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的一首《白燕》,托物寓意,不逊于明代袁凯的名作

发布时间:2025-09-23 06:53  浏览量:2

咏物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不过对白燕的描写着实不多。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眼里,白燕乃是君子的象征,它不逐浮名,甘守淡泊,恰如王冕笔下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花。白燕质禀冰霜,纵然风雨沾衣,也不改其澄明底色。

白燕具有呼唤伴侣的温软情致,却从不忘高翔云天的志向,它不恋樊笼、坚守本心,不因境遇移其操,不因浮华易其心,这些品质正是才子们人格修养的极致写照。下面分享大学教授的一首《白燕》,托物寓意,不逊于明代袁凯的名作。

白燕

现当代 · 刘家传

已惯兴亡甘淡泊,只缘气质禀冰霜。

雕笼误入终生恨,花雨空沾两翅香。

呼侣有情凭软语,受风无碍忆高翔。

逢迎取宠怜鹦鹉,弄舌人前着锦裳。

刘家传生于清末,长于民国,亲历抗战、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社会变革,作为一位受过儒家文化浸润的文人,他不断地追求卓越,并始终以不屈的操守,面对时代的滚滚洪流。 他的咏物之作不粘不脱,既紧扣物之形神,又能不囿于物。

刘家传早年就读于湖南大学,后来担任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并长期从事教育与文化工作。他的诗词多作于中年之后,这首《白燕》便写于这一时期,展现出作者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心境。

上世纪中叶时,很多知识分子面对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动,不仅曾经深陷困境,而且还积极反思如何在现实束缚中保持精神自由?刘家传以“白燕”自喻,规避了直白抒情,委婉地道出了其内心的坚守。

已惯兴亡甘淡泊,只缘气质禀冰霜”,开篇阐述白燕的不俗气质。早已看惯世事兴衰,甘愿过着恬淡生活,只因与生俱来就是冷如冰霜的气质。

“兴亡”引申为人生中的荣辱、得失、聚散、成败等世事变迁。“已惯”点明了诗人饱经沧桑,见惯了起落沉浮,内心不再为外界的动荡所惊扰。

颔联描述白燕曾经遭遇的困境,“雕笼误入终生恨,花雨空沾两翅香。” 曾经翱翔于花雨之中,翅膀沾染了芬芳(象征自由与美好),却因误入雕笼,瞬间失去了自由,也留下了终生悔恨,过往的美好回忆反而徒增痛苦。

雕笼象征官场的樊笼、名利的桎梏,或是身不由己的关系。“精美”二字反衬出束缚的残酷,即便物质条件优越,也无法弥补自由的缺失。花雨与雕笼形成对比,一边是自然的灵动,一边是人为的禁锢。

呼侣有情凭软语,受风无碍忆高翔”,白燕用轻柔的话语,深情地呼唤着同伴;即便寒风吹过,也不妨碍它回忆从前在高空翱翔的时光。

诗人承认误入陷阱的遗憾,却并不回避现实的束缚。同时他又坚守品格,心怀理想,还会团结同道,不做孤独的坚守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识。

逢迎取宠怜鹦鹉,弄舌人前着锦裳。” 可怜鹦鹉为了获取宠爱,不断逢迎和讨好他人;鹦鹉只会在人前搬弄口舌,靠着一身华丽羽毛,博人欢心。

鹦鹉靠着谄媚与包装,获取宠爱,本质是以人格换生存;而白燕则立足于内在的品格,本质是以品格定人生。诗人以此告诉读者,人格尊严远比外在荣华更为重要。

明初才子袁凯也创作过一首《白燕》,其中两句这样写道:“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作者借用历史典故隐喻现实,并以警示的口吻,传递出对入宫即陷入倾轧的忌惮与劝诫,情感沉郁,且带有鲜明的现实意味。

相比较而言,刘家传着重于展现自我的情操和追求,而袁凯则通过托物寓意,警示后人不要轻易靠近是非之地,以免遗憾终身。综合来看,古今才子都非常善于在咏物诗中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希望,也会激发后世读者的遐想与思考,从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