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都不浪漫,而是沉重的,改写历史的武川天团是这样构建的

发布时间:2025-07-07 03:04  浏览量:1

午夜的电影院有着它的浪漫,但厚重的历史书籍中却很少有什么真实的浪漫,追求浪漫感觉的朋友们,你们要多看文艺作品,少看文史作品。文艺作品和文史作品是有本质区别,文艺作品注重表演形式,而文史作品注重真实逻辑。

历史中,其实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文人骚客的,跟喝碳酸饮料一样,味蕾刺激感很强,但并不解渴。所谓的浪漫与豪情,多是我们自我错误地想象出来的,很是虚无缥缈、荒诞不经……

我们看到了很多美轮美奂的彩色画面,却忘记了胶片的底色是黑白的。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历史底层人的反抗,总会毫无理由地去热血沸腾、鼓掌叫好,但很少有人明白,几乎所有底层人的抗争都只是充当炮灰的前奏。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后为刘邦和他背后的丰沛集团做了嫁衣裳……

张角三兄弟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为曹操、袁绍等世家子弟创造发光的舞台……

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最后成就唐末藩镇军阀割据的美好时代……

不继续往后面说了,因为无论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还是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都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成人童话,是一种臆想出来的假象。

咱们接着来说说已经离奇愤怒的北魏六镇边民,北魏六镇之乱中的六镇边民和前面提到的所有底层反抗团体一样,也给他人做了嫁衣裳,他们成就了一个左右中国历史数百年之久的武装势力集团,这个势力集团最初的名字叫“武川军团”,后面转化为了“关陇集团”,最后归拢成为隋唐两朝的幕后控股集团。

那么,这个巨无霸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呢?先给大家大致梳理一下,但具体的构成过程还要结合后面的历史剧情去了解。这里提前介绍一下,是免得大家在后面的历史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

523年,六镇之乱正式爆发,然后迅速地病毒式裂变,到了524年,北魏的所有边境全部起火,形势逼人,外强中干的北魏赶紧转入战略防御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立马认怂了。

恰在此时,历史的拐点出现了。

之前,破六韩拔陵派卫可孤持续猛攻怀朔镇,破城之后俘虏了贺拔度拔父子。

贺拔度拔父子咱们之前介绍过了,是祖祖辈辈扎根武川镇的地方大佬。这个时候武川镇也失守了,所以贺拔度拔父子在怀朔镇的战俘营会合了自己很多武川老兄弟。

怀朔镇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武川大佬宇文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宇文泰的父亲。

两个武川大佬经过几个月的谋划和统战,最后纠集了武川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率领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就袭杀了卫可孤。

后随度拔与德皇帝合谋,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非也!只是这些豪杰均非池中之物,是不可能给你破六韩拔陵一个边民首领打工的。

在破六韩拔陵的诸多参股势力中,卫可孤势力最为强悍,卫可孤被杀后其部败散,起义军的实力便大大减弱了。这其实也是历史上很多起义军的通病,别看他们动不动就号称几十万部众,但精锐主力就是那几支老军,打掉他们一支老军精锐,他们就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草台班子严重缺乏治军人才,很难训练出素质过硬的新军出来。他们要有韩信、诸葛亮那样的大才,那只要他们闹腾起来了,就根本压不下去了。

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纠合乡里斩可孤,其众乃散

但武川兄弟连夺回怀朔镇还不是真正的历史拐点,真正的历史拐点是武川旗帜性的大佬贺拔度拔不久就在攻打投靠破六韩拔陵的高车部中身亡了。

朝廷嘉之,未及封赏,会度拔与铁勒战没

大家一定要记住,所有帮派性的小组织,一定都是极度依赖于人治管理模式的,也就是靠核心领导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去管理。

咱打个比方,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型创业公司或者职能部门,就特别依赖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绝对权威,要是搞什么制度化民主或者令行禁止、凡事要讲规矩,迟早乱套。但是,到了一定规模,要想稳定发展,避免出现树倒猢狲散的情况,就必须要往制度化管理的方向转型……具体大家可以参考梁山好汉,晁盖和宋江其实是两种管理模式。

贺拔度拔一死,就意味着才拢聚在一起的武川兄弟连群龙无首了。谁也没有资格当仁不让地继任老大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争夺领导岗位而伤了和气,大家只能解散分流了。

