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大学,今天112周年校庆

发布时间:2025-07-13 13:36  浏览量:1

那是1935年冬天,整个华北在颤抖。一场足以撼动时代的风暴掀开序幕。清华园里,救国会第一次宣言,蒋南翔把自己的心摊在纸上。他们说,华北这么大,却再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句话爆炸了似的响在每个在场年轻人的心头!书生意气被逼到墙角,只能奔跑出去,用嗓子喊,用脚步抗。冷风割脸,热血滚烫,青春在泥沙中冲撞。

清华和这个国家,命运似呼吸牵制,人们都说这里人更拧巴——可一旦风雨来临,就有人该站出来。早在学校刚有雏形时,梁启超就喊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训变成了标签,也成了压力。道理没人不懂,但是谁能料到,真到动荡时刻,这一纸“自强不息”会变成千钧的约定?到底有多大用?其实那年头讲无谓的浪漫已经过时,大家都在刀尖上走路。

1926年,王淦昌还只是个青涩青年。他亲眼看着人倒在枪口下,活着回来时嘴里全是血腥味。第一次,他发自骨子里恨怯弱。叶企孙那时候说,不行,就得强大。说完自己却哭得跟个孩子。奇怪吧,当时世道艰难,一个教授能哭得像三岁小孩。到底是压抑太久,还是觉得无力?其实谁知道他心里怎么想。

叶企孙这些人,没有多少修辞花样。他们只会一个劲地琢磨学问,希望自己能撑起点天。有时觉得他这套“科学救国”是不是太天真?你说几十个人能把国家拽回来?可他们就是咬死了这条路。1926年到1938年,仅物理系出了21个后来的中科院院士,6个“两弹一星”元勋。那些名字后来变成奖章和教科书,可一开始不过是在陋室里熬通宵罢了。

这些学问家,年轻时一个个都坐过西洋大船,叶企孙是芝加哥大学的高材生,23岁就能和诺奖得主合作搞X射线测量,到底脑瓜子转得快。吴有训本事也不小,美国物理学会会议论文他第一个上台说。赵忠尧在加州理工时,差点摸到了诺奖,后来吃了哑巴亏,但刘德华不是说过,人生哪能没遗憾?叶企孙导师死活想拴住他,可人家就是要回中国。吴有训也是,明明在国外有前途,却扭头回来了。回想一下,这群人多轴?说是轴,其实是笃定。也许有时候回国不是高义,而是一种赌气。觉得老外算什么。

后来办物理系,梅贻琦那句“致力于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都快被讲烂了。但这些信条一直在清华自上而下传啊传。没人管你有没有感觉,反正进来了就得挺直腰板。清华人更喜欢做苦事。陈岱孙回忆说,搞理学院是“惨淡经营”,一间破屋能熬出天才。很狗血,但也是事实。

1930年代初,钱伟长这名字开始冒泡,刚入校就是国学界的香饽饽。可是,东北一丢,整天说诗书的人也憋不住向往飞机大炮。意外吗?有点。突然间连钱伟长也开始缠着吴有训说:我要搞理科!偏得他物理只考5分。然后死活挤进去,硬是从“文学神童”变成“中国力学之父”。命运也好玩,人如果真的拗不过命运会变什么样?

日寇进上海,屠守锷小时候就记住天空那可怕的响动,破房废墟,尸骨焦土。他要造飞机。造不好不罢休,后来真的成了航空专家,专搞新式武器。抗战年代,连教书先生也变成地下联络员。叶企孙、吴有训本可只教书,却负责把一个个学生派到各自稀缺的领域。今天叫学科规划,那时全靠拍桌子分配。科学,是自上而下的决心,更是人脉加点野心的碰撞。

有人会说,靠一间教室,几间破桌就能救国?事实摆在那。每个名字后面都能拉出一串事例。比如赵九章,被直接塞到美国学高空气象,回国后带出一拨儿卫星高手;钱学森原本是交大的,靠清华关系送进MIT,后来火箭领域呼风唤雨。他们没得选,就只能闯。

钱伟长后来爆料,教授们不是让大家当死理工,不是“为物理而物理”,是为国家搞物理。怎么讲?背后其实隐含着功利主义。清华无问西东,说说而已,真到关键时刻哪还有空博雅?保家卫国才是铁理。你要说这里面有苦衷,但干起来却死磕到底。

