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在相如故城遥想一只负罐铜鸟‖刘兴洪

发布时间:2025-09-24 07:30  浏览量:1

在相如故城遥想一只负罐铜鸟

刘兴洪

在相如故城抢救性考古发掘过程中,一只东汉鎏金负罐铜鸟惊艳现身……

秋风在相如故城徘徊。

嘉陵古渡,秋水长天,落日熔金,江水微澜,在薄雾里,在霏霏细雨中,一只汉代鎏金负罐铜鸟,从故城的残壁断垣中破土而出,几欲飞翔。

穿越千年时光的负罐铜鸟非比寻常,通体鎏金,气韵生动。虽隐埋千年,却犹自泛着幽幽的光芒。最奇者是它背上负着一罐,罐口微敞,仿佛要盛下大汉时的风月。我诚惶诚恐地蹲下身,紧张地与它对视着,恍惚间,耳边听见了时光逆流的叮当声响。

这故城铜鸟的姿态,竟与司马相如的浪漫气质契合。相如大赋,铺陈万象,如鸟展翅,翱翔于想象之天际;而此鸟负罐,既有飞升之志,又不舍人间烟火。大汉精神,正在于此,既能包举宇内,吞云吐雾,又能着眼于细微,将宏大叙事熔铸于具体器物之中。铜鸟虽小,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雄心与梦想;金罐虽微,却盛放着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自信与追求。相如之文采风流,与工匠之巧思妙手,在此完美交融,共同诠释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雄浑与浪漫。

这只神奇的铜鸟,不知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彼时他恃铜为骨,借金为羽,让每一凿让每一錾都凝聚着对希望的渴求。那罐则更是精巧,圆腹细颈,俨然可盛人间万物。匠人熔铜铸罐时,他曾想象过要盛什么吗?是盛长安城的喧闹,还是盛巴山蜀水的云烟?抑或只是想盛一点人间烟火,好让这铜鸟飞越千年而不会寂寞?

这座城的故事当然离不开司马相如,这相如故城正是因他而得名。彼时相如作《子虚赋》时,笔下文字如金玉相击,铮铮有声。不知这铜鸟可曾听过相如之赋?或许在那个月夜,相如曾携文君在琴台漫步,衣袖带风,惊起了栖于枝头的鸟就是这铜鸟的原型。又或者,这铜鸟本就是相如文采的化身,罐里装着的是他那些未能尽诉的惊世辞章。

汉朝风华,异彩纷呈。既有相如一般的才子以文字凿开的时空,也有无名匠人以铜铁凝固的永恒。一个是飞扬的文采,一个是沉寂的技艺,他们都以大汉的名义,安静而显赫地留在了历史的深处。

铜鸟负罐,罐中有何物?考古学家说空无一物。我猜想,那罐中分明盛着汉代的轰鸣以及未央宫的钟鼓声,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回响,农夫耕作的喘息,学子诵经的抑扬……或许还有相如当年在琴台弹奏《凤求凰》时,弦上颤动的袅袅余音。

风云变幻的时代,终究会化作史书上的几行墨迹。相如故城这铜鸟负罐而立,不飞不鸣,却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诉说那个时代的光彩。

落日完全沉下去了,铜鸟身上的金光渐渐隐入暮色。在万家灯火中,那只鎏金负罐铜鸟带着汉代风华,仍在故城的烟云中扑棱扑棱地飞翔。

本文内容系原创

作者:刘兴洪(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蓬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充市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著有诗歌集《雪天 我是森林里的猎人》、散文集《开花竹》、小说《红毽子》、微电影《五天五夜》《阅读敲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