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让溥仪给他当助理,溥仪只说了5个字,让郭沫若红了脸
发布时间:2025-09-24 23:06 浏览量:1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在旧时期文人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代表地位,他名气大、地位高,说话分量足,很多文人学者都是他的弟子和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利和责任——整理清朝历史研究相关文学和典籍。
因为战争影响,很多清朝时期留下的书籍全都毁损,所以对于其中的很多细节往往难以把控,这就造成很多历史典籍失真和错误。
为了确保对清朝历史研究的顺利进行,郭沫若可是没少找到当时的那些清朝遗老进行资料收集,可每个人讲的东西又都很片面,逻辑不通。
于是,郭沫若想出个好主意,他提出让末代皇帝溥仪担任自己的助理。
不过一向都很精明强干的郭沫若却被溥仪的一句话说的满脸通红,这才断了他用溥仪当助理的念头,那么溥仪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1892年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家庭的富裕环境和出身商贾的父母让郭沫若早年的生活过得十分滋润和轻松。
少年时的郭沫若早早的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本名郭开贞的他用沫水和若水两条河流的名字给自己改名为郭沫若。
32岁那年,郭沫若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这也间接促成了他从一个文艺学者到战场士兵的转变,曾经人们轻视的富家子弟投笔从戎,放弃了优厚的俸禄,这样的改变也让人愈加敬佩。
35岁时郭沫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之后,郭沫若一度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当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旧中国历史典籍进行收集汇总,形成一套完备的经验体系,供日后历史学家进行学习和研究。
文人的身上总是有些平常人不理解的傲骨,对于那些没有涵养、没有骨气的人是瞧不上的,或许对于郭沫若来说,他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求到他曾经看不上的溥仪身上。
1908年,3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继位,开始了自己极具争议和被操控的一生,在7岁那年,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结束了3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
对于6岁的溥仪来说,从一国帝王到平民百姓,这样的反差让年幼的他难以接受,虽然他所处的清朝已经是冢中枯骨,但是在他心中也一直有着一个重塑满清帝国的梦想,这种念头在他20岁那年被赶出紫禁城后达到了顶峰。
27岁那年,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君主,以为重新掌握了权力的他其实不过是日本人控制的一个提线木偶,随着抗战的节节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溥仪在40岁又沦为了阶下囚,命运的再度改变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从皇帝到平民到傀儡再到囚徒,溥仪软弱的性格和堕落的思想让他一步步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后来溥仪一直在战犯管理所进行集中改造,53岁的时候他被特赦出狱,获得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不过他身上的那座身份大山,依旧是他挥之不去的过往,只要谈起他,“末代皇帝”的称号必将跟随着他一生的耻辱经历。
再度恢复自由身的溥仪也开始学着普通人做些日产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可前半辈子都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这一刻还真有点不太适应。
当时在战犯所里虽然也干不少农活,但一日三餐好在不用自己操心,出狱之后,国家怕他生活不能自理,特意给他找了一个北京植物园园丁的工作,平常和园艺师给花花草草浇浇水修剪修剪,他倒也活得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国家考虑到溥仪承载着清朝旧时代的很多故事和秘密,让他当一个园艺师实在是太过浪费,恰巧当时国家正在研究清朝历史,为了确保历史书籍的真实性准确性,国家特意把溥仪调到政协文艺委员会,让他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别看溥仪对别的不在行,对清朝这点事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毕竟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他接触到的书籍和教育都是当时满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与其一伙外行人自己坐在办公室里瞎研究,倒不如来一个懂行的人说说讲讲。
当时主持研究清朝历史的郭沫若也正是陷入了这个困境,文学知识之大根本不是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就能学习完的,郭沫若虽是大才,可看着密密麻麻的满文也很是头疼。
若是让他先花上个几年功夫学习满文,然后再去研究清宫秘史,恐怕谁也没有这么强的动力和魄力。
得知溥仪到了文史馆协助研究,郭沫若可是十分兴奋,他先是到溥仪的住处拜访了他。
第一次见面郭沫若带着许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询问当时清朝宫里的规矩和一些珍贵文物的真伪,面对郭沫若的坦诚求教,溥仪倒是十分大方,他把自己多年来在清王朝看到学到的东西和郭沫若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这次交谈让两人印象都很深刻,在他们二人的文学自述作品中也能看到两人对这件事情的回忆。
不过这次交谈,溥仪屡次表示仅代表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不代表自己的立场,溥仪知道清朝的这点事真的水太深了,他不敢牵扯到其中太深,怕被有心之人利用自己做文章。
但同时也是这次请教,让郭沫若更加坚定了自己聘请溥仪担任研究清宫秘史的助手。
借着一次晚宴的机会,郭沫若在席间向溥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本以为对方会满心欢喜的答应自己的请求时,没想到溥仪却冷冷的说了五个字:“我不会满语。”
末代皇帝的结局作为文学才子,郭沫若很少有让人逼的下不来台的经历,这次被溥仪拒绝绝对算得上一次。
从前一分钟他们双方还在推杯换盏,到溥仪拒绝后宴会的鸦雀无声,郭沫若的神色尴尬,还在夹菜的手伸到半空中不知该如何是好,众人看着溥仪冷峻的脸庞纷纷低头不语,郭沫若自觉无趣,站起身来和众人告辞,这场宴会也就不欢而散。
有人可能会说,郭沫若毕竟有求于人,面对对方的拒绝就是再不高兴也不能如此表现,何况溥仪更没有义务帮助他,那为何郭沫若的反应会这么大,溥仪又为何会拒绝呢?
当时在民间有几种说法很值得留心,一种说郭沫若曾参与明定陵考古工作,溥仪担心他未来会涉及到清朝陵墓“挖祖坟”的事情,这才有所顾忌,也有人说是郭沫若在席间提起了过去溥仪学满语的不堪经历这才让他十分愤怒。
不过种种说法都是个人猜测,其实从溥仪拒绝的理由来看,确实有些不太场面,要说溥仪早年间在学习满语时十分抗拒这倒确有其事,但要说他一点也不会,这倒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直到现在对外公布的手稿中,依旧能看到溥仪曾经在皇宫中练习满文的书稿,所以溥仪其实另有想法。
对于溥仪来说,他真正担心的还是自己的身份问题,郭沫若在宴会上把侧重点更多的放在了他皇室成员的身份上,溥仪非常敏感自己的身份。
因为以前伪满洲国的经历让他非常反感别人对自己皇帝身份的提起,当时去文史研究组也是因为有关部门和他一再承诺不涉及皇室事务,只是历史研究。
溥仪不只对自己的身份敏感,对身边人的身份也十分敏感,1962年有人给溥仪介绍满人妻子,结果让溥仪一口回绝,2年后他选择和一名汉人女子结婚....
60岁后的溥仪过上了简单朴素的生活,他耗尽心血写完了《我的前半生》,却不让任何人触碰,对于他来说 那更像是一段不愿回首的往事深深刺痛着他的内心。
1967年,溥仪在北京结束了他的一生,至此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清朝的诸多谜团和历史被他一同带走。
3岁继任、6岁退位,壮年之时沦为他国傀儡,建国之后从阶下囚变成普通公民,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对于曾经的他来说,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诱惑他迷失过迷茫过,但在获得了新生的机会他也选择了重头再来。
错误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前进的方向却仍是坎坷未知,只不过对于溥仪来说,没有回头路也成为了他无法纠正过往错误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