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能免一死,多亏了王安石家的他!

发布时间:2025-09-28 13:00  浏览量:1

文/侯国平 图/网络

敢于刺秦的王安礼

王安礼何许人也?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朝廷大员。宰相王安石的胞弟,因为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咖多如牛毛,所以,他就默默无闻了。

王安礼,字和甫,抚州临川人。曾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后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据宋史记载,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诗下狱,性命堪忧,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皇帝反对的人,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跟在后边摇旗呐喊,坚决反对,绝不答应。还有的会踏上一只脚,朝井里扔石头,口诛笔伐向皇帝表忠心。

王安礼得知此事后,他的作为却出乎人意料,让人不解。

苏轼的政治主张和王安石的大不一样,王安礼本应该站在胞兄王安石一边,对苏轼严厉批判,大加挞伐。但王安礼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主动为苏轼四处求情。

宋史记载,苏轼下御史狱,势其危,无敢救者。大多数人都在一边看热闹。王安礼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他对宋神宗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试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至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安礼委婉的告诉宋神宗,君主要有大度的胸怀,宽容不同的声音存在。不能鼠肚鸡肠,心胸狭窄。听见大臣一些刺耳之言,就当做大罪来惩罚。苏轼是盛世的才子,他说些过头的话可以理解,但他是忠于朝廷的,绝对没有不敬的意思,请皇上宽恕他。

敢于向皇上提出批评建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呀。皇帝一言既出,大家都要坚决拥护,保持一致,尽量地离苏轼远远的,装作不认识。

王安礼的可贵之处就是明知苏轼惹恼了一把手,却不怕担风险,勇敢地站出来,为苏轼求情,就像黑暗里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宋朝的天空。

王安里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古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这种超前意识的语言,指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史的精华和糟粕的分水岭。他这种不以言语罪人的见解,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谁说中国人自古就是奴才,不知道言论自由的可贵。王安礼的振臂一呼,让人警醒,原来,言语自由的呼声,在千年之远的大宋朝,就风雷激荡了。

宋神宗面对王安礼的劝谏,没有冲天一怒,也没有把王安礼打成反革命批倒批臭,而是心平气和的说,帝国不深谴也。

显而易见,宋神宗是多少能听进一点批评意见的,至少比那些一听批评就跳脚的独裁者要高明一些。虽然他一手制造了乌台诗案,但又能听别人劝谏,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及时止了损。

苏轼最终得免一死,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去了,大宋文学又有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宋神宗元丰四年,五路兵征西,转运使叶康直负责运送粮草。承受内史梁同,以饷恶不可食用妄奏。神宗怒曰,贵籴远饷,反不可用,徒弊民力与道路,康直可斩也。转运使康直因此被捕入狱。

王安礼深知叶康直为官清廉,凡政皆务以利民,百姓称他清如水,平如衡。如此世有良德的好官,岂能从中谋私,籴运恶饷。

于是,王安礼又勇敢地站了出来,力挺叶康直,他对神宗说,此一梁同之言,疑未必实。可按之。宋神宗听了王安礼的谏言,乃派判官张大宁前往调查核实。

结果是,经叶康直负责转运的粮草,十之八九皆可食用。神宗怒愤消解,赦免了叶康直,官复原职。王安礼又挽救了一位清官的性命,避免了一场官场冤案。

王安礼为什么敢于仗义执言,却没有被打成反革命呢?

原因是他遇到了神宗皇帝,假如遇到一个混账家伙,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立马就会把你双规起来,看你还敢多嘴不。

幸亏王安里遇见了宋神宗,才说出了君主不以言语罪人那样的话。假如遇到了刚愎自用,愚昧无知的慈禧太后,那会是怎么样呢,真叫人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