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24 05:57  浏览量:1

保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已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看,保定区域具有发达的史前文明。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证实,在2.8万年前,这里即是黄种人(蒙古人种)的祖先——智人的繁衍生息地。

众多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可证实这里是唐尧的故里。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已经是人烟辐揍、居落密布,原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区域,有易氏已在易水流域放牛牧马、植桑种谷了。

由涞水张家洼出土的北伯青铜器,有关专家推断,这里就是古燕国的始封地。春秋战国时期,保定区域先为燕、中山(鲜虞)侯国之地,到战国中期,赵灭中山,保定南属赵、北属燕,始有"燕南赵北"之说,成为燕文化的腹地。燕国曾在今容城东筑都城,燕昭王在今易县筑下都。燕昭王复国中兴、荆柯刺秦王等传之千古的事件都导源于这里。

秦汉时期,保定区域始设众多的郡(国)、县,筑关建城,成为北部防御要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河北的世家大族纷纷南下江淮,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南下中原接受汉文化,建立国家。保定区域正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过渡带,受影响是最大的。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保定区域先后属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冉魏、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其中后燕定都中山(今定州)。多年的战乱使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由于大批士族南迁,使当地文化受到冲击。但同时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的活动,又给这里的文化注入了多元成分,使这里的民风质朴而悍劲,文化上也富有特色。《隋书·地理志》说:"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

隋唐五代时期,保定区域经历了隋初和盛唐的稳定发展阶段,也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纷纷战乱。在隋初和盛唐,保定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唐代保定区域属河北道。唐天宝年间,河北道正仓积粟182万石,义仓积粟1754万石,居全国第一,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唐代在定州设大总管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保定是农民起义非常活跃的地方;安史之乱,这里又首当其冲;藩镇割据,数这里的藩镇势力最强,足以和唐朝廷相抗衡。难怪有些在唐朝不得志的读书人来到这里寻找出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邵南即是其中之一。五代时,保定先后或分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契丹)等,各统治者之间争战杀伐不己。保定虽不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却也时时处在战争的旋涡中。重要战事有后唐与契丹的曲阳之战、辽兵南侵、周世宗北伐等。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辽),保定北部的涿州等入辽。连年战争,民无宁日,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宋辽金元时期,保定先是处于宋辽边界,宋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且主战场多是在保定一带,著名的有杨家将抗辽、满城战役、瓦桥关战役、歧沟关战役等。宋辽战争多以宋王朝失败而告终,辽军得胜后即劫掠而去。直至宋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两国才结束长达30余年的大规模战争。双方以易水、白沟河为界,并互开榷场,进行双边贸易,这些榷场多在保定界内。宋朝为防御辽兵南侵,除在边境建筑关隘驻守军队外,还沿边境地区,从今满城、保定、徐水、清苑、安新、高阳一带,一直达于泥沽海口(今塘沽),屈曲长900里掘堤挖塘,使其遍布塘泊,以阻辽骑兵南下,还在定州建高达80多米的砖塔,以隙望敌情。此时保定一带的防御功能愈加突出,北宋先设保塞军,后升为保州,并建州城。在定州设路,统8州。长期的战争熏陶,培养了保定人的尚武精神,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散文《唐河店妪传》就记述了唐河岸边一集镇上的一位老年妇女徒手智杀辽兵,文中还列举上谷的"静塞"、雄州的"挠捷"等勇武的地方武装,他们勇于杀敌守土。宋对辽的战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宋王朝军事措施的不当和政治的腐败。

金灭辽和北宋,统一北方后,将河北的不少汉人迁往关外,同时女真人大批南下,实行猛安谋克制,女真贵族成为封建地主,逐渐汉化。金在今北京营建中都,在定州设中山府,在保州设顺天军节度使。当蒙古兵打来时,女真人无力抵抗,大批地主武装起而自保,金朝统治者就搞了"九公封建",即承认这些武装,用他们抵抗蒙古兵,有几支即在保定境内。但这并没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金贞祐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陷保州,州城被毁。在蒙古灭金和灭南宋的统一战争中,保定的汉人武装起了很大作用,知名的军事将领有定兴的张柔、张弘范父子,博野的史现等,其中张柔屡败金兵,移镇保州,重建保州城,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张弘范俘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军攻崖山,获南宋符窒印章。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保定为南部屏障,遂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又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7 州 8 县,保定之名自此始。

