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连报7次阎锡山都不批;最后换个说法,秒批
发布时间:2025-09-24 23:33 浏览量:1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晋东北五台山区宣告成立,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军区成立次日,山西省会太原陷落,全省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聂荣臻率广大军民迎难而上,四面出击,迅速在晋东北、察南、冀西等地打开局面,收复十余座县城。
晋察冀军区发展迅速
军区不但在乡村地区广泛建立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团体,还在各县建立“动委会”(即“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等半政府机构,承担战时动员、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筹粮筹款和安定社会秩序等工作,发展起多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
12月,晋察冀军区击退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亲自部署的“八路围攻”,经受住了考验,并趁机将力量发展到平原地带,在冀西平汉铁路沿线和冀中各县组建了“抗日救国会”,维持战时秩序,对抗那些趁乱而起的土匪溃兵,还有四处造谣生事的汉奸。
各界代表准备组建统一政府
“动委会”、“抗日救国会”等机构虽然都发挥了不小作用,但毕竟不是健全的行政机构,不能行使政权的全部职能,也不能制定统一的法令,甚至连名称都不统一,无法统一县域以外的行政。有鉴于此,1937年12月5日,军区所在地阜平西县城挂起“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筹备处”的牌子,各抗日部队、抗日团体,各县的“动委会”以及自行成立的抗日机构广泛交换意见,纷纷认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边区政府,以便更好的整合力量、打击日寇。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城隆重开幕。从游击区、敌占区,跋山涉水远道赶来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49人,其中,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的代表;有各抗日军队的骨干,也有各抗日阶层的精英;有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代表,也有来自五台山的和尚、喇嘛等宗教人士。大家聚集一堂,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委员会成立上报阎锡山批准
代表大会开了6天,至1月15日才正式结束。其间通过了统一全区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运工作等各种决议案,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了晋察冀边区政府——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推举聂荣臻、宋劭文、胡仁奎、吕正操等9人为边区政府委员。
其中,公开身份是阎锡山任命的五台县县长,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宋劭文被选举担任主任委员,同为地下党的盂县县长胡仁奎则被选举担任副主任委员。考虑到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统一战线关系,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还需要得到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同意,然后才能报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
第2战区司令阎锡山
得知能够扩大地盘,阎锡山才批准
但宋劭文连续发了7个电报,阎锡山一直不作答复。副主任胡仁奎不愧是考入北京大学的才子,很快摸清了阎锡山的心思,当即将电报内容由“有利于抗日,有利于大局”,改成“可以扩大山西的地盘,扩展到河北和察哈尔去。九个委员中山西方面的人就占了多一半”。
阎锡山从1912年主政山西开始,满脑子想的不是确保山西老巢,就是如何向省外扩大地盘,看到胡仁奎的电报正中下怀,立即负电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