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头名本是他,只因名字被乾隆一句不像好人刷下,他是?
发布时间:2025-09-24 15:02 浏览量:1
公元1760年,春寒料峭,紫禁城太和殿前旌旗肃立。新一届殿试阅卷完毕,金榜待题,状元将出。主考官捧着前十名试卷呈递御前,乾隆帝翻至卷首,见考生姓名,——眉头微皱,轻笑一声“此人名字看着不像好人,岂可为天下士子表率。“
一句话,风云骤变,原本稳居榜首的考生瞬间跌落云霄,不仅与状元无缘,竟连一甲都未入,直接贬入三甲同进士之列。而原本排在第二的秦大成意外登顶,成为新科状元,这位“因名失魁“的倒霉才子是谁?
是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以衔?不对。
是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的钱棨?也不是。
真相只有一个,这个被乾隆一句话改变命运的男人名叫王国钧。
其实,这件事的主角并非一人,而是一个流传极广的历史段子。但他背后,却藏着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事实:在封建皇权面前,再高的才华,也可能败给一句随口戏言。今天,我们就来还原这桩清代科举史上最离奇的“名字案。”
一个谐音引发的人生悲剧。虽然此事未载于《清实录》或《清史稿》正传,但在清代笔记《虫鸣漫录》《檐曝杂记》《清朝野史大观》中均有明确记载: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殿试后,原拟第一名为江苏常熟人王国钧。其文章气势恢弘,书法端庄遒劲,阅卷大臣一致推崇。但当名单送至御前,乾隆帝看到“王国钧“三字时脸色突变。他缓缓念到:“王…国…钧?“随即冷笑:“王国钓“听着倒像“亡国君“,此名不祥,岂能点为状元?遂下令更换人选。原第二名秦大成“因忠厚稳重,名子无忌“被擢为第一名。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有人叹曰:“十年寒窗,不如一字之灾。“更有诗词讽之“文章高似昆仑雪,一语难逃圣口裁。不是才疏输笔墨,只因名讳惹龙猜。”
清代“因名黜落“并非孤例,别以为这只是帝王一时戏言,实际上,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姓名禁忌,谐音避讳,字形吉凶,一直是影响仕途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蒋出京→“将出京“。嘉庆年间,江南才子蒋出京殿试成绩优异,本有望入翰林。但某一大臣奏称:其名读之为“将出京“,恐兆离散之象“。结果被外放偏远县令,终生不得晋升。
案例二:裴振德→“陪赈得“。道光朝有一进士裴振德,政绩卓著,上司见其名,疑曰:“裴振德?莫非‘赔了赈灾款才得此官?‘。“虽不予重用,郁郁终生。
这些事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封建体制下的现实:
帝王一语成谶,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当然也有!而且恰如“王国钧“形成鲜明对比。
最著名的例子,是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彭启峰。
当时他的试卷并非最优,但雍正翻阅名单时见其姓“彭“,命“启峰“,顿时龙颜大悦:
“彭者,盛大也;启丰者,开启丰收也。此乃吉兆,正合朕登基之初望天下富足之意!“
于是破格提拔为第一,成为一段“因名夺魁“的佳话。
还有更巧的,咸丰年间一考生名“翁曾源“,相貌丑陋,文章平平。但咸丰帝念起叔父是两朝元老翁心存,祖父更是大学士翁同稣之父,家族显赫,又见其名“曾源“谐音“增员““振祥“,视为吉兆,竟直接点为状元。
可见,在皇权主导的科举末期:
才华只是入场券,运气、家世、甚至名字的“彩头“,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关于王国钧的结局,史料记载不多,但拒《江苏通志稿.选举志》及地方志考证:
王国钧,字秉衡,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三甲进士;
虽未入一甲,单但仍授职内阁中书,后任福建漳州府同知;
工书法,尤善楷书,今苏州碑刻博物馆尚存其收手迹;
晚年归隐讲学,门生众多,口碑极佳。可以说,他虽失状元之名,却未坠青云之志。正如晚清学者梁章锯所评:
“功名有命,非尽由才?然真菜终补没,特迟速耳。“
他的遭遇,也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集体创伤。
每逢科场议论,总有人提起:“莫学王国钧,文章做的好,可以名字不好听。”
我们今天听“王国俊被刷下“这个故事,或许觉得滑稽可笑,甚至当成段子传播,但细细品味,其实满是悲凉。
一个读书人苦读二十年,通经史、精八股、过童试、闯乡会,终于站到金字塔尖,眼看就要戴上那顶象征荣耀的状元帽,却因为三个字的读音,被一句轻轻飘飘的话击碎梦想。
这不是神话,这是皇权凌驾于公平至上的缩影。
但也正是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教育制度——至少现在没有人会因为你叫“王国钧“或“蒋出京“就被剥夺考试资格。
六、有人会说:《名字案》这一历史事件是否是发生在慈禧期间
这一问题,我们从史事,地名,严格和人物籍贯来澄清这个常见的误区:
王国钧是江苏人,不是浙江慈溪人,首先明确:
历史上那位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试中,因名字争议被降等的考生“王国钧“其真实籍贯为江苏常熟,而非浙江慈溪。
根据《江苏通志稿.选举志》《清秘述闻》《国朝历科题名碑录》等可靠—史料记载——王国钧,字秉衡,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三甲进士。
而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慈溪市)在清代属浙江省宁波府,与江苏常熟相距百公里,并非同一行政区域。
因此“王国钧“名之案并非发生在慈禧,而是源于江南士林圈的广泛流传,后被误传到其他地区,包括文化昌盛的浙江慈溪。
乾隆皇帝瓷板画,高23.7厘米,宽17.4厘米,现藏于法国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馆
你听过因名字影响命运的真实或传闻故事吗?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参加科举,你会改个什么名字增加中榜几率?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