明清时期,保定仍为畿辅之地。明洪武年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充实京畿周围的人口,从山 西和塞外向河北移民,大批移民在保定境内安家落户。 明朝将大 宁都司移驻保定,并在保定设总兵署,常年驻军1万多名,负责京畿附近的保卫。"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突破紫荆关进围北京,又从紫荆关退去。保定的战略防御地位日益重要。遂重修保定城,改土城为砖城,历五年建成,同时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区修筑内长城,在紫荆、倒马、龙泉关等修建关城,建墩台城堡。保定境内的长城和关城多是明代留下的。明末,清兵攻保定,因保定军民协力固守,遂移攻高阳。原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率家族及民众抵抗,城破,孙家20余人死难。李自成起义军北上,与明 军激战于保定。经五昼夜攻守战,起义军克保定。起义军失败后,清兵再度入关,保定属清。

清初于顺治元年(1644年)颁布"圈地令",在近京300里(后扩至500里),主要是直隶八府和长城附近大量圈占土地,作为"旗地"。保定大部分州县都被圈地,有的县圈占投充地达80%至90%,农民几乎无地可耕,或逃亡,或沦为满洲贵族和八旗旗丁的庄客,或成为带地投充的丁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然而保定的军事、政治地位却日渐提升。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成为区域性的政治中心,清王朝的一些封疆大吏和权臣走马灯般表演于这个舞台。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强迫腐朽的清王 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 会。然而中国人民不可侮,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兴起,保定民众反帝爱国热情高涨,几乎是村村学拳,迎师立场。1900年4月,涞水义和团起事,攻打教堂,并杀死前来镇压义和团的清副将杨福同。5月,义和团攻克涿州城,拆毁琉璃河至涿州的铁路。保定义和团首领张德 成、王德成、周洛昆、李来中还率团民参加了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保卫天津和北京的战斗。北京失陷后,保定义和团仍然在保定及西部山区抗击外国侵略军和清军的围剿。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充分反映出保定人民慷慨悲歌、英勇不屈的意志和精神。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继续南下进剿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大肆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

由于清王朝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已经丧失人心。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直隶省城保定成为北方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革命思潮首先在学校间传播,直隶高等学堂学生吴越等创办《直隶白话报》 ,宣传新思想。陈幼云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在保定发展同盟会员。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组织成立"共和会"。一时间进步团体如云而生,成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他们策划了多起革命行动,尽管最终都遭镇压而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军阀的反动统 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同时,保定新学兴起,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建立了众多军事教育、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 学堂、学校,保定获得了"学生城"的称号。其中保定军事教育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出一批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保定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源地,一批革命志士由此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

北洋政府时期,保定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左右着大半个中国的局势,控制着北洋政府,涉及 全国的军政要事均听命于直系军阀曹锟,直皖战争、第一、二次 直奉战争、晋奉战争都与保定有关,或主战场在保定。

