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被历史淡忘的盛唐诗人,四句诗征服考官
发布时间:2025-09-08 02:01 浏览量:1
盛唐最“狂”考生:科举只写4句诗就交卷,却凭20字传了1300年
提起盛唐诗人,你或许会想到“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或是“诗中有画”的王维。但有一位诗人,凭一场“任性”的科举考试名留青史——他就是祖咏。别人考进士写12句诗凑字数,他只写4句就拍案交卷,一句“意尽”怼得考官哑口无言,最终却逆风翻盘,成了千古传奇。
01 与王维称兄道弟!他本是洛阳才子
祖咏是洛阳人,少年时就凭才华出圈,还和王维成了挚友。两人都爱写山水田园诗,常常一起游山玩水、切磋诗句,王维甚至专门写《喜祖三至留宿》记录这段友情:“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字里行间全是对祖咏的看重。
年轻时的祖咏,也曾有过隐居的日子。他先在汝水北边漂泊,后来搬到嵩山少室山的别业里读书,白天看山望水,晚上提笔写诗。这段经历,让他的诗里多了几分空灵的禅意,也练就了“不废话”的笔力——后来科举上的“任性”,早有伏笔。
02 科举考场“摆烂”?4句诗征服考官
开元十二年(724年),祖咏去长安考进士。唐代科举考诗,有个硬规矩:得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少一句都不行。可当年的考题《终南望余雪》,却让祖咏破了例。
他拿起笔,很快写下20个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完放下笔,起身就想走。考官愣了:“没写完啊!怎么不接着写?” 祖咏却很坦然:“我想表达的意思,这四句已经说完了,再多写就是画蛇添足。”
换作别人,早就被考官赶出去了,可祖咏的这四句诗,实在太惊艳——写终南山的秀、积雪的仙、夕阳照树林的亮,最后落回“城中暮寒”的冷,短短20字,画面、意境、感受全有了。考官读了又读,最终拍板:“算你过!” 这一考,不仅让祖咏成了进士,更让《终南望余雪》成了科举史上最传奇的诗。
03 36首诗全是精品!他的诗比王维多份“野气”
祖咏存世的诗只有36首,全收录在《全唐诗》里,可首首都是“干货”。他写隐逸生活,有《苏氏别业》里“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的清净;写边塞豪情,又有《望蓟门》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的壮阔——前一句能让你想躲进山林,后一句又能让你想提剑上战场。
清代王士祯特别推崇他,把《终南望余雪》和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庐山谣》并列,称它们是“千古绝唱”。要知道,能和李白、王维平起平坐,祖咏的才华可见一斑。
04 仕途失意又如何?他把日子过成了诗
可惜的是,中了进士的祖咏,仕途并不顺利。他只做过山东的小官,日子过得穷困潦倒,王维在诗里替他惋惜:“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既穷又病,空有才华却没处施展。
但祖咏没抱怨,干脆辞官归隐,回到山林里钓鱼砍柴,过起了“诗酒相伴”的日子。关于他的卒年,史料里没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大概活了四十七岁,像他的诗一样,简短却尽兴。
05 1300年后再读祖咏:原来“少”才是真的“好”
如今我们读祖咏的诗,最该学的,是他“意尽则止”的态度。在这个追求“多”的时代,有人写文章凑字数,有人拍视频水时长,可祖咏早就用4句诗证明:真正的好作品,从不需要堆砌。
就像《终南望余雪》,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却能让我们隔着千年,依然看到终南山上的雪、夕阳下的林,感受到长安城里的暮寒。
祖咏或许不是盛唐最出名的诗人,但他用一场任性的考试、36首精炼的诗告诉我们:人生不必求长,求“尽兴”就好;作品不必求多,求“走心”就够。这,或许就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