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 趣 园 里 话 谐 趣 作者:于庆谦

发布时间:2025-09-23 12:41  浏览量:1

谐 趣 园 宫 门

乙巳之夏,常听人抱怨,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农历七月,一场秋雨,驱散了京城里困惑已久的暑热。雨过天晴,稀疏的白云朵朵,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在头顶上徐徐略过,点缀的都市碧空更蓝,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美妙画卷,和煦的阳光透过云隙,均匀布洒在大地上,让人赏心悦目,畅快淋漓,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体会到景色的壮美,环境的温馨。

退休后的生活悠闲自得,也由于儿女们的积极倡导和鼓励, 借本次来京短暂的闲暇之际,享受美好时光,我兴趣盎然,推门提足,迈开脚步,再次前往颐和园观瞻美景。

公园里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在此氛围的鼓舞下,我兴致勃发,信心满满,心中装载着寻幽索雅的情趣,浑身增添了无尽的能量,行进间步履轻盈,渐入佳境。密林中、草坪上不时飘来沁人肺腑的阵阵芳香。我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空气,气流立刻涌遍全身,不由得舒展一下双臂,顿觉如释重负,浑身内外,神清气爽。

颐和园历史悠久,文化色彩浓郁,是世界闻名、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颐和园是我喜欢光顾的最佳所在。从原来年轻时的部队生活开始到如今悠闲的日子,历经半个多世纪,我曾多次观览颐和园盛景。过去,一般在家乡亲人朋友来京时,多都是带领陪同游览。但以往对这博大的园林景观来说,也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常常是从入园到离园,虽然要用去整天的功夫,但也只是一略而过,从未能够做到精琢细品,况且游览景点多有遗漏,事后总还觉得有未尽之意而留下几分缺憾。

现在时间充裕了,但年龄不饶人,应该承认自身确实少了些年轻时的体魄。本次游园我一改往时的策略,来个由面到点。选择目标直接锚定在谐趣园。

谐趣园是颐和园中的一个独立单元,位于园区北端的万寿山东麓,依山而立。据说此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说到这里,还得提一下乾隆皇帝南巡六下江南,此举与谐趣园的来世今生密切相关。

谐 趣 园 秀 美 风 光

人们都羡慕“江南好风光”,民间广泛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当真在理,别的不说,只就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就能迷倒南来北往的游人。当年六次南巡的乾隆皇帝也迷恋江南美景,那里四季温润,气候相宜,山光水色,景致诱人;贤达八方来聚,才子佳人如云;文化底蕴深厚,商贾贸易繁荣。因而贵为九五之尊的乾隆帝竟六度南下,奔走于锦绣繁华之地,巡游其昌盛富贵之乡。班师还京,余兴未了,做出重要决策,颁旨聚天下巧匠,仿照无锡“寄畅园”景色选址在颐和园中,打造出此座皇家御园,布景别致紧凑,建成竣工命以“惠山园”之名。

乾隆帝身为一国之君,客观的讲,其六下江南不仅仅是为了贪恋于游玩山水,主要目的还是围绕着国家施政方略而展开的一场政治实践活动。其一,关注江河治理需要南下视察和进行水利工程检查;二是效仿其祖父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豪情壮志,展示统治才能;三是寻找文化灵感,在诗词歌赋、山水风景中挖掘文学艺术潜能;四是开展大规模阅兵,以展示大清的实力,威慑反抗势力;五是实施减税、奖励文人举措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地位。六是另有传说是其为寻找生母而行。

由于英法联军的入侵,颐和园遭到严重焚毁破坏,谐趣园也未能幸免。嘉庆年间对遭到焚毁的“惠山园”进行重修和局部改建,景致名称亦随建筑功能调整而另命新名。池岸北侧中央位置的“涵远堂”就是此朝新建而增加的元素。它使园区布局日臻完美,起画龙点睛之效,达锦上添花之功。重修改建后,嘉庆帝以乾隆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并阐释为“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寓意更命新名“谐趣园”。在此,恕我斗胆,妄议前人,当年更名之举,寓意“山水和谐,妙趣横生”命之“谐趣”,岂不更直观贴切,恰如其分?

涵 远 堂 远 景

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度遭劫,谐趣园势在难免,西方列强纵火焚烧楼宇,抢掠珍宝文物,使谐趣园遭受一场空前浩劫,后果惨重。建筑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涵远堂”被彻底焚毁,其它建筑也被烧成断壁残垣,瓦砾成堆,一片狼藉。因此光绪朝对楼宇轩榭进行修复,重建“涵远堂”。让谐趣园恢复其本来面目,重放异彩。

谐趣园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布局紧凑而著称。它的建筑风格以曲廊画栋环抱园中全部的楼台亭阁、轩窗水榭,并穿行其间,形成完美、别致、有序的典雅景观。因而被誉为颐和园里的园中之园。

还有,众多楼宇轩榭建筑紧密相依,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池水岸边,守定一湾碧水,恰似大家庭里的一众兄弟姐妹,围坐一团,亲密无间,叙旧攀谈。迎风摇曳的岸柳,轻柔似锦;高大挺拔的青松,阳刚尽显;盘旋向上的古藤托举着淡蓝色的花团锦簇。她们竞相展露出婀娜的身姿,倒映于池面之上,各领风骚无限,妩媚万千。

谐趣园的池水,源于西侧北端日夜不息喷涌的山泉,清澈见底。彩色斑斓的鲤鱼成群结队游至众人簇拥的岸边,头部探出水面,摆尾企盼来客,施舍撒下面包的香渣碎片。戏水的鸳鸯成双结对相随,仿佛在喧示它们永不分离,曾经立下过的铮铮誓言。一群水鸭游弋在蓬莲间隙追逐凫潜,恰像似运动场上竞技的队员。

