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生性残暴,但他却为中国拔除了一个危害数百年的&

发布时间:2025-09-27 08:50  浏览量: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他生性残暴,被记载为"杀人八百万"的暴君,却在无意中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这个人就是黄巢,一个因科举失败而愤然起兵的盐贩子。

他的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摧毁了那个困扰中国数百年的门阀制度“毒瘤”。那黄巢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屠夫吗?

黄巢,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往往与暴力、屠杀联系在一起。可就是这个被后世称为"杀人魔王"的人,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子。

据史料记载,黄巢出生在一个做私盐生意的家庭,从小就有着惊人的才华。才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写诗作文了,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神童”级别的存在。

黄巢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他小时候,长大后,他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气势磅礴的诗句就出自他手。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文采斐然的人,本应该在科举考试中大放异彩,走上光明的仕途。

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唐朝后期的科举制度已经被门阀士族牢牢把持,像黄巢这样出身低微的人,无论才华多么出众,都难以通过考试。

他屡试不第,一次次的失败让这个才子心中积累了太多的怨恨。

黄巢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门阀制度就像一堵高墙,将大量像黄巢这样的平民才子挡在功名富贵之外。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出身高贵但才能平庸的贵族子弟轻松登上仕途。

这种不公,终于让黄巢爆发了。他愤而起义,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言,表达了对整个门阀贵族阶层的憎恨和报复。

公元880年,黄巢率军攻破了唐朝的首都长安。起初,他还能维持军纪,没有大开杀戒。

这时的黄巢还保持着一定的理性,希望通过有序的统治来树立新政权的形象。但很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随着占领时间的延长,黄巢军队的纪律逐渐松懈。加上长期以来对门阀贵族的积怨,黄巢开始在长安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贵族们,如今成了他发泄怒火的对象。长安城内,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880年到884年间,黄巢与唐军多次争夺长安城的控制权。每一次的争夺,都给这座千年古都带来新的伤害。

宫殿被焚烧,文物被掠夺,贵族被屠杀。据记载,长安城内的宫室在这期间"十焚六七",意味着大部分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黄巢对长安的破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对整个门阀贵族体系的系统性打击。

他有意识地搜捕那些门阀世家的成员,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处死。这种行为虽然残忍,却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彻底铲除门阀制度的根基。

长安城的悲剧不只是黄巢一人造成的。唐僖宗在黄巢攻城时就已经逃往巴蜀,留下百姓自生自灭。

朝廷的软弱无能和门阀贵族的自私自利,同样是造成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

公元884年,黄巢在失败中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虎狼谷。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姬妾们的命运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这些女子大多出身于高门贵族世家。在“黄巢起义”期间,有的是被迫成为他的姬妾,有的则是主动投靠以求自保。

无论如何,她们都亲眼目睹了黄巢是如何摧毁她们原本所属的阶层。

黄巢败亡后,这些姬妾被俘,押送到唐僖宗面前接受审判。

按理说,她们应该对黄巢恨之入骨,会抓住这个机会痛斥黄巢的暴行,以求得到宽恕。但事实却出人意料。

在审问中,一名黄巢的姬妾不仅没有求饶,反而勇敢地站出来痛斥唐僖宗的无能。

她质问道:"皇帝陛下,您将公卿将帅置于何地?为何让一个盐贩子占据长安四年之久?"这番话直接戳中了唐僖宗的痛处,让他哑口无言。

唐僖宗被这番话激怒,下令将所有黄巢的姬妾全部处死于市场。

当被问及是否要饮酒壮胆时,那名勇敢的女子拒绝了,她神色肃然地说:"我不需要酒精的麻醉,我清醒地接受我的命运。"

黄巢虽死,但他的影响远未结束。他掀起的反门阀浪潮被后来者继承和发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建立后梁的朱温。

朱温原本是唐朝镇压黄巢起义的将领之一,后来却走上了与黄巢相似的道路。他同样对门阀士族怀有深刻的仇恨,并在掌权后继续对他们进行清洗。

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白马驿。朱温和他的部下李振在那里杀害了30多名士族出身的官僚。

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清流",意指品行高洁的士大夫。讽刺的是,朱温在杀死他们后,将尸体投入黄河,嘲讽地说要让"清流"变成"浊流"。

"清流"本是门阀士族自诩的美称,而朱温通过这种残忍而讽刺的方式,宣告了门阀时代的终结。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将士族的尸体投入其中,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朱温的行为并非孤例。在五代十国时期,像他这样出身低微却凭借军功崛起的将领比比皆是。

他们都对门阀士族怀有本能的敌意,并在各自的地盘上继续清除士族的残余势力。

这种系统性的清洗最终导致门阀制度彻底瓦解。到了宋代,科举制度真正兴盛起来,"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成为现实。

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制于出身的限制。这一变革为中国政治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黄巢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从表面上看,他确实是个嗜血的“暴君”,"杀人八百万"的称号不是空穴来风。他对长安城的破坏,对门阀贵族的屠杀,都充满了极端的暴力色彩。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黄巢客观上扮演了一个变革者的角色。

门阀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大毒瘤"。它垄断了政治资源,阻碍了社会流动,导致大量人才被埋没。

黄巢的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对门阀士族的系统性打击,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铺平了道路。

在他之后,门阀制度逐渐瓦解,科举制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这使得更多的平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社会活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从这个角度看,黄巢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力量。他的暴力行为虽然不值得赞美,但他所推动的历史变革确实具有进步意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人类中最残忍的女神。"有时候,社会变革必须通过暴力的方式才能实现。

历史是复杂的,人物也是立体的。

黄巢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嗜血的屠夫;既是一个失败的起义领袖,又是一个无意中的改革者。这种复杂性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黄巢用暴力的方式打破了门阀制度的桎梏,客观上为中国政治的平民化创造了条件。

历史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推动进步和阻碍进步的力量。

黄巢的暴力不值得提倡,但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确实具有积极意义。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吧!

参考资料: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唐代门阀政治》,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历史中的革命与改良》,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五代史记》,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