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秋晚散步,吟诵了一首佳作,颔联富有哲理,结尾尽显恬淡襟怀

发布时间:2025-10-01 07:16  浏览量:1

年少时朗读会当凌绝顶,只道风云皆在掌中,功名富贵不过探囊取物。而今青丝染就秋霜,方知半生多是逆旅跋涉。几度江湖夜雨,十年宦海沉浮,始悟人生如梦并非虚言。

寒风扑面,冷雨敲窗,半部论语难换农时悟,万言策论怎敌稻陇香。虽然见山还是山,但觉半生风云过处,终究化作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一笑。下面一起读诗:

次韵同周子符晚步

元 · 陈镒

溪上紫烟生远林,乘闲偶出散冲襟。

青山如故诗人老,红叶无言秋意深。

万里封侯非我愿,半生学稼识农心。

凉风满路归来晚,且对黄花索酒斟。

陈镒,浙江丽水人,早年寒窗苦读,曾在元朝短暂出仕,历任松阳州儒学教授、遂昌县主簿等微职,后因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时局动荡,于是便弃官归隐,筑室于午桥之上,每日以诗酒自娱。

元代士人阶层经常受到贵族等级制度的挤压,同时元末战乱又将他们艰难的日子推向绝境。陈镒弃官并非功成身退的潇洒,而是在乱世里的无奈避退。这首诗是陈镒与友人的唱和之作,“晚步”的场景让其真情流露,展现出才子复杂的心绪。

开篇交代写作缘由,溪上紫烟生远林,乘闲偶出散冲襟。紫色雾气从远方的树林中升起,又笼罩了整个溪面。诗人偶尔趁着闲暇,同友人一起出门散步,以便疏解郁闷心情。

诗人若非乱世弃官,或许也不会有太多闲暇时光;一个“散”字,暗示出作者胸有郁结,需借晚步排解。此时他的心境应是欲散未散,溪烟、远林的意象,则增添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接下来的两句富有哲理,进一步描写散步时观赏到的景物。青山依然如旧,诗人却感慨自己渐渐老去;红叶无言飘落,一片又一片,铺满了山径,秋日气氛变得愈发深沉。

青山如故”与“诗人老”的对比,乃是一种时空碰撞,更是一份心境落差。青山不变,反衬人生无常,乱世中的流逝都显得格外沉重。诗人不再有慷慨陈词的意气,只剩下欲说还休的沉静。

诗人不再试图用笔墨留住时光,而是选择主动地融入,并在青山的见证下,坦然面对衰老,在红叶的沉默中,体会秋意的深沉。自然的意境在人的感知中变得鲜活,最终达成人与天地相生相融的哲思境界。

颈联抒写作者的淡泊情怀,万里封侯非我愿,半生学稼识农心。远赴万里博取封侯,并非我的心愿;半生学习农事耕作,逐渐懂得农民的艰辛与心境。这土地最是诚实,付出几分辛劳,就回报几分收成。作者没有空泛地写几句悯农口号,而是用半生实践,换来生命体悟。

诗人年轻时也曾有过封侯万里的梦想,那时他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自以为功名富贵不过唾手可得。然而岁月流转,几番颠簸,方知世事艰难,绝非只凭一腔热血,就能实现梦想。

封侯拜相、青史留名,一直都被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陈镒却直言此非我愿,并非故作清高,而是源于对乱世的清醒认知。他在弃官归隐、学稼半生之后,忽然感觉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一辈子也就是浮生一梦罢了。

结尾意在言外,尽显恬淡襟怀,凉风满路归来晚,且对黄花索酒斟。一路上秋风送凉,归来时天色已晚;面对眼前盛开的菊花,暂且讨杯薄酒斟饮。

历经半生的动荡与挣扎,他终于在晚步的秋风中、在眼前的菊花与酒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无需纠结于仕与隐的矛盾,也不再感慨老之将至,诗人非常享受与友人唱和,以及相伴自然的恬静时光。

才子秋晚散步,吟诵了一首佳作,颔联富有哲理,结尾尽显恬淡襟怀。山间的日子简朴而又充实。清晨听鸟鸣而起,日暮随夕照而息。闲时煮一壶粗茶,忙时荷锄下地,生活虽然清贫,内心却日渐丰盈。人活一世,能识得本心,安于所处,便是极大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