池水中的主角当数茂盛翠绿的莲荷,她们亭亭玉立,硕大的伞状绿叶支撑起一片片碧蓝的天。在文人的笔下荣获无尽的美誉,“芙蓉”“菡萏”的美名专指六月盛花期浓妍光灿的景色,美丽动人的色彩无与伦比。王昌龄有诗句赞美“芙蓉向脸两边开”,表达出诗人赏荷时的亲昵图景与眷恋的爱意。“芙蕖”也是诗人笔下对莲荷的雅称,苏东坡词句“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也是予她美丽如仙、轻盈姿态的赞许。更有甚者,古代文人的诗篇中对其作了人性化的处理,常常喻其为“水宫仙子”、“芙蓉仙子”和“仙女”的美称。眼前池中翠绿如洗的莲荷无疑是“谐趣园”景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芙 蓉 争 翠 图

不得不说的是,池中另外一处景观:“知鱼桥”。这是一座以石材砌筑穿越池水的小桥,它的特点是桥体低矮临水,几乎贴近于池面。屹立桥头的花岗岩石牌坊,正背两面均题有御笔诗句,字迹虽已经岁月风霜的侵蚀,模糊不清,但细细琢磨分析,还是能够分辨出部分诗句。此桥始建于清乾隆朝,上面的诗联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其中石牌坊背面书有“月波敛光金为色,风濑珲淙石有声”,这自然是对此园风景的概括与写照。石牌坊匾额“知鱼桥”也是乾隆帝宸毫墨迹,耀眼醒目。传说此桥是依据古代哲人庄子与他的好友惠施观鱼时的一段对话构思设计建成。石牌坊两侧立柱上镌刻着些许文字,只可惜字迹笔画细微,风蚀严重,模糊不清无法分辨,我思量这记载的也可能就是先哲们所叙说的相关话语。由此可见,这里引用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意在说明建桥贴近水面的理念,正是为了便于观鱼啦!

围池而立的楼阁亭轩,鳞次栉比,小巧精致,造型各异,玲珑剔透,享有巧夺天工之誉。曲廊相衔,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画楣飞檐,赪轩窗,赤栏杆,朱梁壁,五彩斑斓,恰似仙山琼阁移凡间,景色美不胜收。我为此感叹,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技艺,它是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无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部巨篇名著。

宫门右端紧依山泉溪流之畔的“瞩新楼”,是园中唯一一座双层建筑,画廊门前穿越,与“澄爽斋”左右相依,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形成一个完整体系。门前是池水源头的山泉小溪,细流潺潺,冲击山石,不时溅起浪花四射,叮咚作响,此景令人赏心悦目,闻之悦耳动听。小溪旁一棵挺拔的大槐树,因四季得以细流滋润而枝繁叶茂,更有幸运的是那几株老紫藤缠绕树干顽强地爬上了高高的藤架,舒展枝蔓,开辟出自己的绿色天地,茂密成荫,垂下簇簇花团,微风袭来,清香阵阵。屋宇环廊下陈设的古代人物画作,形态逼真,柔情蜜意,栩栩如生,虽然我不解画中具体涵义,但我能判断出它们定会有一段精彩的事由典故。

古 代 人 物 画 卷

让我更加着意的是门前窗侧的御笔诗句,文采奕奕,诠释着其所依附主体以及周边景物的专属特征、寓意和作用。诗联抒发的是真情实感,绽放的是雅兴诗韵。展露出乾隆皇帝才华横溢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知识结合起来的魅力。

“瞩新楼”匾额下涵括两副御制诗联,分置于首层、二层楼前画廊的立柱之上,墨底金书,阳光照耀下金光璀璨,熠熠生辉。

首层诗联书:“瑶階畫永铜龍煖,金锁風清寶麝香。”道出轩廊高阁的豪华气派,雅室檀匣的香氣袭人,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势。二层诗联高悬,在窗格衬托下分列轩窗两端,布局协调,给人以美的感受。联书:“萬年籘繞宜春苑,百福香生避暑宫”诗句,描述了楼前景致与室内典雅氛围的高度契合,赞许古藤缠绕,绿茵遮蔽,皇家宫闱,四季如春的温馨场景,是帝王嫔妃们尽享天伦、养尊处优的避暑宝地。

相依而存的“澄爽斋”御联诗句:“芝砌春光蘭池夏氣,菊含秋馥桂映冬榮。”多么美妙的偶联佳句!短短一十六字,道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风格各异,点明芝兰菊桂四时花卉,浓妍奇蕊,芳香四溢,读过引人入胜,浮想联翩,一幅幅图景在脑海中腾起。

纵观园内众多景观,处处配有御制诗联,据说仅在谐趣园中竟有一百五十多首诗联佳句,此文难能一一列举。由此可见,乾隆是满腹经纶,胸怀珠玑,风流倜傥,文采飞扬的诗作大家,出类拔萃的文学皇帝。

瞩 新 楼 御 笔 诗 联

谐趣园自建设落成至今,已走过近三百年的历程,她曾历经世代沧桑,跌宕起伏的兴衰演变。在国家羸弱的晚清,曾两度遭受劫难,西方强盗丧心病狂,烧杀掠抢,建筑被焚毁,文物珍宝被洗劫,使她蒙受重大屈辱。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她往日的悲惨命运,谐趣园回到人民的怀抱之中。

今天的谐趣园同颐和园一起以其崭新的姿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国家予以重点保护。她的建筑艺术、她的审美价值、她的文化内涵、她的风光锦绣,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我心中执着地热爱这园中之园——俊美秀丽的谐趣园。

乙巳年七月于北京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