武川兄弟连分流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方向是去云中投靠官军,因为李崇主力军撤退到平城的时候,特意安排费穆在云中驻守;另一个方向是直接南下到中山,相当于不愿意急着站队,静待时机、另谋出路。

去云中投靠官军的是以贺拔胜三兄弟为首的。这三兄弟咱们之前提过一些了,那都是难得的少年英才,其中贺拔胜早已在之前的怀朔保卫战中多次闯阵突围。所以一投靠官军,便受到了费穆的重用。刚好这个时候元深(本名元渊,《魏书》记载为元渊)在五原跟破六韩拔陵打得很胶着,便出高价把他们当成雇佣军给挖走了。贺拔胜因军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度拔之死也,胜与兄弟俱奔恒州刺史广阳王渊。胜便弓马,有武干,渊厚待之,表为强弩将军,充帐内军主;初,度拔杀可孤之后,令胜驰告朔州,未反而度拔已卒。刺史费穆奇胜才略,厚礼留之,遂委以兵事,常为游骑。于时广阳王元渊在五原,为破六汗贼所围,昼夜攻战。召胜为军主。胜乃率募二百人,开东城门出战,斩首百余级。贼遂退军数十里。广阳以贼稍却,因拔军向朔州,胜常为殿。以功拜统军,加伏波将军

跟随贺拔兄弟一起投靠官军的人,还有一个人叫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是贺拔岳后面在关中创业的猛将,最后凭实力和功劳成为了西魏八柱国之一。

侯莫陈崇之所以会跟着贺拔兄弟去投军,是因为他本身也是将门子弟。侯莫陈崇的祖上世代渠帅,爷爷以良家子身份镇武川,其父官至殿中将军,羽林监。讲白了,在六镇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他们家和贺拔家都是属于上层社会的。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先,魏之别部,居库斛真水。五世祖曰太骨都侯。其后,世为渠帅。祖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父兴,殿中将军、羽林监。崇少骁勇,善驰射,谨悫少言

从贺拔三兄弟和侯莫陈崇选择投军这件事来看,大家要明白,不同圈层的人在命运的岔路口的选择逻辑和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之所以选择从军,是因为他们有上层关系,他们的上升通道是有机会重新打通的。只要立下军功,就能迅速崛起嘛。

大家想明白这一点,才知道被很多人耻笑的刘备,其实是有多么难得!自己带着一帮兄弟帮朝廷去平定黄巾起义,拿命换来一点军功,最后朝廷之前许诺的“以军功换官职”说取消就取消,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把负责操办这事的督邮打一顿出气,然后带着自己的兄弟连满世界当雇佣军。最后辗转20多年才在天下大势日趋明朗的尾声期堪堪挤上了争霸天下的赌桌……总之,希望大家遇到一些事情,多深度去思考一下吧!

贺拔兄弟在元深麾下,又结识了另一个关中创业的大佬于谨。这位大佬也是后面“西魏八柱国”之一,现在是元深手下头号参谋,官职是长流参军。

行台广阳王元渊治兵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所有谋议,皆与谨参之

于谨的出身成分很高,他是于烈、于忠的同宗。于烈和于忠这对父子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那都是在北魏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触碰过最高级别权力的军方大佬。

于谨后面为何会跟贺拔兄弟命运相连呢?背后的原因是他们于家因为于忠之前被打倒,已经没落了,人家是极度渴望振兴家族的。跟贺拔兄弟接触久了,立马就看出贺拔家是一支前途无量的潜力股,立马投资入股。跟荀彧以颍川士族代表入股当时还刚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集团,是差不多的逻辑。

武川集团这一支小分队,除了开辟关中产业集团的贺拔兄弟(代表是贺拔岳)外,“西魏八柱国”已经有两个露出水面了。另一支小分队也不遑多让,除了宇文泰本人外,也带出了两位“西魏八柱国”。

武川大佬宇文肱本是鲜卑宇文部的首领。但是大家记得慕容垂家族是怎么从东北打出来的吗?那就是“慕容、宇文、段部”的三部争霸呀。反正宇文部到了这个时候,虽然也是鲜卑人,但实力相当有限,可能跟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家族比较类似,属于不上不下的地方豪族。

