丧事时,刘氏子孙相聚,作为乡亲邻居,我前往帮忙。闲暇时与文江,文奎,文杰、洪涛等在义学旁谈及此种想法,刘氏子孙很高兴,愿意让我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或成册或成书流传下去。

我对他们说,前段时间整理了本村的曹海印,写成中篇人物故事《豪侠仗义曹海印》。曹海印这个人物是有争议的,但从他身上能提炼出的社会正能量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刘仰廉这个人物不存在争议,更容易发挥他的现实作用,况且有现成的资料和历史记载,形成一部中篇人物故事应该没问题,把他的善行义举推向社会,对于打造今日和谐文明,传承民族美德,创建美丽乡村将发挥不可估量作用。刘氏子孙同意我的看法,并让我抽时间动笔,但不用操之过急,保证身体为要。

着手探访刘仰廉的人生轨迹时,了解到他是在尉氏拼搏成功的。

动笔之后,我提出尉氏之行。刘氏子孙文江、文奎、洪涛百忙中立即从许昌赶回,驾车陪我前往。

走进尉氏,来到了曾经的“刘半县”的刘家大院,古老气派的建筑群显示了刘耀德家族往日的威严。我们领略了刘青霞故居展览馆。刘青霞故居保存完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外,我们探访昔日刘半县的豪富,探访刘仰廉奋斗的足迹。在县城内的老宅,听人讲刘家的故事。

刘仰廉,当时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帮助刘氏打理诸多生意,其间显示了卓越的经商才干,为刘氏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也为后河刘氏成为望族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尉氏之行后,我向刘仰廉的后世子孙承诺,元旦前完成初稿,春节前定稿,也算了却自己的心愿。

说刘仰廉是个无争议的人物,事实如此,纵观他的一生,他从一个家奴之子,油坊帐先儿,药铺学徒到坐堂先生、职业经理,一代儒商,皇封孝廉,一步步走来,靠的是他对生活的追求,对家族的担纲。他扶贫济困,创建义学,善义并举,是他浓重的国情、乡情的体现,这当然是我要为刘仰廉立传著说主要原因。

龙泉寨,是只船,

大船之上有灵泉。

常饮葛仙灵池水,

生就才子与大贤。

“摆蓝池”,说来神,

白布变蓝喜煞人。

后河人杰地亦灵,

不出帝王出翰林。

后河村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曾经的那个年代,兵匪不断,后河相对来说还是平安的。先前一段时间杨家大院,官宦人家,朝中有人,旗杆矗立,楼高院深,出了几位深得民心的清官,这无疑成了乡民的保护伞。

杨家即将败落时,张家家族蓬勃兴起,文武兼备,实力壮大,接过护佑后河的大旗。那些年,远近土匪一次次避过后河,方圆乡亲也一次次避难后河,龙泉寨(后河村别名)成了一张保护伞,护佑着百姓。

作为解放前、后的曹海印,无官无帮,非党非派,只是靠一颗侠义心肠角斗在当时那个社会舞台,力保后河乡亲,在那个年代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想让大家一起走近曹海印。

几年来,借助编写本土《镇志》之余,我在努力地拾起这段记忆,探访他的生活轨迹,整理到的有关他的种种传说、轶事等,有褒有贬,仁者见仁吧,不过,这倒为我全面了解曹海印提供了多方位的信息。

说实话,曹海印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褒贬不一,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为一些人接受(打麻将),且有一些不良之词,这些笔者早有耳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整体人格。

既然有争议,笔者也承认,因此在打算写这个人物时,我曲笔尽力避开“乡贤”二字(注意:避开也是躲避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搜集整理人物的正面形象,挖掘并彰显其为民保驾,敢于担当,为乡亲谋福等当今社会所必需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应该是对当今的人,当今的社会有一定的启迪。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历史原因,曹海印也一度成了坏分子,接受改造和群众监督,但后河人知道感恩,一直没有虐待他,他更没有挨过打。

生活紧张时,面对一家老小,曹海印也时常接受别人对他的报答与反哺。即使身处逆境,他腰板总是挺着。只要他行走大街,出入方圆,人们总投以尊重的眼光。

在我的记忆里,曹海印是一个七十多岁,很和善的老头子,见到我们这一代(按街坊是爷字辈),总是拍着我的小脑袋:“孩子,孩子。”孩子长,孩子短叫个不停,有时追赶着叫,还不时弯下腰送一颗糖什么的。

看着他的慈祥面容,听着他的和善话语,后来我总想,这么一个好的老头,咋会是在方圆叱咤风云的人物呢?

