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水平很高的两首七绝,信手拈来,却刻画出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5-10-01 07:16 浏览量:1
人生宛如一条长路,所过之处荆棘横生;豪情就像一盏灯火,终有微光照亮前路。历史上很多才子遍历各种困厄,尝过无数苦涩,依然未让风霜磨去锋芒,甚至怀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于是便能逆风举步,留名千载。
坎坷恰似岁月刻下的纹路,每一道都藏着成长的筋骨;豪迈是心中燃烧的火焰,每一簇都映着未凉的热血。晚唐一位诗人就曾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下面欣赏杜牧水平很高的两首七绝,信手拈来,却刻画出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南陵道中
唐 ·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出身京兆杜氏的杜牧,自幼背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族期许,26岁登进士第,却因晚唐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始终未能跻身权力中枢,长期辗转于黄州、池州等地。
唐文宗开成四年正月,当时37岁的杜牧正处于人生的漂泊期。这次南陵之行,诗人正处于宦游途中,江行的孤寂与仕途的失意,在这首小诗中交织成独特的心境。
前两句写景,暗藏时空与心境的错位。冬末春初,江南水面还带着残冬的清寒,杜牧却以“欲变秋”三字,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悲凉。此时杜牧已在地方官任上辗转数年,日复一日的琐碎政务,让他对朝堂的遥远注视渐趋冷却。
“漫悠悠”三字正是其宦途漂泊的隐喻,江水无拘无束,才子却被官牒束缚,只能在漫长旅途中消磨光阴。“风紧云轻”,则暗示出平静的旅途中,藏着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境遇的焦灼。
后两句体现出杜牧诗歌清丽沉郁的风格,“客心孤迥”道尽了其宦旅的孤独。杜牧曾主张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却根本无人呼应,以前经常在一起唱和的友人也多散于各地。
就在这份孤独达到顶点时,“红袖凭江楼”的画面,突然闯入视野。江楼上的红袖佳人,有其固定的凭依之所;江舟中的诗人,却没有这样一个短暂的凭依。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以无心之景映照有心之悲,她的存在虽然无关诗人的悲喜,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境况。
全诗看似轻描淡写,一位过客在江面上孤独前行,偶见岸边的人间烟火,却终究只能擦肩而过,继续驶向未知的远方。这抹红袖不能带来慰藉,反而引起诗人轻声的叹息,既为杜牧自己,也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寄杜子
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
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人到中年的杜牧,早已不再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疏狂,却依然困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不时地辗转于湖州、池州等地。“杜子”乃是其同姓友人,这首寄赠诗以放浪之语开篇,字里行间则抒写了作者对平生壮志的一次回望。
汉代长杨宫有一座射熊馆,汉武帝常在此校猎,以威慑北胡,后世遂以“长杨事”代指投身军国、抗击边患的功业。杜牧年轻时曾向朝廷直陈削藩方略,主张强兵御侮,23岁时就将平胡之志刻入骨髓。然而他空有筹边之才,却始终未得近侍君王、参与决策的机会,只能一直在地方沦为局外看客。
“且教红袖醉来扶”,这一句道尽了作者的无奈。当平胡的理想成空,他便以一种放浪姿态,掩饰内心的不甘与愤懑。他似乎在效仿阮籍醉酒避世,既然无法在朝堂上实现抱负,只好暂且在醉乡中逃离现实。
后两句的语气转向沉雄,“狂风烈焰”隐喻权贵的排挤、理想的破灭,如狂风摧折,似烈焰灼烧,整个时代都在动荡中飘摇。面对“千尺”绝境,杜牧以反问句“豁得平生俊气无”,显示出他的倔强性格,哪怕面对灭顶之灾,他也要用一生的英气,活出自己的风骨。
钱钟书评价杜牧诗歌雄姿英发,晚唐诗中罕见其匹。即便在最失意时,他也未堕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唐。他在池州任上修水利、整吏治,在湖州关注民生;他的诗文中既写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忧愤,也写江东子弟多才俊的期许,时代可以困顿他的仕途,却无法磨灭他的锋芒。
全文没有《阿房宫赋》的宏阔,也不见《泊秦淮》的含蓄,却以直白的反问,道尽了作者的愤懑与坚守。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代,他虽然无法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可是其心中的那份豪情却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