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李治外,李世民14个儿子只有杨贵妃之子得善终,过继给了李建成
发布时间:2025-09-26 01:02 浏览量:1
李世民:赢天下,输在儿孙
唐太宗李世民18岁就谋划并参与营救了被突厥围困在雁门的隋炀帝,20岁就跟随李渊晋阳起兵,从此开始领兵征战天下,战无不胜,在封无可封的情况下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说起李世民,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能打”。可人到中年,真正磨人的不是阵前厮杀,是餐桌上那碗冷到心里的家常饭。手握江山时不难,难的是儿子一个个长大,心思各自飞。等到他坐稳龙椅,回头一看,自己当年留下的影子,居然在儿子身上折回来了。
若把他的一生摊开看,前段是刀光剑影,后段是针扎在心。二十来岁,他跟着李渊起事,身先士卒、夺城拔寨,直到“封无可封”,另起个天策上将的名目,给他的战功找个位置。随后的那场宫门前的生死决断,大家都知道了——玄武门,兄弟相残,他从乱箭中走出来,扛起了大唐的天。
当皇帝之后,第一道关卡就来了。突厥大军压境,长安城里人心不稳,按说这时候最容易一拍桌子“上马”。偏偏他稳住了,摆了疑兵,扛下屈辱,沿着渭水谈,先喘口气,再攒四年劲,抡圆了胳膊把东突厥打没影。能咽下这口气的人,心里有把称。也正因此,天下才渐渐有了一个“贞观”的样子。
可你别以为从此就是岁月静好。最疼的,永远来自屋檐下。贞观十六年,春天刚过,风里还带着潮气,他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在封地上不安分,先跟长史闹翻,又暗地里动了杀心,事情捅出来,心一横,拉旗造反。动静闹得不小,打起来却不成气,旋即就被拿下。父子对视那一下,刀落在谁手里,最后还是他自己。按律赐死——说这一句容易,转身关门,谁知道他熬了多少夜。
糟心的是,这并非那年唯一一盆冷水。顺着李祐这根线往回捋,捋到了东宫,捋到了他最放在心上的两个儿子——嫡长的李承乾,还有那个口才出众、文士簇拥的李泰。这个发现,对他而言,才是最凌厉的一刀。
李承乾小时候被捧在掌心,八岁立太子,读书讲学,御前讲解,他一件不落地安排老师、安排规矩。十二三岁起就被带着学处理政务,早早站在风口。要说资质,他不差。可偏偏脚上有病,走路发疼;偏偏父亲又太喜欢更机敏的李泰,为他搭起馆阁,让才子挤在门下。东宫里,冷暖从来清楚,承乾那点不安,就在这热闹里长成了阴影。
人嘛,越是明白父亲当过什么,就越害怕自己重蹈。李世民当年是嫡次子,亲手推翻太子,才坐上了皇位。他自己后来也明白过来,这件事不该成为祖制。可话你说了,别人的心却不跟着走。承乾横竖觉得位子会被抢,理智一层层剥落,先想清掉李泰,没成;念头越来越硬,干脆打算逼父亲让位。结果,还没动手,李祐案一曝光,东宫那些动静跟着见了天日。
我猜,李世民在御座上坐着,忽然就懂了十七年前的李渊。那时他手上有血,兄弟倒在宫门;而他老子,眼看两子俱亡,心里那块沉石恐怕此生也没挪开。十七年后,命运拎着同一个包袱扔回给他——只是这回,血还没流出来,事情还有曙光。
按律承乾该斩,谁都知道。可他不舍得。把问题摆到群臣面前,意思已经很明显:给我个台阶。有人接住了,来济站出来递了话,帝王台阶就搭好了。于是,太子不杀,降为庶人,发往黔州。父子恩情到这一步,都不算漂亮,但至少没把生路彻底堵死。
偏偏李泰这个时候不沉住气。承乾的印玺刚卸,李泰就急忙往前凑,软话甜话一股脑。他甚至表示,若自己将来做了皇帝,也会把位子传给弟弟李治,等于给父亲画一张完美的家族和解图。话太美,有时候反而扎眼。褚遂良站出来泼了盆凉水:到了那一天,谁真能对自己骨肉下手?又提醒一句,承乾走到今天,与你对李泰的偏爱脱不开关系。李世民那会儿的心,像刚从火里捞出来,红红的,得冷一下。他冷静下来,退一步,绕过这两个锋利的人,立了性子最温和的李治为太子,把李泰贬去做东莱郡王。看似三方保全,像把快刀藏进了鞘,暂时不再见血。
但命运并不怜悯心软的人。承乾第二年死在黔州,才二十七;李泰撑得久一些,到永徽三年,也去了,三十三。有人说,最后赢的,是当初不显山不露水的李治。皇家的局,从来不是“赢”,只有谁活到最后。
我们这就要翻翻他那些儿子的命运册。李世民一共十四个儿子,前三个早夭不算,李治成了皇帝。剩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或深或浅卷进了刀光里。你看,永徽四年的那桩案子,像一张大网,把宗室拉扯得失声惊叫。