曹海印离世将近四十年了,关于他的善行义举还在乡间流传,关于他的处事仍在争议,孰是孰非,自有公断。相信,历史和公众会对曹海印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后河镇民间著名人物有的只是民间传颂如刘仰廉、曹海印,但史书没有记载;有史记载的但在民间失传,或者说没被人发掘。闫楼村的闫杨氏就是后者。史书有载,民间有传。

挖掘整理和宣传这些民间贤士,有助于传承民族德育文化,使其身上的正能量服务当今社会。2020年,闫氏古宅(许昌名古宅)因高铁建设整体搬迁完成。镇党委政府要求尽快充实古宅文化内涵,为当地文化旅游增添亮点。闫楼村在党委政府的倡导下,在支部书记,副镇长闫东峰的主持下开始对闫氏古宅挖掘,我受命前往。

整理过程中,我几经探访座谈,决定围绕道光皇帝御匾“古雪为心”这个文化符号,开始挖掘整理。近半月时间,终于完成了以《古雪为心》为题的中篇人物故事。

为彰显闫杨氏功德,我用倒叙的笔法写楔子:

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秋节前夕,长葛县(今长葛老城)西四十里闫楼村闫固寨门洞开,赐进士出身,山东道、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刘光三一行鸣锣开道,州县吏员前呼后拥来到闫楼村。寨内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狮子龙灯,高跷旱船,欢天喜地,一片祥和。适逢杨氏六六大寿,闫府内外张灯结彩,一家老小喜气洋洋,街坊四邻啧啧称赞。鼓乐齐鸣,鞭炮声中,四品大员刘光三莅临闫府,高声颂旨:“……守节五十余载,育子终成大器,善行惠及乡民,懿德泽被后世,冰清玉洁,巾帼楷模,懿行美德,理应昭告……”颂罢,一块金字大匾悬挂闫府正堂,上书道光皇帝口谕“古雪为心”。

为让读者了解当今的全国文明村——闫楼村,我在后记里这样写道:

沧海桑田,182年后的夏日,我走进闫楼村,沿着一条笔直的“古雪”路寻访当年的闫府,如今的古民居。“幸福是干出来的”巨幅标语悬挂路旁,透出了闫楼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冲天干劲;村委会大门口的“惠民塘”时刻警示着村委一班人执政为民,勤政惠民;公众号“闫楼我的老家”是闫楼人建设新农村奔向小康的集结号;移风易俗的百姓大食堂惠及了村民;一幢幢徽派小别墅让百姓安居乐业;舞狮会舞出了闫楼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循着闫楼人创业的步伐,沐浴闫楼人和谐的春风,伴着创建美丽乡村的气息,我走进这所具有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气息的古民宅,追寻文化记忆,探访古宅往昔,打开尘封二百多年的历史,追述一个应该让今天的乡亲,后世的子孙铭记的人。

完成这部中篇人物故事后,我将“古雪乡梓”四字送于闫楼村立在村标旁,又把《古宅印象》那首诗留在了闫氏古宅。

正因为三本书写了三位乡贤,我把这三本书命名为《三贤集》。《三贤集》完成后,适逢杨景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商量活动有关事宜时,杨景尧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刘现同先生和我达成共识:打造乡贤文化,同时将《三贤集》出版成册,因此《三贤集》得以面世,在此感谢。

维则居士乙巳初夏于维则书屋

另:1.租售信息:许昌鼎鑫商务广场B座房屋一间,居胖东来生活广场、居然之家、思故台、新世纪广场商业核心,交通便利。简装,有办公家具,租售均可;联系电话:13460539317(非诚勿扰)

2.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袁全印,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退休教师,河南省民协会员,长葛市民协顾问,省诗词学会会员,杨景尧文教基金会理事。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