沈崇诲的故事就更极端。工程系毕业,本可以去舒服单位,偏偏报名成了飞行员。决战沙场,飞机被击中,操作失灵,直接撞向日本舰队。他说要跟敌人同归于尽,这种壮烈,放今天都让人发懵。是背水一战的气氛逼出这些极端选择?还是天生带点宿命色彩。

熊大缜是另一个结。物理系才子,原定去德国留学,偏偏抗战爆发,他留在国内造地雷,牺牲在前线。死时还被自己人冤成特务,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后来几十年才平反。为国为家,有时候需要大智慧,有时候冤枉死成常态。那时候清华诞生的英雄太多,但死人永远比活人更快被忘记。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民族危机时最壮烈的一次教育迁移。西南联大八年,8000学生,3800毕业生,2名诺奖、8位“两弹一星”、170多院士,这组数字怎么听怎么像现代神话。铁皮屋教室、咸菜坛子里的镭、翻山越岭的学者,没谁不是在乱世间硬生生熬出一口气。

赵忠尧扛着咸菜坛子,冲过日军封锁线,手上磨出血痕。别人都慌着逃命,只有他惦记着实验室那点镭。谁也想不到,那点人家不要的材料,到头来成了后来的核武利器雏形。真要说起来也是无法解释的巧合。科学与抗争,在那一刻混成一团。

“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这句后来被演绎得神乎其神,其实他本人没那么多讲究。清华,确实成了人才黑洞,把最顶尖的青年都吸进来,什么背景、什么出身,到了紧要关头,大家都是孤注一掷而已。

那时候中国完全是一片废墟。23位“两弹一星”元勋,21个都留过学。远渡重洋不是去镀金,是带回种子。抗战胜利没带来安逸。美军在比基尼岛爆原子弹,还特邀盟友去参观。赵忠尧倒成了中国观察员。偏偏试验观完不肯回国,硬是在美国苦熬几年,买科研仪器。有点像今天的极限创业者,完全是用命博。

钱三强、何泽慧从法国回来,人在巴黎呼风唤雨,却偏要回中国,女儿还只有半岁。有人劝他们留下,工资高条件好。居里实验室都不舍得放人,他们却分文不计,甚至临行还被赠言。回国后,什么“科学为人民服务”,哪还有机会讲格局?那就是饿着肚子干大事。原子弹、氢弹、卫星,拆到最后就是一堆中国人硬挺着上山下乡,拼命攒起来的技术骨架。

朱光亚写公开信,要全部中国留学生都回来。他说我们不曾种一粒米,不曾挖一块煤,靠的是老百姓的血汗。略带煽情?是。但他说的不是漂亮话,是真的饿过肚子的现实。谁还有勇气为他人赊账到这个程度?

1955年国家道一句“搞点原子弹、导弹”,下面的人疯了一样扎进实验室。密集培训,秘密选址,没档案可查。仅仅十年,原子弹出世。再三年,氢弹爆炸。别人搞核武几十年,我们只用两年多,背后的代价估计只有当事人清楚。

邓稼先调岗,破天荒只给老婆许鹿希说“什么都不能讲”,行为看着挺冷漠。其实到头来,家国兼顾不可能全赢。后来他全身溶血,十几处癌变。自己觉得“这一生过得有意义”,但到底痛苦不痛苦?说不准。

郭永怀身死之时,和警卫员紧紧抱着,把公文包夹在中间。人死了,资料完好无损。美国留学的教授最后烧掉自己几千册书,只为脱身回国,别人觉得像小说,实际上,那是绝望中的拼命。

1971年,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核弹到底有没有外国人帮过。邓稼先正式写信回复,一切自己干的,那时杨振宁潸然泪下。他们这些科学巨头并没有神话。很多曾经也动摇过,疑虑过,但到了关口,所有杂念都没了。但我总觉得,他们不是纯粹的理智机器,他们也会疑神疑鬼,偶尔怀疑自己的坚持是不是太傻,最后是环境把人给磨成这样。

50周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枚,有14位是清华出身。有人说清华是国运翻红的发动机,我并不全信,偶然太多,必然很少。但这些名字组合在一起,的确灿若繁星。

清华园现在人头攒动,往昔那种血腥气淡了。但历史不是用来祭奠,具体到每个人,都是一个个荒唐甚至碰巧赢下来的人生。科学、信念、爱国、挣扎,混杂在一起没法分割。

杨振宁说,天终于亮了。可过去没那么亮,现在也未必真的无风无浪。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剧本,有人选择出头,也有人最后沉默,就像当年谁也没想到清华学子能卷起风暴。谁说下次不会轮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