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鲁迅的脱口秀

发布时间:2025-09-24 08:56  浏览量:1

历史聚焦在这一个夜晚,这个夜晚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这一晚郁达夫和唐弢在鲁迅家做客。


鲁迅突然乐呵呵给郁达夫讲了一个笑话:


“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一辈子在寺庙里长大,除了见过香客、自家弟子和尼姑庵的尼姑,再没见过任何人。


老和尚即将圆寂,但却一愿未了,长吁短叹,就是不舍离去。


弟子很疑惑,就问:师父,您老人家还有什么心愿未能满足,弟子们一定会竭尽全力。


老和尚哼哼唧唧不肯说。

弟子们反复追问,老和尚最后终于道出心结:“最遗憾的是,这辈子没见过没穿衣服的女人,不知道啥样,死不瞑目。”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于是弟子们花钱雇来一位妓女,脱光了衣服站在了老僧面前。


老僧定睛一瞧,长叹一声:“嗨,我还以为有什么不同,原来和尼姑一样啊!”


说完,老和尚心满意足地断气了。”

郁达夫听完大笑,直到离开鲁迅家,一路上仍大笑不止。


回到家,郁达夫翻箱倒柜,想从书中找到这个笑话出处,但久寻未果,由此认定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杜撰。


鲁迅的这个杜撰,我们也能寻到一些端倪。

关于和尚和尼姑的传闻,先生早在《阿Q正传》中就有描述。

阿Q打不过王胡,在小D那居然也占不到半点便宜,窝了一肚子火,正好遇见一个小尼姑,就把气撒到了小尼姑身上,还给小尼姑罗织了一个罪名,遇见她导致自己晦气,那自然要讨回公道了。


可惜小尼姑全然不睬,低了头只是走。

阿Q色胆包天,竟突然伸出手去抚摸她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小尼姑满脸通红,“你怎么动手动脚……”一面快步走。


旁边人兴高采烈,这就使得阿Q更加放肆,直接去掐小尼姑的脸蛋,怒骂道:“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鲁迅文章中的这种观念,凡尼姑必然与和尚有所关联,这自然是一种世俗的偏见。令狐冲为救仪琳小师妹,与田伯光恶斗,也曾说过“一见尼姑,逢赌必输”,就是想以这种偏见激走仪琳。


郁达夫深感鲁迅太厉害了,一篇荤段子抵得上几个大部头,遂实录成文。不久后郁达夫又把这文推荐给《申报》副刊,注明作者是鲁迅。


《申报》一看,也觉得这段子有意思,就把文章排版了,准备发表。


不知怎么就被鲁迅先生知道了,死活不同意,这个段子也未收录进鲁迅任何文集。


那么,问题来了,鲁迅不同意发表,应该是觉得这个故事不雅,那当初鲁迅又为何说这个段子呢?郁达夫何以又对这个段子如此上心?


其实,鲁迅和郁达夫是知音知己,惺惺相惜,感情极为深厚,而且是革命情谊加兄弟感情。


有段时间鲁迅遭遇文坛围剿,大批人猛攻他的《呐喊》和《彷徨》,其中以成仿吾为代表,还有隐藏其后的郭沫若。


老郭化名骂鲁迅,骂得最厉害,文坛迄今找不到第二例:“鲁迅先生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


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是二重反革命人物,是不得志的法西斯,这对鲁迅的打击非常大,感觉身陷无物之阵,鬼打墙,觉得一种未尝经验过的无聊。

就在这时候,郁达夫挺身而出,为鲁迅打抱不平。他用两部小说之名入诗,题赠鲁迅:


醉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郁达夫认为《呐喊》和《彷徨》彪炳史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那些攻击诽谤的宵小之徒无论怎样卖力,也不能贬低鲁迅的价值分毫。


作为鲁迅的知己,郁达夫希望鲁迅摆脱魔咒,不理会诅咒,悠然度日,陶然上楼,醉眼朦胧,傲视群小。

鲁迅显然接受了郁达夫的建议,因为这一份难得的理解和支持,鲁迅先生一辈子和郁达夫肝胆相照。郁达夫也把鲁迅当大哥对待,很多事情都咨询鲁迅。


抗战前夕,郁达夫认为国内环境太差,想漂洋过海,去国外开展“文学反日”活动,那一晚就谈到了这个话题。


鲁迅很不赞同,于是就讲了这个段子来规劝郁达夫。


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没见过的东西,我们总认为是最好的,其实不然。就跟这老和尚一样,总觉得没看过别的女人,此生有憾,其实尼姑除了没有头发,和其他女人没有任何区别。要搞革命、要抗日,在哪里都可以,国内国外没啥两样,没有什么环境好坏之分。


郁达夫是风流才子,在日本留学曾写过《沉沦》,轰动一时。对这类桃色故事本来就有兴趣,鲁迅投其所好,以此来说理,郁达夫自然好接受。果然,郁达夫听从了鲁迅的劝告,留在了国内。


1933年,特务在上海大肆迫害进步人士,郁达夫也是重点对象,他就想搬到杭州去住。又来和鲁迅商量,鲁迅力劝郁达夫不要搬到杭州,还给郁达夫夫人王映霞写诗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

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

风波浩荡足行吟。


鲁迅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小老弟,西湖虽美,但如果流连忘返,也会消磨人的志气。杭州不是安乐乡,不要像伍子胥和岳飞那样,对国民党反动派存有幻想;也不要像林和靖那样过“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


可惜郁达夫这次没有听从鲁迅先生的劝告。结果其妻子王映霞做为当年杭州的第一大美女,很快被国民党要人看中,最终红杏出墙,致使郁达夫命途多舛,流亡海外。


郁达夫后来提及此事时说:“我因不听鲁迅先生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许绍棣)弄得家破人亡。”


1936年,鲁迅先生突然病逝,享年只有55岁。


郁达夫心痛不已,当晚写文《怀鲁迅》,对先生高度评价:“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不主张郁达夫出国抗日,但鲁迅不在了,为了躲避王映霞,躲开这片伤心地,1938年,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义无反顾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可惜由于叛徒出卖,被迫流亡苏门答腊岛西部市镇巴爷公务。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鲁迅这时已经去世9年了,但先生目光如炬,当年对郁达夫的忠告,还是一语成谶。

但这历史上的这两大文豪,正如郁达夫当年所写: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