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不拍杨贵妃,一步妙棋躲开三大坑

发布时间:2025-07-26 08:22  浏览量:1

电影《长安的荔枝》还没正式跟大伙儿见面,一个关于选角的小道消息,就像往滚油里泼了瓢水,瞬间在网上炸开了花。

说啥呢?据说导演大鹏,就是那个拍《缝纫机乐队》和《保你平安》的哥们儿,一开始有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有点“离经叛道”的想法。

他想让谁来演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李雪琴。

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说着“宇宙的尽头是铁岭”的北大才女,我们的雪琴。

这消息真假先放一边,但它一出来,网友们的键盘都快敲出火星子了。支持的、反对的、看热闹的,各路人马吵得那叫一个天翻地覆,感觉互联网的房顶都快被掀了。

可就在大家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大鹏那边却做出了一个更让人“地铁老人看手机”的决定——电影里,杨贵妃压根儿就不露脸。

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这位大唐顶流的真容。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满头问号。拍一个贵妃想吃荔枝的故事,结果女主角之一直接“隐身”了?这不跟拍《西游记》没有孙悟空一样离谱吗?这电影还咋往下演?

别急,你先坐下喝口水。要我说,这恰恰是导演大鹏这盘大棋里,走得最妙的一步。这一招“藏”,看似剑走偏锋,实则举重若轻,直接让他潇洒地躲开了影视改编里那个最深、最要命的天坑。

这背后,藏着一个创作者对故事、对观众,乃至对人性最通透的理解。

咱们先聊聊最直接的好处。大鹏这个决定,就像一个精准的外科手术,一刀切掉了选角上必然会产生的巨大争议,把所有可能跑偏的火力,都提前给熄灭了。

他用这种方式,硬是把故事的叙事焦点,从大家可能都看腻了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拽回到了一个卑微小人物在命运洪流里的挣扎与悲欢。

你得先明白,《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它的灵魂根本就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那点事儿。

它的真正主角,是一个叫李善德的倒霉蛋。一个在长安城里兢兢业业上班,每天愁着房贷,盘算着柴米油盐的九品小官。说白了,他就是个一千多年前的“长安社畜”。

故事的核心,就是讲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怎么就在一次官场“甩锅”大会上,被命运选中,接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死亡任务。

什么任务呢?要在贵妃娘娘生日之前,把水嫩多汁、极易变质的荔枝,从几千里外的岭南,活着运到长安。

这趟玩儿命的旅程,展现的不是什么浪漫爱情,而是大唐帝国这个庞大机器在运转时,那种层层加码的压力、僵化死板的流程,以及像李善德这样的底层螺丝钉,为了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血泪、智慧与无奈。

现在,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大鹏真的头铁,非要选个演员来演杨贵妃,那会是啥场面?

我敢说,不管他选谁,从官宣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这电影的好坏,可能都没人关心了,大家全去讨论那个贵妃了。

比如,他要是选一个符合大众传统审美的绝色女星,找个像过去范冰冰或者张榕容那种类型的演员。

那观众的注意力,立马就会被吸到“哎呀这个贵妃美不美?”“她跟皇上的CP好不好嗑?”“这俩人的爱情也太甜了吧!”这些话题上去。

这么一来,咱们的主角李善德,那个在泥泞驿道上连滚带爬、差点累死饿死的倒霉蛋,他所有的精心计算、所有的无奈妥协、所有的辛酸血泪,瞬间就都成了给帝王爱情故事镶边的金花。

故事的内核,一下子就被掏空了。主角,反而成了配角。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导演顶住了压力,非要选一个,那谁能演得了呢?

你要知道,杨贵妃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早就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人物了。她是一个被历代文人墨客、民间传说不断加工、神化了的文化符号。

她代表的是一种美的极致,是“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终极想象。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自己幻想出来的杨贵妃。这事儿就麻烦了。

你选的演员瘦了点,马上就有人搬出史料和唐代仕女图,说:“导演没文化!唐朝以胖为美,这瘦猴儿似的能是杨贵妃?”

行,那咱听劝,找个丰腴点的。你信不信,立马又有一波人跳出来吐槽:“我的天,这也太胖了,毫无美感,不符合现代审美,导演啥眼光?”

好,那咱不看脸,拼演技。找个演技炸裂的老戏骨来,肯定又有人在弹幕里挑刺:“气质是不错,但这长相……跟倾国倾城还是差了点意思吧?”

