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考不中却凭一句诗火千年,宰相之女爱其文却恨其貌
发布时间:2025-09-30 05:30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人的诗能让宰相的女儿想嫁给他。
同一个人的脸能让这位小姐发誓此生不再读他的诗。
这不是段子,这是真实发生在唐朝的事, 主角叫罗隐。
——《壹》——
唐僖宗年间,宰相郑畋的书房里经常响起朗读声,他手里拿着一卷诗稿, 边读边点头。,"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郑畋很少这样欣赏一个人的作品。
他当过宰相, 见过的才子不计其数, 但这个叫罗隐的诗人不一样,他的女儿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父亲读诗的样子她见过很多次。
但从没见他如此沉醉, 她要过那卷诗稿, 一读就停不下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诗写的是蜜蜂, 但郑小姐读出了别的东西,她看到了那些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的人。
看到了自己父亲在朝堂上的无力感。
她缠着父亲打听罗隐的消息, 年纪多大, 家在哪里, 为什么不做官,郑畋看着女儿的眼神, 他明白了, 但他什么都没说。
不久后,罗隐来拜访,郑畋没有拒绝。
他让女儿躲在帘子后面,看一眼就够了,帘子掀开一条缝, 郑小姐的手在发抖, 她想看看这个让她心动的诗人, 长什么样子。
那一眼,她看到了什么?
史书上只记了四个字:"貌古而陋",说得客气了, 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因为从那天起,郑小姐再也没读过罗隐的诗, 一首都没有。
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话是罗隐自己说的,用来安慰自己,但郑小姐心里清楚, 爱情可以不看脸, 但第一眼看到的脸,确实能毁掉所有幻想。
——《贰》——
罗隐第一次进京赶考是859年冬天, 那年他27岁, 从浙江新城出发, 经过江陵, 特意去拜访宰相白敏中,他以为自己能考上。
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他从小就会写诗, 乡里人都说他是天才。
结果,他落榜了,第二年,再考, 又落榜,他连续考了七年, 年年落榜,867年那年, 他做了一件事, 把自己这些年写的讽刺文章编成一本书。
书名叫《谗书》,什么叫谗书? 就是说真话的书。
那些朝廷不爱听的话, 那些官员不想看到的话,他全写进去了,这本书一出, 朝廷炸锅了, 有大臣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意思是你这书写得再好, 也别想考中进士了。
罗隐听了,他没有删掉那些文字, 反而继续写, 继续骂,他照样去考试, 照样落榜,就这样,他考了十几次, 从27岁考到50多岁。
二十八年, 十次以上,次次落第。
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丑,唐朝选官有个标准:"身、言、书、判",第一条就是看长相, 要"体貌丰伟", 罗隐的长相显然不符合。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嘴, 他太敢说了。
有一次,他和朝廷大臣韦贻范同船,船工提醒他小声点, 说船上有官员,罗隐听了大怒, "朝廷大臣有什么了不起?老子用脚丫子写的东西也比他们强!"
这话传回朝廷,他的名声就彻底臭了。
唐昭宗听说有个叫罗隐的人才, 想召他进京做官, 立刻有大臣拿出罗隐的诗,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这是讽刺唐玄宗的。
皇帝听了,不说话了。
就这样,罗隐用二十八年证明了一件事: 科举制度确实公平, 但前提是你得守规矩。
——《叁》——
871年,罗隐终于放弃科举了,他去了湖南, 在观察使于瑰手下当主簿, 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干了几个月,他就辞职了。
不是因为官小,是因为他发现, 当官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他四处游荡,去过山西、陕西、湖北, 到处都是战乱,到处都是难民,880年,黄巢起义军打到了长安, 罗隐想北上, 路被封了, 他只能躲到九华山。
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很多人以为这是豁达, 是洒脱, 其实不是, 这是绝望,想想他当时的处境: 五十岁的人了,科举考不上。
做官也做不成,天下大乱, 前路茫茫。
他只能用酒麻痹自己, 告诉自己今天喝醉就够了,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但他骨子里还是那个愤怒的罗隐, 所以他写了《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表面上写蜜蜂,实际上写的是农民, 是所有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的人,还有《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别人说下雪是好兆头,他说长安还有穷人。
雪下多了,他们会冻死,这些诗写出来, 整个长安都在传,令狐绹的儿子考中进士, 罗隐写了首诗祝贺, 令狐绹对儿子说: "我不是高兴你考中。"
"我是高兴你得到了罗隐的一首诗。"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更夸张,他把自己的诗集改名,改成《偷江东集》,意思是我的诗都是偷罗隐的,罗隐的诗到底好在哪?
不是辞藻华丽, 不是意境高远, 是真实。
他写的都是真话, 那些别人不敢说的话, 那些被权贵掩盖的真相,所以老百姓喜欢,连无赖都把他的诗纹在身上, 和白居易的诗一起纹,可见受欢迎程度。
——《肆》——
五十五岁的转机887年,罗隐55岁,他做了一个决定, 投奔钱镠,钱镠当时是杭州刺史,后来成了吴越王, 他很欣赏罗隐,不是因为罗隐长得帅。
不是因为罗隐会拍马屁, 是因为罗隐敢说真话。
钱镠刚上任的时候,收编了五千宣州叛军,觉得这些人能打仗, 就当心腹用,罗隐劝他: "这些人是敌人。" "不能信任。"
钱镠不听,还带着这些人去参观新修的城墙。
罗隐看着那些高大的城墙, 突然问钱镠: "建这些是为了什么?"钱镠说:"防敌人啊。"罗隐说: "那为什么不向里建?"
钱镠愣住了, 他明白了, 罗隐是在暗示, 真正的敌人就在城里。
果然, 不久后,指挥使徐绾率领那五千人造反, 吴越差点灭国,从那以后,钱镠对罗隐更加器重,罗隐在吴越当了二十多年官。
从钱塘县令到掌书记,从节度判官到给事中, 一路升迁。
但他还是那个罗隐,钱镠喜欢吃鱼, 规定渔民每天要交"使宅鱼",罗隐写诗讽刺: "若教姜太公生在西湖上,也要每天给你送鱼。"
钱镠看了, 笑了,立刻取消了这个规定。
907年,唐朝灭亡, 朱温建立后梁, 封钱镠为吴越王,幕僚都劝钱镠接受, 只有罗隐反对,他对钱镠说: "你是唐朝的臣子。" "应该起兵讨伐朱温。"
"就算打不赢,也可以退守两浙,自立为帝。"
"绝不能向贼人称臣。"钱镠没听他的, 还是接受了封号,但钱镠对罗隐说: "我知道你是对的,只是我做不到。"后梁朝廷想召罗隐去做官。
给他谏议大夫的官职, 罗隐拒绝了,910年1月26日, 罗隐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