话要从一个公主说起。高阳嫁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婚后不安分,和尚也招惹,娘家也闹。到了李治执政,她为了替夫婿争东西,跑去告兄长房遗直。李治把案子交给了舅舅长孙无忌。案子一开,线越拉越长,竟扯出“谋反”两个字。房遗爱嘴里冒出一个名字——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庶长子之一。父亲生前很喜欢,说这孩子鲜明、果断,有几分像自己。也正因此,当年立了李治之后,他一度心里也闪过难得的动摇。可时势终究往前走。案子到这里,越查越大:先帝的弟弟李元景、几位公主与驸马,李恪……一串名字,接连倒下。行刑那天,李恪怒骂长孙无忌把持权柄、栽赃构害。多年后,武则天翻手为云,长孙一族被打得遍体鳞伤,似乎应了死者的那句诅咒。历史里最冷的,就是报应来的时候,跟正义是否到场无关。
李恪的同母弟李愔也被拖下水,远放巴州,削为庶人。后来风向变了,他改封涪陵王,但自此就像一棵移栽到旱地里的树,再没回到长安的土里,直到六六七年病死在远方。
还有一个,七年之后才出事。李世民第七子李恽,毛病不在心计,在花销。他去箕州做刺史,被手下张君彻咬一口,说他谋反。你问有无证据?这种事,在宫廷里,证据常常是附属品。李治派人查,李恽的反应倒是快——没等结果,先一步自尽。等查清楚了,张君彻伏法,李恽得了个追赠的名号。可如果他再多等两天呢?也许是等不及,也许是看多了兄弟们的下场。仁弱的帝王,并不是不疼兄弟,他只是多半选择“不动作”,把自己抽离出去,让事态自己沉底。看着像温和,却让身处漩涡的人更没边可抓。
说到底,牵连并不止在兄弟间。武后入局之后,宫门的风向又换了。六八〇年,太子李贤——这是李治的儿子——被搜出铠甲,母亲亲自揭他谋反。荒不荒唐?荒唐。但还真发生了。李治想救,武后坚持法度面前先斩后奏。李贤废为庶人,流徙,终不得善终。更糟的是,李世民的小儿子李明也被牵涉,先被发往黔州,过两年在路上死了。事后,李治把黔州官员一撸到底,算是出了一口气,却对真正操盘的那位不发一言。因为他也已经知道,局不在自己手上。此时的武后,手已经伸进朝堂深处。
李治一病下去,武后便明面上掌权。中宗刚坐上龙椅说了几句“不顺耳”的话,就被送到外地。再换个弟弟做皇帝,仍旧被扣在深宫里。权力的车轮转起来,谁挡谁断。
李唐宗室不可能任人宰割。六八八年,一场“扶社稷”的密谋悄悄联了线。带头的,有李世民的儿子李贞,也有李渊那支的几位诸王,还有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计划本是要呼应四方,一夜之间鼓角齐鸣。结果李贞的儿子李冲率先起兵,父亲跟着应了,其他人犹豫不决。这点迟疑,就够要命。武后反应极快,迅速收网。李冲死在战场,李贞自尽,那些在信里应承了的人,不是立刻被处,就是往岭外的路上没了气。李慎最初得赦,转年仍被流放,半路殒命,五个儿子也一并去了,家眷散落天涯。说起来残酷?可这就是冷硬的现实。
算到这儿,李世民那些儿子里,竟只有一个幸运儿,躲过了几轮风浪。十三子李福,母亲出身显贵,他被封赵王,还过继给了当年死在玄武门的李建成,相当于给大哥留了个香火。这样过继的安排,在李家不是新鲜事,皇族常用的手段,既是抚恤,也有政治意味。李福出身晚,太宗崩时他年岁还小,后来外放为官,六七〇年病死在梁州,年纪不大。妻子出自宇文氏,儿子李穆承继王爵。最后到了神龙年间,赵王的爵位又转到李恽的后代李思顺那里,族谱像藤蔓一样绕来绕去。
李福算不算“善终”?从结果看,是。但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他活得久一点,碰上武后在朝的那些年,会不会也被卷入某场“谋反”的漩涡里?很难讲。很多时候,所谓的幸运,不过是因为躲开了时间的刀口。
回头看,李世民这一生,两头都亮极了:前头是驰骋的胜,后头是压心的痛。他用四年换一个边境安稳,用十几年换一个清明政治,却没能把家里那些火熄干净。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温情越盛,裂痕越深,这话听着刺耳,却不偏不倚。我们常说他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冠绝一代。可坐在夜里的人只有他自己。灯影晃动的时候,他到底想没想到,玄武门那天,他推开的不仅是宫门,也是后来无数场子孙之战的门?
历史这个东西,总爱在同一个地方折返。十七年前的箭,十七年后的泪;前半生他替江山做了决定,后半生往往被家事推着走。到最后,赢得了天下,输的却是身边的笑声。到底是命太硬,还是情太薄?谁又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