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分「性·梦·爱」少女爱上老师,我怎么把她错过了!

发布时间:2025-09-28 17:02  浏览量:1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3090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防止失去联系!

当少女爱上老师,发生不伦之恋,结局会是什么?

当一场少女的暗恋,被拆解为长达九十页的文学手稿,

并在家庭成员之间引发一场关于道德、记忆与真相的罗生门时,

我们看到的,又将是怎样一幅暧昧而危险的图景?

当电影放弃用画面说话,转而将权力完全交还给语言时,会发生什么?

性梦爱三部曲:梦

(2025)

豆瓣:8.2分

推荐指数:⭐️⭐️⭐️⭐️⭐️

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一位同时拥有小说家身份的电影作者,

用他的“性梦爱三-部曲”的开篇之作《梦》,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实验。

这部斩获了2024年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的作品,

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师生暗恋”故事,

其内核,却是一次对电影、文学与声音这三种媒介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它像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喋喋不休的对话与内心独白,但它比侯麦走得更远。

它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丰富性,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语言本身的欺骗性。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约汉妮的挪威高中女孩展开。

她细腻、敏感、不善言辞,却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美丽的法语老师约汉娜,燃起了一场汹涌的、无法言说的爱恋。

她抑郁、厌学,所有的生命力,似乎都只为这场秘密的迷恋而燃烧。

豪格鲁德没有选择用传统的影像方式去呈现这场暗恋。

相反,他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

让约汉妮的声音,成为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由约汉妮的画外音独白构成。

我们听着她用一种疏离、冷漠却又异常真诚的Z世代口吻,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微小波澜。

演员艾拉·奥弗比的声音表演,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她的声音,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清醒,却又夹杂着无法掩饰的少女的稚气。

这种声音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我们通过她的声音,进入了暗恋的核心地带。

我们听到她想象“约汉娜毛衣直接紧贴肌肤的感觉”,

听到她在心上人门前失声痛哭,

听到她如何以学习编织为借口,创造与老师独处的机会。

在这场由声音主导的叙事中,影像退居二线,成为了辅助性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背景。

影片中有一个极其大胆的段落:

当约汉妮终于鼓起勇气,叩开老师的公寓房门时,随着门被关上,银幕瞬间陷入一片黑暗。

长达十秒的静默,将所有的想象空间,都留给了观众的耳朵和大脑。

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在挑战传统的电影语法,也是在强调:

有些情感的强度与密度,是画面无法企及的,

只有语言和声音,才能抵达那片最隐秘的区域。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约汉妮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一份长达九十页的文稿。

这份文稿,成为了影片后半段的核心驱动力,也让电影进入了更复杂的媒介反思层面。

这份文稿,至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版本,或者说,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

首先,它是约汉妮情感的出口,是一份私密的自白。

在这个版本里,她毫无保留地记录下自己的欲望与幻想。书写,成为了她对抗孤独、疗愈自我的方式。

其次,当这份文稿被分享给母亲和祖母时,它变成了一份寻求理解的家庭文件。

它在家庭内部,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暴。

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担忧女儿是否受到了伤害,甚至考虑要不要起诉老师。

祖母则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智慧的态度,去理解孙女这段复杂的情感。

在这里,文稿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代际差异。

最后,当文稿有了出版的可能时,它又变成了一件即将进入公共领域的“商品”。

它必须接受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审视。

为了保护老师,也为了保护自己,约汉妮必然会对文稿进行删改和“净化”。

豪格鲁德通过展现家人和老师对这份文稿的不同反应,巧妙地暗示了文学叙事本身的不可靠性。

我们,作为观众,听到的画外音,读到的“故事”,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吗?

比如,当母亲感谢老师没有和女儿发生性关系时,

老师脸上那微妙的、欲言又止的表情,让我们不禁怀疑:

在那个漆黑的房间里,是否发生了一些被约汉妮从最终版本中删去的、更亲密的行为?

再比如,当老师在影片结尾出场,彻底否认两人之间存在过任何特殊感情,

甚至声称自己才是“受害者”时,我们又该相信谁?

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文学版的《罗生门》。

它告诉我们,任何叙事,都是一种经过选择、编织和阉割的结果。

绝对的真实,或许根本不存在。

我们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是讲述者愿意让我们看到的那个版本。

当人们去追逐所谓的文艺,格调,才子佳人,可否想过他们自恋、粉刷,甚至抄袭。

当人们去追明星,崇拜偶像,英雄,可否想过他们也是普通人,吃喝拉撒,甚至违法犯罪。

当人们去关注网红,大V,大号,工作室,是否想过他们展现的都是团队,幕后,流水线,甚至洗稿。

当人们去相信品牌,商家,符号,高奢,是否想过每一个品牌后面都有一个巨婴老登贾老板。

当人们看到一个新闻,报道,案件,冲突,是否想过自己只看到了想看的局部那一面,而对信息全面性的颗粒度无从得知。

《梦》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体现在它对各种宏大概念和标签的解构上。

在影片中,无论是家人还是心理医生,都试图用各种现成的框架,去定义和解释约汉妮的经历:

师生恋、同性恋、性诱导、酷儿觉醒……

这些标签,看似提供了一种理解问题的捷径,实际上却是一种粗暴的简化,抹杀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当母亲试图将约汉妮的书稿,定位为一本优秀的“酷儿小说”时,约汉妮感到了深深的乏味。

因为在她看来,她的情感,她的痛苦,她的喜悦,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被任何一个简单的词语所概括的。

这正是导演豪格鲁德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用各种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去分析艺术和生活,

却常常忘记了,艺术最宝贵的,

恰恰是那些无法被概念化的、丰富而具体的细节。

影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对比:

室内戏与室外戏。

在室内,人们的对话总是充满了焦虑、争论和各种理论框架的碰撞。

而在室外,在高山、湖泊和森林之中,人们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

这种空间上的对比,无疑是一种隐喻:

室内,代表着压抑人类自由情感的社会体系;

而室外,则象征着情感的解放与真诚的袒露。

最终,《梦》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酷儿电影”。

在这里,“酷儿”不再是一种边缘化的、充满奇情色彩的身份标签,而是一种普世的视角,一种摆脱所有框架限制的、对爱的信仰。

导演豪格鲁德,一位60岁的男性,却能将十几岁少女的情感,呈现得丝丝入扣。

因为在他看来,初恋是一种人类共通的体验,性别身份,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影片中的三代女性——约汉妮、母亲和祖母,她们围绕着这份书稿,各自展开了对“爱”的反思。

祖母一生信仰上帝之爱,却在临终前惊觉,自己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凡人的拥抱。

母亲信仰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试图用理论去解释一切,却发现理论无法握住她临终时的手。

而约汉妮,在经历了这场梦一般的暗恋之后,她所得到的,是一种更简单,也更本质的领悟:

“生活突然变得很简单,我渴望走出去,更加投入地看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最终回归到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

我们拥有的,不过是此生此世。

与其用各种理论,偏见,盲从,去武装自己,

不如回归凡尘,诉诸真实。

去寻找那种不必被定义的爱,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爱,也许本来就很简单。

当然,这也不过是导演的一家之言。

依我所见,真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导演所表达的个体真实。

另一部分,则是无限升级的认知,永不停歇的追求真理。

这两者,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