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一部奇书惊醒千万父母:孩子的路,原来早就注定了

发布时间:2025-09-25 17:23  浏览量:1

《歧路灯》

【清】 李海观(李绿园) 著

现如今,好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却越来越难管。有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有的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大手大脚,更有的,心思根本不在正道上。

不少爹妈心里憋屈:我们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怎么到头来,他反而越来越“不成器”?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养孩子这件事,真不是钱堆出来的。

清代有本小说,叫《歧路灯》,名气远不如《红楼梦》,但里面写的事,却像一面照妖镜,把咱们现在很多家庭的毛病,照得一清二楚。

它讲的不是什么才子佳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败家子”是怎么炼成的,又是怎么浪子回头的。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本老书。它仿佛在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对我们说:你看,孩子走的路,其实爹妈早就埋下了种子。

书里的主人公谭绍闻,本是个好苗子。父亲谭孝移是正经读书人,一心盼他成才。可惜父亲走得早,教育儿子的担子,全压在了母亲王氏身上。

王氏这当娘的,心疼儿子没爹,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儿子不想念书?好,那就不念。儿子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行,由着他去。到后来,儿子竟染上了赌博、嫖娼的恶习,她除了偷偷抹眼泪,竟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说。

这种“舍不得”,看似是爱,实则是害。谭绍闻就像一棵没人修剪的树,枝桠乱长,最后差点长歪了、长废了。

这不就像现在很多家庭吗?总以为满足孩子的一切就是对他好,却忘了,没规矩的爱,最终会养出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歧路灯》早就看透了:慈母多败儿,这话虽狠,理却不糙。

谭绍闻是怎么一步步滑向深渊的?离不开他身边那帮“哥们儿”。

这帮人带着他花天酒地,教他赌钱耍乐,把他引向歪路。在这些人的“熏陶”下,谭绍闻觉得刻苦读书是“傻”,踏实做人是“笨”,只有吃喝玩乐才是“本事”。

到最后,他竟把祖坟上百年的大杨树都砍了卖钱,继续挥霍。一个好端端的家,几乎被他败得底朝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古话真是半点不假。一个人处在什么环境里,大概率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给我们提了个醒:想看清一个孩子的未来,先看看他整天跟谁混在一起。尤其是在孩子是非观念还没定型的时候,爹妈若是对他的朋友圈不闻不问,那真可能就是眼睁睁看着他往坑里跳。

不过,谭绍闻到底不是天生的坏种。在他把家产败光、走投无路的时候,心里那点良知醒了。他开始后悔,觉得没脸见人。

难能可贵的是,身边真有人没放弃他。老家仆王中,一次次含着老泪劝他回头;以前的老师,也还肯信他;就连他死去的父亲生前那些话,也在他脑子里响了起来。

就是这点信任,这点暖意,成了他爬出泥潭的梯子。后来他重新做人,用心读书,不仅自己争了口气,连儿子都考取了功名,振兴了门庭。

这个故事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就在这里:人这辈子,谁不会走几步弯路?走错了不要紧,关键是得有人愿意拉你一把,给你一个回头的机会。对走了岔路的年轻人,比起责骂,他们更需要的是被相信、被等待。

《歧路灯》这本书,看似讲的是古人的故事,戳中的却是咱们现代父母的心窝子。

它告诉我们,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他做人的底线;给他铺好所有的路,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辨别方向。

真正的家风,不是看存款几位数,而是看能不能养出一个明事理、知荣辱、有担当的孩子。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成长操心、迷茫,真该看看这本老书。它就像一位穿越过来的老人,拍拍你的肩膀说:别慌,爱要带着分寸,交朋友要看人品,做错了事要有回头勇气——这几样做到了,孩子的路,就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