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清照齐名的明代才女黄娥,明明夫妻恩爱,却为何孤独终老?

发布时间:2025-09-23 11:59  浏览量:2

说起古代才子配佳人的故事,脑子里总会闪过这几个人的名字。

汉代司马相如弹个《凤求凰》,卓文君就敢连夜跟他走,最后还留下“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佳话。

宋代李清照和赵明诚更有意思,俩人赌书泼茶,把平常日子都过出诗味儿了,连“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愁绪,都带着雅致。

可到了明代,黄娥和杨慎这对才子配佳人的良配夫妻——杨慎是状元,黄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虽是天作之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硬生生被分开了35年,最后就落了个“生不同衾,死同穴”的结局。

你说这感情的事,怎么就这么不公平?有人能天天守在一起,有人却得隔着千山万水,把思念从青丝熬到了白头。

01

明弘治十一(公元1498)年,四川遂宁的黄府里,12岁的黄娥手里攥着刚跟母亲学完的《诗经》,偷偷躲在屏风后面,看家里来的客人。

那是她头一回见杨慎,小伙子穿件月白长衫,说话做事都透着股才子气。听下人说,他刚中了状元,这次是按规矩来拜访父亲黄珂的。

黄娥盯着人家袖口上绣的青竹纹,心突然就乱了,手里的书滑到地上都没发觉。

后来母亲问她怎么老走神,她就红着脸摇头,却把“杨慎”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原来书里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真能在看见某个人的时候,有实实在在的感觉。

可这份心动没热乎几天,就凉了。下人们聊天时说,杨慎已经有家室了,小两口过得挺恩爱。

黄娥把自己关在书房,对着一架子书发呆,眼泪掉在书页上,把“执子之手”那几个字都涂湿了。

后来父亲开始给她择姻缘,来提亲的人快把门槛踏破了——有家里有千亩良田的,有当到侍郎的大官子弟,可黄娥每次都只是摇头。

父亲气得拍桌子,说她“不知好歹”,母亲问她是否有心事?她才轻声说:“女儿心里已经有人了,这辈子不想将就。”

父母见她主意已定,便随她去。没想到,这一等就是9年。黄娥从扎着小辫的懵懂少女,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门前的海棠开了又谢,她的婚期却一直没定。

没事的时候,她就自己填词作曲,有首《玉堂春》里写了句“梦断魂萦人又远”,没想到在遂宁城里传开了。

有人说她是“曲中李易安”。可只有黄娥自己清楚,那些句子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思念。

02

直到21岁那年,她听说杨慎的原配妻子去世了,而且他因为劝皇帝,被降了职回了老家,心情一直不好。

黄娥犹豫了好几天,终于提笔写了首小诗,托人悄悄送过去——她没敢多想,就希望杨慎能知道,还有人记着他。

没想到杨慎竟亲自来了黄府。那天黄娥正在院子里喂鸽子,听见脚步声回头,就看见杨慎站在海棠树下,比她记忆里瘦了点,眼神却还是温和的。

他说:“听闻姑娘等了我许多年,我再不来,就太对不起你了。”

黄娥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原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真的能实现。

婚后他们住在新都桂湖的榴阁,夏天石榴花开得通红,黄娥就摘几片花瓣夹在书里。

杨慎看见了,就提笔和她的《庭榴》词,写了句“不与桃李争春色,独留丹心照晚霞”。

那段日子是黄娥最幸福的时候,他们早上起来看湖景,晚上一起聊诗书。杨慎总说黄娥是“女中孔孟”,不光懂他的才华,还懂他心里的抱负。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生父追封为皇帝,朝堂上吵翻了天。

杨慎性子直,说这不合老祖宗的规矩,还联合30多个翰林大臣,在宫门前哭着劝皇帝。

黄娥记得那天杨慎出门前,特意把她写的《鹧鸪天》揣在怀里,说“等我回来,咱们接着填词”。

结果她等到的,是杨慎被打板子的消息——打了两次,打得皮开肉绽,最后还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一辈子不许回京城。

03

黄娥赶到牢里时,杨慎躺在床上,脸色白得像纸,看见她来,还硬撑着笑:“别担心,云南虽然远,总有回来的那天。”

黄娥没说话,只默默收拾起行李,眼泪却啪嗒啪嗒直往下掉。她知道杨慎这一路不安全,因为他的性子太耿直,朝堂上得罪过许多人。

她想送送他,哪怕只能多陪一段路也好。

从北京到江陵,一路上老下雨,黄娥怕杨慎的伤口感染,夜里就守在囚车旁边,用温水一点点擦他的胳膊。

到了江边,杨慎看着她眼里的红血丝,心疼得不行,劝她回去,黄娥咬着嘴唇直摇头,。

直到杨慎拿出纸笔,写下“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她才松了口——她知道,自己得好好活着,等他回来。

这一等,又是好多年。黄娥在新都家里操持家务,照顾公婆,有空了就给杨慎写信。

可云南太远了,真应了她写的“雁飞曾不到衡阳”,信寄出去,常常要等好几个月才能收到,有时候甚至石沉大海。

有一回,她想把自己写的词都寄过去,又怕路上丢了,最后就挑了块素色的手帕,托人捎过去。

后来杨慎回信说,他一看见手帕就懂了,还写了句“横也丝来竖也丝”——那些没写出来的思念,都藏在帕子的线里呢。

他说他在云南开了学堂,教当地人读书,还写了本《滇载记》,记当地的风土人情。

说自己种了一种耐寒的花,说那花的性子像极了黄娥,又坚韧又温柔。

黄娥看着信,笑着笑着就哭了——他们明明隔了那么远,却总能在这些小事上,懂彼此的心意。

04

可嘉靖皇帝一直记恨杨慎,6次大赦天下,每次都把杨慎的名字划掉。

杨慎70岁那年,本以为能按规矩回老家了,结果又被押回云南,最后在一座破庙里去世了,到死都带着遗憾。

消息传到新都时,黄娥已经快60岁了。她拄着拐杖,非要去云南接杨慎的灵柩。

一路上,她总想起当年送杨慎南下的情景,那时候还是春天,到处都绿油油的,现在却是寒风刺骨。那时候她满头青丝,如今却鬓染如霜。

到了泸州,看见灵柩的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拍着棺木嚎啕大哭:“我等了你三十五年,你怎么就不能再等等我?”

她照着杨慎的遗愿,让他穿着戍卒的衣服下葬——她知道,杨慎这一辈子都有骨气,就算死了,也不愿向皇帝低头。

十年后,黄娥也走了。临死前,她跟子女说,要把她和杨慎葬在一起。墓碑上没刻多少话,就只有他们俩的名字。

有人说,黄娥这一辈子太苦了,跟卓文君比,少了份热烈;跟李清照比,少了份雅致,满是等待和遗憾。

可我总觉得,她的爱情里,藏着另一种力量——就像里尔克说的,“爱不是相互凝望,而是一同朝着同一个方向展望”。

她和杨慎虽然分开了35年,却一直靠着思念撑着,活成了彼此的光。

这世上美好的爱情,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模样。有天天在一起的温暖,也有隔着山海守望。

黄娥和杨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是因为他们分开了,而是因为这么多年的等待里,他们从来没放下过彼此。

或许真正的爱,就是不管隔多远,不管等多久,哪怕头发都白了,也愿意相信,总有一天能“生同心,死同穴”——这样的爱情,就算带着遗憾,也够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