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才通困局:54%续签率背后,科创人才仅17%,子女上学还涨价
发布时间:2025-09-23 16:35 浏览量:4
2025年7月,香港入境处抓了18个人,这些人里,13个是申请高才通的内地人,5个是犯罪团伙成员,初步算下来涉案金额有5500万港元。
他们干的事儿不新鲜用假学历申请高才通签证,说实话,这不是头一遭,之前4月的时候,律师邓智荣的律所一周就接了两起类似的,都是因为申请材料造假被控。
高才通这事儿,2022年推出到现在,申请快14万宗,获批约11万宗,算是内地人拿香港长期居留最容易的路子。
不用先在香港找工作,满足学历或年薪要求就行,本来想这政策能帮香港吸纳人才,但后来发现,人来了,灰色产业链也跟着冒头了,中介和政府的“猫鼠游戏”,现在是越演越烈。
高才通分三类,A类要年薪250万港元以上,B、C类得是全球百强本科毕业,之前A类申请人里,不少人靠假流水蒙混过关。
有中介说能找银行内部人,把别人的真实流水改个名字打出来,还敢吹“通过率99%”。
不过这漏洞现在堵上了,2025年5月,入境处改了政策,要求申请人得在整个评税年度里,一直持有公司股份,收入也得是长期经营来的,不是为了申请临时做的账面收入。
老实讲,这招挺管用,靠临时转股、补税造假的基本没了。
那中介就转方向了,开始盯B、C类的学历,一开始入境处只随机抽查,中介就用修图软件改学历扫描件,或者伪造成绩单。
有些海外大学回函慢,甚至以“隐私”为由不提供学生数据,这就让假学历有了蒙混过关的机会。
后来政策也升级了,2024年6月起,B、C类申请人必须交能在线验证的学历认证,光有毕业证不行。
本来想这能断了学历造假的路,结果中介又换了招专挑百强边缘的海外院校,或者那些分校、合作办学的,利用校名像、授位主体乱的模糊空间做假。
还有第三方认证机构,收两千到一万块就能出电子学历,你说这事儿扯不扯?
申请过了只是第一步,续签才是大难题,高才通A类首签能留3年,B、C类是2年,想转永居得满7年,中间还得续签两次,关键是得证明“在港工作或创业”。
刘薇就是个例子,她2024年元旦带着孩子搬去香港陪读,为了续签选了“自雇”在香港租了办公室,给自己开5万港元月薪,按时交强积金、报税。
可就算这样,提交材料一周内,入境处两次让她补材料,要本科成绩单、工资流水,还要办公室照片、经营情况说明。
她后来才知道,自雇容易遭质疑,因为很多人靠这造假,有些高才在香港找不着工作,中介就帮他们“挂靠”跟本地公司签假合同,人不用去上班。
还有的帮着开空壳公司,用5万美元换汇额度造流水,甚至借着做跨境电商的名义,骗政府的BUD专项基金。
这基金本是帮香港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的,结果成了中介“两头骗”的工具,又拿客户的签证费,又骗基金补贴。
说实话,高才在香港找工作真不容易,金融、IT这些热门行业,本地雇主更认本地资历,语言和专业牌照也是道坎。
之前劳工局做过调查,不少高才就算来了,也没找到对口工作,如此看来,续签造假多,也不全是申请人的问题,就业门槛没跟上也是原因之一。
现在香港也意识到问题了,截至2025年2月,入境处搞了3121次突击检查,去公司核实营运模式、工作环境这些,看材料是不是真的。
续签时要的材料也多了,自雇得交商业登记证、审计报表、业务证明这些,至少五项,就是怕公司是空壳。
不光是续签,教育政策也调了,之前很多高才是为了孩子来的,香港本地学校里,高才子女越来越多。
2025年7月,教育局改了“本地生”定义,持受养人签证的孩子,得在香港住满两年才能享资助学费,没住满的按非本地生算,学费一下就贵了不少。
学者们也提了建议,说香港之前“重引才、轻留才”,现在得学新加坡搞多层次签证,按行业调节名额。
也得学深圳,真金白银投科创,把研发行业做起来,不然人才留不住,2025年9月,李家超的施政报告里也说了,要让人才政策跟上经济转型。
搞不清之前为啥没早点注意到产业错配的问题想推科创,结果获批的高才里科创人才只占一小部分,大多还是集中在商贸、金融,跟香港现有经济结构重叠。
不过现在调整也不算晚,毕竟高才通的初衷是帮香港吸纳有用的人,不是给造假产业链当温床。
总的来说,高才通造假频发,根子是引才和留才没衔接好,门槛一开始太松,给了造假空间。
就业和产业没跟上,又让续签成了难题,现在政策在调,希望能真的平衡好,不然好好的人才计划,真就变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