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月薪从60涨到100元后,郭沫若便邀请他当助理,他回复了5个字

发布时间:2025-07-20 07:16  浏览量:1

1959年,53岁溥仪特赦后,被安排在植物园工作,月薪60元。1年后,溥仪突然被调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月薪100元。

67岁郭沫若知道此事后,精心策划一场交流会,并当场邀请他当翻译助理。没想到,溥仪仅回复5个字,让郭沫若尴尬又吃惊!

事情是这样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4天后,溥仪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关在收容所。

在苏联,溥仪过了5年的特殊俘虏生活后,被引渡回国。

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溥仪认真地改造,有时候会在东北各地参观,有时候会在高墙里参加轻微地体力劳动,有时候还会抽时间写自传书《我的前半生》。

1959年,溥仪出现在特赦名单上。其实,对首批特赦,他没抱什么希望。他说:“有谁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恶严重,论表现我也不比别人强。我还不够特赦条件。

溥仪出来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之后,组织给他安排了一间旅馆,接着就开始思考生计的问题。

说实话,他身为前朝皇帝,又是特赦犯的身份,更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这样的人,真没哪个单位敢要他。

幸好,他愁了几个月后,北京市民政局介绍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在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当一名园丁,月薪60元。

1960年,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50元左右。即,溥仪的月薪为9000元。当时,普通人的工资在30-40元之间。相比之下,溥仪的工资偏高。

不过,溥仪的劳动能力一般,除了给水桶灌水以外,其他的活也不会干。因此,领导特意安排两个年轻人和他同住,顺便帮他适应工作,这份工作大概做了1年。

1961年,他突然被调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月薪从60元涨到了100元。

这个时候,郭沫若在做什么呢?他正在埋头研究清史。

郭沫若对历史、对考古都很感兴趣。一直以来,他都想挖开中国各大皇帝的陵墓,来辅助自己的历史研究。

早在研究清史之前,他犯了一个大错。当时,他多次向组织提交申请,要求开挖明定陵。

其实,他最想挖的是明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长陵,也就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

然而,考古队挖了几天,发现实在是太难挖了,最后决定放弃长陵,转而挖明朝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郭沫若的算盘打得很好,先挖定陵攒攒经验,然后再挖长陵。他带着考古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找到定陵地宫的入口。

可惜,当时的考古技术有限。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迅速被氧化、破坏。很多珍贵的字画、丝织品瞬间灰飞烟灭,损失物品至少3000件。

这无疑是考古史上的巨大损失。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棺椁被当做废物,扔进了深山老林。

定陵文物被破坏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文化部的领导们感到痛心不已。其他省份听到后,也纷纷组织人力,打算开挖当地的皇陵。

周经理知道消息后,立刻下令:从今往后,全国禁止挖掘任何帝陵

不能挖墓了,他就开始雄心勃勃地研究清史。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祚276年。当时,国家研究清史的学者还不多,所以郭沫若希望通过研究,填补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他擅长文学创作和史学研究,确实有能力做到。

鲁迅曾评价他是“新才子+流氓”,评价不好听,但也从侧面承认了郭沫若的才华。

然而,郭沫若懂满语,更看不懂大量用满语记载的资料。他尝试过自学满文,可学习周期太长。他工作强度大,又年近70岁,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他找了几个能力不错的研究员作为帮手,但还想找几个经历了清末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拿到准确的一手资料,省心又省事。

恰好这个时期,他听说溥仪进了文史馆,成了一名文史专员。他眼珠一转,把主意打到了溥仪身上。他认为:

溥仪身为末代皇帝,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对于自家的历史和满语,肯定比旁人懂很多,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历史书,而且还自带翻译功能。

他现在能在文史部工作,说明上面也认可他的价值和能力。如果自己跟他合作,说不定还可以出版著作,引起学术界上的轰动。

为了能和溥仪搭上话,他精心安排了一场学术交流会。那天晚上,他特意带了一件工艺精美的小鼻烟壶,并在合适的时机向众人展示:“这是乾隆的御用品,材质和工艺堪称完美。”

郭沫若的身份和成就摆在那里,所以没有人质疑他的话。而一旁的溥仪听完后,面露难色,说出来自己的见解:“郭先生,你可能弄错了,它应该不是乾隆御用之物。

溥仪毕竟是在宫里长大的,对皇室用品和祖宗们的喜好,肯定比一般人要了解得深一些。

果然,经过几位专家的鉴别后,得出和溥仪一致的结论:这不是皇家御品,且和乾隆毫无关系。

郭沫若感到有点尴尬,但并没有往心里去,反而更加相信溥仪的文物鉴别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不是看几本书、看几个文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多年的熏陶和积累。

溥仪的鉴宝能力确实很强。在离开紫禁城之前,为了维持生存,他经常将宫里的古董卖给需要的人,来换取金钱。

皇宫里的宝贝不计其数,又价值不菲。多次的交易后,溥仪对古董越来越了解,以致于后来能一眼分辨真假古董,并判断它的价值。

他的老师王国维喜欢收藏古董,花高价买了几个宝贝。有一天,他邀请溥仪来家里欣赏它们,溥仪看了几眼,说它们都是赝品。

王国维非常郁闷,特意找了几个专家来鉴定,结果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和溥仪的一样。王国维相当吃惊,就问溥仪是如何分辨它们的真假。

溥仪说:“宫里的古董很多,你的那几个,感觉和宫里不一样。

面对如此厉害的溥仪,郭沫若迫不及待地想收为己用,便主动发出邀请:“溥先生,我正在研究清史,缺一个满文翻译。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协助这项工作?

为了能让溥仪加入,他当场就开出了高薪 。他认为,如此优厚的待遇,溥仪没理由拒绝。然而,溥仪沉默片刻后,便委婉地拒绝:“我不会满语。

这样的回答,让郭沫若感到意外。他虽然有点颜面扫地,但也无可奈何。

那么,身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真的不懂满语吗?

未必。他的生父载沣在日记里,记录了溥仪小时候学过满语的事。

溥仪3岁登基后,就有老师教他满语,老师叫伊克坦。伊克坦身材矮小,满脸麻子且不爱笑,对溥仪非常严格,还动不动找太后告状。

时间久了,溥仪就非常讨厌伊克坦,自然也就不喜欢满文,更别说用心学了。他的满文说得磕磕绊绊,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伊立”,即平身的意思。所以,他不是不懂满语,而是不精通它。

既然懂点满语,溥仪为什么要拒绝郭沫若呢?

主要有3点原因:

第一,他不喜欢郭沫若这个人。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郭沫喜欢挖皇陵,溥仪也不例外。他看不惯郭沫若挖皇陵的行为,甚至还相当反感。他认为郭沫若急功近利,眼里只有学术成果和名利。

第二,他不想让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

研究清朝历史,就相当于研究自己的祖先,直白一点,就是研究自己的家史。跟在郭沫若身边当他的助理,祖辈的陵墓迟早会被挖出来,甚至还会亲手去做。届时,他该如何面对?

第三,为了保护自己。

自己的身份特殊,年少时被人利用,后来又经历了十几年改造的生活。如今的他,只想活得简单一点,为自己而活,不想再受人指挥。

但是,他不能对郭沫若解释那么多,只好直白地回答:我不会满语。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这是托词,也就不会再进一步勉强了。

拒绝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技巧和策略。

所以,面对别人的要求,最困难的不是拒绝,而是编造一个合适的理由。这个理由,既要能表达自己的立场,又要避免到伤害对方。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