所以,宇文肱就不想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把股本都献给官军了,便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南下中山了。贺拔家更像曹操一点,宇文家则更像刘备一点。

后避地中山,遂陷于鲜于修礼

跟着宇文家去中山的著名人物有中国史上的最强老丈人独孤信——7个女儿有3个当了皇后,具体为: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渊之母;七女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做皇后。为什么说隋唐不分家呢?一个外公的旗下产品嘛!这位爷后来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独孤信家族其实在他爷爷那辈跟贺拔家、侯莫陈家是一个级别的,都是以良家子身份镇的武川。但是到了他爹那一辈,就被拉开差距了,仅仅当了一个酋长(杂牌民团团长)。独孤信年少雄豪有节义,在北境相当有名。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独孤信其实既不看好投靠朝廷的前景,也不看好六镇起义的边民军,所以选择了远离是非之地。

跟随宇文肱南下的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叫赵贵,也是后面“西魏八柱国”之一。

魏孝昌中,天下兵起,贵率乡里避难南迁。属葛荣陷中山,遂被拘逼

赵贵祖上的履历和独孤信家几乎是一模一样,爷爷辈以良家子身份镇武川,赵贵年少聪颖有英雄气概。

赵贵,曾祖达,魏库部尚书、临晋子。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贵少颖悟,有节概

所以,他的选择逻辑也不需要解释了,跟独孤信也是一样的。

至此,武川天团除了挑头的贺拔氏和宇文氏之外,后面西魏手握实质兵权的六个柱国大将军(皇室元欣就是主持台上的吉祥物)此时已经明确登场四位了。

剩下还有两位,李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和李弼(瓦岗军领袖李密的爷爷)。

李弼就不说了,人家本是东北人,这个时候确实还跟武川天团搭不上关系,后来是反水了侯莫陈悦,给被侯莫陈悦杀死的贺拔岳报了仇,以此为投名状,才被宇文泰吸收进关陇集团的。

说说李虎这位李唐先祖吧。这位爷其实是西北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五世孙,但西凉在拓跋焘时代就被灭了,所以他们家被打散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冯太后的男朋友,一手缔造北魏汉五姓即唐朝“五姓七望”中的“五姓”的李冲,也是他们家的人。尽管史书上把李虎的早年履历都抹掉了,但可以推断出,李虎应该也出身于武川镇。

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

李虎跟贺拔氏关系极深,后面贺拔岳死后,也是李虎去荆州劝贺拔胜入关收兵的。

岳死,虎奔荆州,说贺拔胜使收岳众

所以,李虎这位“西魏八柱国”之一,应该也是这个时候跟随武川天团出道了。至于,史书为什么要把李虎的这些早期经历抹掉,咱们到宇文泰和高欢东西争霸的时候再讲。

后面西魏北周乃至隋唐骨架,其实在此时基本已经大部分登场了。

咱不是说哈,不把这些事情给大家捋清楚,大家看后面的隋唐史,能看得明白吗?比如杨坚为什么能篡位?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那么怕老婆独孤伽罗?同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孙子,李渊和李密的人生路为什么会渐行渐远?同为八柱国后代,李密为什么会走上造反之路?隋末天下大乱之后,李渊为什么在太原起兵之后,直插关中就迅速定鼎天下了?

历史这种东西,永远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江河奔流不息,到了尽头,其实都是大海的事情。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历史的真实借鉴意义在于它从来没有固定的借鉴意义,所谓的以史为鉴,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相匹配的模板去借鉴。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活,从来都不会很浪漫的、绚丽的、轻快的,或者说,这些美好不会属于我们。

当年,东晋末年的“孙恩之乱”成就了刘裕;如今,北魏颓废的“六镇之乱”成就了武川天团。但历史画册只会浓墨重彩地记录刘裕和武川天团的各种意气风发、大展雄风,而不会告诉大家,这种光彩夺目都是被孙恩裹挟进去的三吴子弟和被战争碾为齑粉的六镇边民的血和泪在充当底色的。

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时候,我觉得还是读点诗句比自己讲点历史更有价值。

知道为什么一直劝大家少去所谓的成功学吗?你们不去跟打了鸡血一样不服就干,刘裕、武川天团这样的高浓度产物怎么出道呢?浪漫的戏是由你们去演、你们去看,但是票房的收入必须由资本大佬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