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和尚桥,我听到了诱人的许昌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3 09:06  浏览量:1

夜宿和尚桥,我听到了诱人的许昌故事‖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中原广大地区,民间生活用煤一般全靠人力用架子车上山往回拉。地处许昌地区的农村一般向西去禹县山区的小煤矿拉煤,向北去密县一带的山上小煤窑往回拉。

那时候我还小,十四、五岁是不会上山的,但家里大人去山上拉煤,接煤车那是必须的,一般从山上往回走,先是下坡多,到了中原地带坡缓地平,拉车相当吃力,家里有人手的都去接煤车。(想看看本文作者杨明德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我为啥要写许昌县这位大才子

向西向北拉煤去都只有一条道,向西走许禹公路,向北走1O7囯道。向西出许昌往西过灵井、泉店是必经之路,向北走丈地街,过和尚桥、新郑也是必经之路,所以接煤车是不会接叉的。

那时的人家里都穷,但煤是生活必须品,借钱也得每年拉一车煤,否则大集体岁月,没柴烧,总不能吃生的。好在父亲是人民教师,每月三十七元钱,拉车煤不至于借钱,一般的农家是要求人借钱或哀求生产队队长预支点钱,过年生产队若有工分分红再扣回去。

那时候山上煤一般一分钱一斤,拉一千斤得十元钱,还必须多带一两元钱,因为四、五天一个人得生活开销啊,一碗大碗茶要二分钱呢。提前几天得准备上山的必须品。一张半截残席或草垫子或旧棉被或旧大衣之类的挡露御寒,因为拉煤人四五天要露宿街头路边,不可能也没钱花钱去住旅店。另外还要烙四、五天的馍带上。

到第五天一大早,接煤车的人也得起早带上一天的馍和绳子沿路打听或看拉煤车人的队伍,万不可错过,那时候没有可联系的手段,要时时紧盯拉车人,因为全许昌地区各村各寨的人都要在开春和深秋节令往回拉煤,沿途拉煤人排成队啊!其它时间生产队是不准假的。

有一年深秋季节,六十年代末期,和二伯我们一行六人去密县方向接煤车去。二伯微胖,接二哥的车,我接四叔的车。那时的1O7国道还是土路掺杂一些小碎石子,很少有汽车通过,偶尔一辆汽车路过便尘土飞扬,狼烟动地,避之不及,爆你满身满头尘土。

走到丈地街村天刚麻麻亮,丈地街的北寨门外是清潩河故道,这河自禄马下来到这儿拐向西南,流进丈地的寨海子里。假期我读过不少小说、寓言、散文,求知欲正旺的我不时向二伯提问一些问题。

我在很多篇散文里对二伯都有描述,他年轻时参加过抗日青年远征军,在印度缅甸打仗两年零八个月,他知识多,讲起故事头头是道,我也爱听爱提问。他说这丈地街寨里有三里长街,这大寨有四门八庙之传说,一般的大寨是两门,它却有四门,况这寨里寨外有八个庙啊。传说汉魏时曹操的兵士丈量土地夜宿这里,后起名丈地村。

我们一行路过禄马村,我追问这禄马村有啥来历,二伯说,这禄是代表俸禄钱财,这马的意思是马能扶人帮人,寓意是该村都是富贵之人,福寿无疆吧,但没听说过这村有什么与马有关的传说。

向前走过几公里,翻过铁路道口,有两个大厂子映入眼帘,是化肥厂和造纸厂,这厂规模都挺大,高高的烟囱托着长长的黑尾巴直冲云霄,到天上与白云混合在一起好像又格格不入,那时化肥紧俏,听说很难买到。

过了化肥厂,一条河横艮在眼前,这就是清潩河,宽宽的河槽两边是上下大坡,中间细流上架着离水面二三尺高的石桥,这石桥五六米长。二伯说这河水大时能漫过桥面,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百多年前,这河北岸有座寺庙,庙里住个年轻和尚,这河南岸住一户人家,这主人早死,撇下孤儿寡母度日,这和尚时常帮娘俩度日解困干点杂活,一来二去,和尚与寡妇有了感情。

因为没桥,和尚常夜里涉水去寡妇家,冬寒湿月,这寡妇与和尚对话儿子听到,寡妇常嫌和尚脚凉,要替和尚暖脚半日。

这儿子读书用功,后做了官,为孝母亲,便在这河中修石桥一座,便是此桥至今。后母亲病故,其子便把和尚杀掉,这就留传下来两句俚语,当初修桥为母尽孝,今杀和尚为父报仇。

二伯讲这故事我记了几十年,如今还记忆犹新,写起来也顺手。我们一行六人过石桥进入和尚桥街里,一条长街,那时候长葛县己从老城搬这街上。快出村口见路边有一大门畅开,拱型横幅写“八七公社”几个大红字,据说原来是城关公社,二伯说听说毛主席1958年视察过这里!

我们沿路又经过几个村庄,一个叫增福庙,我们在增福庙村口的路边茶摊上,二分钱一碗白开水,就着干馍,这就是每人中午的一餐啊!再经过一个叫梨合村,二伯说这梨合村有一个看眼病先生,是老中医,听说方园百里很有名气。

过了果店村,眼前出现一大下坡,这坡有二里多长。坡右侧是一堵高大土寨墙,比寨墙要高大的多,上面多斑剥雨冲风涮的黛色痕迹,顶上长满芨芨草和狗尾巴草,在微风中摇曳,土坡边立一块一米见方石碑,上写“郑韩古城遗址”和“国务院文物保护”字样。我读过史书,知道这是古韩囯和郑国在这里留下的遗迹,我心生敬意,这里是祖先们在这里生存,打斗的古战场啊!

这坡下到一半,我们便接上了煤车,由于这坡又徒又长,有愿意花两毛钱的有拉坡人,是附近的村民,在这儿挣个零花钱,帮你拉上坡去两毛钱,有不愿花钱的,两个拉车人互相推一截一截的前行,幸好我们的到来,四叔他们如遇到救星一样高兴。上得大坡已是夕阳西下。天边染起朵朵红云,稍稍休息后我们便负重前行,四十里土路,到和尚桥村头已是近半夜时分。

人困马乏,四叔他们建议不走了,路边上有小房草棚,是做干店生意的,就是给过往的煤车服务的生意。不愿花钱的有二分钱一碗的开水,就干馍而餐,有带面的,店家负责给赶成面条,一小锅加盐加点油花子煮熟两毛钱。有带干馍的帮你烧水加点盐加点油花花一毛钱一锅锅。四叔要了一毛钱一锅锅的盐水煮几根青菜和水上面漂几点红油花花,叔侄二人美美的泡馍饱餐一顿美味,这美味我记了一辈子啊!

众人吃饱饭,找了一块相对高一点的地方,把各家车尾相对,这样安全一点,然后支起车杆,四叔在车底下铺上自带的半截草垫子,我拱进车底,一条盖不严二人躯体的破被子,叔侄二人蜷曲着进入梦乡,车杆上吊一块烂布挡点深秋的夜露!

我顾不上欣赏秋夜的星空和美妙的秋虫夜鸣,疲惫的倒头便进入梦乡。

我梦见这河里发了大水,这水漫过石桥,梦见这石桥上和尚缓缓而踏上石桥,这和尚在石桥上洒尿。由于喝水多,我尿急把我憋醒!我拱出车底,撒尿后依然钻进车底进入梦乡。

写此文时,我眼底有些湿润,回首往事,忘不了那年那月的苦涩。写此文前,我打电话问老家四弟,说现在的天然气从前年已经入户,再也不愁没柴没煤的日子了。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