那干脆,咱上流量,找个粉丝千万的当红小花。那更完蛋,电影还没上映,估计就会被贴上“资本烂片”的标签,路人缘直接败光,评论区里全是骂她毁经典的。

你看,这根本就是个死局。往左是悬崖,往右是峭壁,怎么走都是错。导演就像在风口上走钢丝,底下全是等着看笑话的人。

当初传闻让李雪琴来演,就是对这个困局最生动的一次预演。

雪琴有才华,有观众缘,这我们都爱。但她的形象,跟大众心里那个能让君王不早朝的“红颜祸水”,那确实是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

这个选角如果真成了,我都能想到到时候的评论区会是啥样。大家讨论的焦点,绝不会是李善德的悲惨,而是“凭什么让李雪琴演杨贵妃”,这电影的内核还没等发酵,就被口水给淹死了。

所以你看,大鹏选择不让杨贵妃露面,这一招有多高明?

他直接从根儿上,把这些乱七八糟、没完没了的口水仗全给掐断了。他就像一个聪明的农夫,不跟杂草较劲,而是直接把那块会长杂草的地给铲了。

他用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观众:各位,我们这部电影的重点不在这儿,劳驾您把目光,都聚焦到那个在驿道上玩儿命狂奔的小人物身上。

他的命运,他的喜怒哀乐,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庞大体制下的挣扎,才是这个故事真正想说的话。

这一下,叙事的重心稳如泰山,故事的根基坚如磐石。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第二层,这在艺术上,就更有意思了。

大鹏把杨贵妃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给抽掉了,让她变成一个抽象的、悬在天上的权力符号。这反而通过一种叫“留白”的高级手法,给了观众一片更广阔、更恐怖的想象空间。

啥叫“留白”?

玩国画的朋友肯定懂。一幅画,有时候画得满满当当,反而显得憋屈。倒是那些空着的地方,云啊、水啊、雾啊,更能生出无限的意境和韵味。

讲故事也是一个道理。有时候,说尽的话,不如没说的话有力量;看得见的人,不如看不见的人更让人敬畏。

在《长安的荔枝》里,杨贵妃,就是那个最大的“留白”。

她虽然一次脸都没露,但她的存在感,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她比任何一个直接出场的角色,都更加强大,更加令人窒息。

你想想那个场景。

她只是在九重宫阙的深处,在某个慵懒的午后,对着皇帝随口说了一句:“哎,要是能吃到口新鲜的荔枝就好了。”

就这么一个看似天真烂漫的愿望,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湖心,却掀起了整个大唐帝国的惊涛骇浪。

这句轻飘飘的话,就是一道看不见的圣旨,一只无形的手,从长安城的最顶端伸出来,一路往下,搅动了整个官场和民间。

为了满足她这个愿望,无数的驿卒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最后连人带马活活跑死在路上。

无数的地方官员,为了向上邀功,层层加码,不顾百姓死活,疯狂压榨。

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像潮水一样被调动起来,从南到北,汇成一条血与泪的洪流。

这一切,都只为了那一抹遥远的、虚无缥缈的香甜。

这时候的杨贵妃,她还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女人吗?

不是了。

她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她象征着那个时代最高统治阶层,那种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的权力。她象征着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巨大反差和不公。

当观众看不见杨贵妃的脸时,就不会去纠结她长得好不好看,是善良还是恶毒,是天真还是心机。这些都不重要了。

观众能清晰感受到的,是“杨贵妃”这三个字所带来的,那种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迫感。

主角李善德在路上跑得越辛苦,越狼狈,沿途的景象越是触目惊心,观众心里那个由“杨贵妃”构成的权力符号,就越是沉重,越是具体。

这种感觉,远比让她真的出来,穿着华丽的衣服,哭哭啼啼演一段宫廷戏,要震撼一百倍。

这就是“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但感其威”的艺术魅力。

导演用这种方式,把评判的权力,巧妙地交还给了每一个观众。

在你的想象里,她可以是一个不谙世事、被宠坏了的天真少女,她不知道自己一句话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我的想象里,她也可以是一个玩弄权术、穷奢极欲的妖妃,她享受着这种权力带来的快感。

她可以是任何样子。因为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身处的那个位置,她所代表的那种不受约束的权力,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影响、碾压,甚至摧毁像李善德这样,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命运的。

