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文学首席作家||曾再新:李白殁后——民间传说的完型化
发布时间:2025-09-29 00:35 浏览量:1
原创 曾再新 天门山文学
李白,作为唐代诗坛最为璀璨的巨星,其诗作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家喻户晓、熠熠生辉。他终老于当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关于李白的离世方式,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总体而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为醉死说。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在古人的记载中,李白一生与酒为伴,酒是他灵感的源泉,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过度饮酒或许正是导致他生命终结的原因,这一说法似乎也符合李白潇洒不羁、纵情于酒的形象。
其二是病死说。此说肇始于刘全白,而后皮日休也持相同观点。唐贞元六年(790 年),尚书膳部员外郎刘全白以池州刺史的身份途经李白墓。他怀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请当涂县令顾游秦“表墓式坟”,并亲自题写了《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在这篇记中,刘全白写道李白“偶游至此,遂以疾终”。而皮日休在他的《七爱诗》中提及李白“竞遭腐肋疾”,不过此时距离李白之死已有百年之久。尽管时间相隔甚远,但皮日休的说法也为病死说增添了一份佐证。或许李白在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疾病逐渐侵蚀了他的身体,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
其三是溺死说。溺死说始于项斯,后来王定保和梅尧臣也有相关记载。唐会昌四年(844 年),项斯考中进士,赴丹阳县尉任上,途经李白墓时,他写下了“夜郎归未老,醉死在江边”的诗句。虽然诗句中用了“醉死”,但也暗示了与水相关。五代时,王定保在笔记《唐摭言》中描绘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李白身着官锦袍,在采石江中悠然畅游,神情傲然自得,旁若无人,最终因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李白在月光下与水共舞的身影。后来北宋的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中也写道“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浪漫的死亡方式。元代幸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同样记载“(李)白晚节好黄老,渡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溺死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李白的诗歌风格相得益彰,也让人们对李白的离世增添了一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