随着邓中夏等人在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保定地方组织建立,保定又成为冀中地区革命运动的中心,保定党组织领导各界的革命斗争,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领导和发动了女二师学潮、完县五里岗暴动、保定师范学潮、高蠡暴动等革命斗争,在北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保定,修炮楼、建碉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了无数次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在阜平创建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成为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保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掀起全民抗战,燃起抗日战争的烽火,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先后进行了百团大战、黄土岭战斗、神仙山保卫战、莲子口战斗等,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粉碎了日军的"三光"政策、"囚笼"政策和多次疯狂"扫荡"及"治安强化"运动,创造了游击战、地道战、挑帘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院落伏击等多种战法,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保定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有爆炸英雄李勇、李殿冰,有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有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武工队、铁路工人游击队、雁领队等。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抗日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包括民主宪政运动、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宣传活动等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攻占保定,并将保定作为华北的军事要地,修筑城防,驻有重兵。保定军民在中共保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一方面开展城市敌工工作,进行情报、策反工作,发动群众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行坚决的斗争,配合外线作战。在战场上,保定人民奋勇支前,配合解放军成功进行了保南、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平汉线破袭战、保北攻城战、大清河北战役等,并于1948年11月22日解放保定,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为解放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灿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从古至今,保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他们是保定人的杰出代表。战国时有助燕昭王中兴复国的郭隗,有以筑击秦王的高渐离。汉代有纵横家剧通,音乐家李延年,不畏权贵的卢植。三国时有建立蜀国的刘备,猛将 张飞。晋代有爱国诗人刘琨,爱国将领祖逖。南北朝时有科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有散文家郦道元和杨炫之,文史学家许懋、许亨父子。隋唐时期有史学家、文学家许善心、许敬宗,高僧、翻译家义净,高僧、禅宗六祖慧能,唐代诗人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及卢藏用、卢仝、崔护,大历十才子中的郎士元、崔峒, 有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有“苦吟派”代表贾岛,还有画家卢鸿一。五代时有书法家剧可久,史学家刘煦。北宋时有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思想家邵雍、邵伯温父子,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弟兄。金代有医学家张元素。元代有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史弼等,还有为捍卫南宋而献身的张世杰。

元代杂剧兴盛,保定是元杂剧重要发祥地之一,执杂剧创作演出之牛耳的当属保定人,在杂剧、散曲创作上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王伯成、赵才卿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流传千古,久演不衰。文学家有郝经、刘因等。明代有史学家刘吉、兵学家孙承宗、散曲家薛论道,有被称为明代第一谏臣的杨继盛。清代有学者孙奇逢、李霨、颜元、李塨、刁包、郭棻,其中颜元、李塨所创"颜 李学派"体现了保定学者崇尚实学的特点,具有很大影响。尚有著述家郝浴、王振纲,画家冯源济,音韵学家赵绍箕,方志学家王树楠等。近代以来,戏曲在保定兴起,有北昆、老调、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及多种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著名北昆演员有陶显庭、侯益隆、侯玉山、白云生、韩世昌、白玉珍等,老调有周福才、王贯英等,京剧有李吉瑞、李春来、李万春、盖叫天等,河北梆子有田际云、韩俊卿、王玉磬、齐花坦等,戏剧学家有齐如山等曲艺有王尊三、王艳芬等。电影界知名人士有王,元龙、梁山、张瑞芳、田华、村里等。音乐界名人有罗宗贤、李抱忱、张寒晖、王昆、唐诃、晨耕、王铁锤、吕烈等。文学家、剧作家有冯至、梁斌、王宗元、李英儒、栗茂章、和谷岩、崔璇、张天民、徐光耀、阎肃、傅锋、苏叔阳等,美术摄影界有陈嘉楷、胡佩衡、李智超、孟庆彪、袁苓、陈勃等。

近现代以来,保定科技界也是名人辈出,著名的有中国机械工业的奠基人刘仙洲,生物工程学家牛满江,大气物理学家郭晓 岚,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地质学家何作霖,地球化学家和核子地质学家侯德封,计算专家于振善,生物学家朱彦承等,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众多的各界名人,谱写了保定历史的华章,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是表现为众多的文化遗存,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出士的文物,保定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分别是清西陵、满城汉墓、定州中山汉墓群、义慈惠石柱、道德经幢、定州开元寺塔、定州贡院、涿州双塔、阁院 寺、开善寺、慈云阁、北岳庙、直隶总督署、安国药王庙、腰山王氏庄园、古莲花池、庆化寺花塔、燕下都遗址、南庄头遗址、定窑遗址、万里长城一一紫荆关、乌龙沟长城、晋察冀边区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冉庄地道战遗址,其中清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另外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出土文物也异常丰富,仅在满城汉墓中即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历代出土文物不胜枚举。二是表现为各类丰富的著述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等精神产品,自汉代至清代,据不完全统计,由政府和个人编撰、出版各类图书1112种,9528册。民国年间出版图书539种,其中中共在保定协生印书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出版的书籍约占民国时期保定出版书籍的90%。三是表现为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也许在保定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间都体现着独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