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登临汉高祖庙,题写一首佳作,前三联叙事抒情,结尾引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9-28 07:12 浏览量:1
世事沧桑,人生无常,漂泊不定,路在何方。唐末一位诗人就曾站在一座古祠的檐角,望着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砖缝,忽然觉得所谓凭吊,或许并非只是自己在追忆古人,而是过往也在观察自身。
那些褪色的碑刻、斑驳的梁柱,早已见惯了王朝更迭、人事代谢。当文人墨客们驻足于此、发出喟叹,忽然发现凭吊的意义,似乎不应该要留住什么,而是在与景物的对视中,确认此刻的自己,也将成为历史长卷里转瞬即逝的一笔。下面一起读诗:
登汉高庙闲眺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独寻仙境上高原,云雨深藏古帝坛。
天畔晚峰青簇簇,槛前春树碧团团。
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一带远光何处水,钓舟闲系夕阳滩。
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代表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可惜因为生逢乱世,屡试不中,后来还因黄巢起义而被困长安。韦庄入蜀后得到王建赏识,不仅辅佐其称帝,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相对圆满。
韦庄漂泊途中经过汉高祖刘邦庙时,独自立于高原之上,凭吊刘邦斩蛇起义的荣光。当他俯瞰眼前破碎的山河,想到虽然黄巢起义的战火刚刚熄灭,可是大唐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一瞬间思绪万千,于是提笔赋诗。
开篇点题,并抒写出惆怅的心境,独寻仙境上高原,云雨深藏古帝坛。诗人独自登上芒砀山高原,希望寻觅一方清幽的人间仙境。云雾缭绕,陈旧不堪的祭坛若隐若现,仿佛藏着千年风云的秘语。
韦庄屡试不第,漂泊四方,“独寻”二字正是他这段孤独生涯的缩影。仙境绝非作者的出世幻想,而是表达对现实的逃避,当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尘世好像一座炼狱,诗人无力回天,唯有寻求一片净土,暂时逃避现实中战乱的碾压。
颔联进一步描写高祖庙周围的景象,天畔晚峰青簇簇,槛前春树碧团团。暮色凝重,天边的晚峰就像一簇簇青碧的屏障;春风轻拂,庙前栅栏边的春树婆娑起舞,仿佛一团团浓密的云霭。
天畔的晚峰展现出苍茫的轮廓,槛前的春树则聚焦于细微的生机。“簇簇、团团”两个叠词连用,显得音韵铿锵,同时还赋予景物以饱满的质感。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一片青绿之色,韦庄不愧擅长清丽诗风。
春日的生机年年往复,古坛的沧桑却日益深沉,暗示着历史循环,生生不息。刘邦的时代早已远去,诗人则忧虑眼前的大唐王朝,是否也如秦王朝一样,在轮回中走向终结?
颈联转而描写远景,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诗人极目远眺,只见城郭外的楼台参差林立,在苍茫夜幕下缩成细小的剪影;微风断续,送来稀疏的鼓角声,恍若历史的残响,在时空深处回荡。
由于诗人立于高原,城郭和楼台都显得非常渺小,这种视觉上的反差,也暗指乱世造成了过往齐整的城郭、繁华的楼台都已破碎,宛如大唐王朝的统治秩序,正不断地分崩离析。
鼓角声的不连贯,仿佛是战乱的余音,又预示着即将开启全新的动荡;一个“残”字,点出衰败之态,与前文的“古帝坛”呼应,共同构成残山剩水的纷乱画面。
结尾以景结情,一带远光何处水,钓舟闲系夕阳滩。流水汩汩,粼粼波光,不知通向何方?夕阳浸染着浅滩,一个钓舟闲系岸边,任由晚霞将其轮廓融化在金色的涟漪里。
诗人在此表达出对个人命运、时代走向的迷茫,他无法预测自己余生的归宿,也不知道社稷的未来在何处。“钓舟”代表隐逸意象,当乱世无法逃避,历史沧桑又压得他喘不过气,唯有闲系的钓舟,才能给才子一丝精神慰藉。
韦庄登临汉高祖庙,题写一首佳作,前三联叙事抒情,结尾引人深思。钓舟是否真能带来宁静?夕阳滩是否可以避开乱世?作者没有继续抒写内心感触,而是留给读者进行思考,让全诗的意境显得更加深沉和含蓄,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