这种处理,让杨贵妃的形象超越了任何一个具体演员的演绎,在每个观众的心里,都生成了一个独一无二,却又殊途同归的形象。

这个形象,就是权力的化身,是整个故事悲剧性的根源。

最后,我们再往深了挖一层。大鹏这个选择,其实是在“历史真实”和“大众审美”这对千古冤家的夹缝里,找到了一条绝妙的求生之路。

他用“不呈现”这种看似偷懒的方式,完美破解了历史人物影视化改编中,那个最棘手、最里外不是人的选角困局。

你要知道,改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一个要命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你得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追求所谓的“历史真实感”。服化道、礼仪、称呼,都得有讲究,不然历史爱好者们能把你喷到关评论。

另一方面,你又得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程度。毕竟电影拍出来是给现代人看的,你不能完全脱离市场,拍个曲高和寡的纪录片。

这两者之间,就像油和水,常常会产生剧烈的冲突。尤其是在塑造那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时,这种冲突简直能把创作者逼疯。

杨贵妃,就是这个冲突的“风暴中心”。

咱们先说“历史真实”。关于杨贵妃到底长啥样,我们能知道多少?

说实话,很少。我们对她的所有印象,都来自于史书上那冷冰冰的寥寥数笔、诗人们充满爱恨情仇的浪漫想象,以及后世画家们带着自己审美偏好的艺术加工。

唐朝的画作,确实显示出当时的审美是以丰腴为美。脸盘子圆润,体态丰满,看着就喜庆。

但问题来了,这种“丰腴”到底是个什么程度?是咱们今天说的“微胖”,还是真的“胖”?没人能给个标准答案。这就给改编留下了巨大的“风险盲区”。

创作者往往会忽略这种模糊地带的风险,以为自己可以拿捏,结果一脚踩空。

你如果真想不开,完全按照唐代仕女图来选角,找一个体态丰满、脸如银盘的演员。我敢保证,很多被今天“白瘦幼”审美喂大的观众,会毫不客气地在网上吐槽“太胖了”、“油腻”、“这皇帝什么眼光”。

之前有些历史剧,为了追求所谓的真实感,在服化道上抠细节,结果就因为演员的长相、身材不符合现代审美,被观众无情抛弃。你说冤不冤?

反过来,你要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找一个身材纤细、瓜子脸、符合现代流量标准的女演员来演杨贵妃。

那更不得了,历史考据党们和原著粉们,能连夜写出八千字的檄文,拿出史料和画作,一条一条地批驳你“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把历史剧拍成古偶剧”。

很多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电视剧,就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上过于“戏说”,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口碑和收视率双双崩盘。

你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死胡同。往左走,得罪普通观众;往右走,得罪核心粉丝。怎么选,都有一半的人等着骂你。

导演就像被架在火上烤,里外不是人。

而大鹏的做法,简直堪称神来之笔。

他不走左边,也不走右边。他直接原地起飞,从这个死胡同上空“飞”了过去。

我不给你看杨贵妃的形象,那“杨贵妃应该长什么样”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了。

他放弃了去调和“历史真实”和“大众审美”这对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釜底抽薪,直接抽掉了这对矛盾的载体。

这样一来,既不会得罪拿着放大镜看剧的历史考据党,也不会冒犯普通观众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

所有关于杨贵妃长相的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对影视创作规律和观众心理的深刻洞察。

他非常清楚,在《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里,杨贵妃的具体形象,就是一个“烫手山芋”。你费尽心机接过来,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把一锅精心熬制的好汤,全都给毁了。

所以,他果断地、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山芋”给扔掉了。

总而言之,大鹏导演决定不让杨贵妃在电影里露脸,这绝不是他一时兴起,更不是能力不足或者偷懒,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极其聪明的艺术决策。

他通过这一招,成功地将故事焦点拉回小人物的命运,避免了无休止的选角纷争,让故事能安安稳稳地讲下去。

同时,他又利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将杨贵妃升华为一个更具震撼力的权力符号,把想象和评判的空间,都留给了观众。

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近乎“降维打击”的方式,轻松跳出了历史剧改编中那个“忠于历史”还是“迎合审美”的世纪难题。

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导演的自信和对原著精神的尊重,也为我们未来其他历史题材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参考价值的思路。

有时候,最高明的呈现,恰恰是不呈现。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如果非要打破这个规则,让你来给杨贵妃选一个演员,你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会是谁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