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眼疾病逝司马昭许昌接班

发布时间:2025-09-23 05:46  浏览量:1

司马师的结局其实跟大家想的差远了,没人能猜中——乐嘉城那晚,文鸯夜袭掀翻了整个大营。司马师本来铁了心要镇压叛军,外表冷静,可谁知道就这么一遭,眼部伤口被惊裂,眼珠子都掉了出来。痛得够呛,却死压着没叫。一直撑到叛乱搞定才倒下。这场夜袭,所有人都没想到会要他命,傅嘏、王肃之前还劝他亲征,现在想来,是不是有点像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司马师没熬到胜利班师,他一瘫倒,权力瞬间断了线。贾充顶着参军的新身份执掌军队,他自己赶回洛阳治伤去了。路上病情急转直下,到许昌时眼都快瞎了,赶紧让在洛阳留守的司马昭赶过来。这段突发状况让人一头雾水,平时那么冷静,这次倒像是着了魔——是不是早有预感?或者,干脆是无力回天?

司马师膝下全是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司马懿当年要求司马昭把次子过继给司马师,来充当接班人,但司马攸那会才九岁。显然太小,指望不了。临终让司马昭急赴许昌,明摆着说权力要变天了,这算不算一种紧急托孤?兄弟间到底谈了什么,交代了哪些身后事,史书里压根没记载。比起曹魏的其他权臣,这段真够神秘。

司马昭这个人,背景不用多讲了,司马懿次子、张春华亲生。44岁,久战成名的人。东兴之败后他被撤了爵位,是唯一被处罚的主帅。蜀汉姜维兴兵陇西、司马昭大破对方,重新封了新城乡侯。曹髦继位后又升他为高都侯,还多了两千户。这回留守洛阳,临危受命,倒像是专门为之后埋伏笔,意外吗?

赶到许昌后,司马师把司马昭直接升成卫将军,职权立即移交。一部分人会说,这就是魏晋权力过渡的典范,但消息太少,兄弟俩说了什么几乎没人知道。如果真有交底,为什么史书只言片语都不提?是不是没人敢写?抑或,那场兄弟诀别其实乏善可陈?更可能的,是司马师压根没机会说太多。

**乐嘉城一役,本是常规军事行动,结果却成了决定魏晋历史的转折点。意外总在计划之外。那晚上,谁料一颗眼珠的命运,最终左右了权力的更迭!**

公元255年2月,司马师死在许昌,47岁。葬洛阳邙山。执掌四年,走得快,毫无征兆。自251年司马懿病逝到司马师死,仅六年气数。历史说曹魏由曹爽时代的衰败在他们父子手里重新向好。对比蜀汉、东吴的日薄西山,这话看着没问题,但实际有谁在意?朝纲整肃、律令明紧,寒门才子受重用。邓艾、王基之流,这几年的冒头,是不是意味着司马懿父子比前人厉害得多?

他们父子崇俭,反感奢靡,拒绝大兴土木。东征西讨,都亲自上阵,掌控对吴、蜀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似乎没出过重大纰漏。铁腕奖赏,狠辣对敌,严苛政令,这段时间朝廷气象焕然。可你说他们真的“仁厚”?证据在哪?

表面看,司马懿能忍曹爽十年,司马师却咬碎被褥死扛,不愿示弱。两人同为托孤大臣,办事既果断又谨慎。曹爽、何晏、王凌、李丰,这些政敌,司马家杀之毫不手软,哪怕是故人旧友,三族一起诛。读真史料才发现,这种冷酷让人心惊,外人靠近都打怵。

司马师短命,很多人扼腕。家世、政绩乃至私人轶事,都有说法。好比的一桩疑案,是司马师杀妻案。正式记载不多,正史里只在《晋书·后妃传》有几句话,夏侯徽,夏侯尚女,是夏侯玄异母妹,五女无子。至于毒死妻子的事,白纸黑字,却处处漏洞。只要细想,哪有那么简单?

夏侯徽文静有见识,司马师做事都先找她商量。这种说法不怎么靠谱。若真司马师恨妻成疾,为何事事讨论,五女全是她所生?更何况,后来娶了别的女人却再无子嗣,这是不是说明感情非常深厚?难道说当时的婚姻政策格外奇特?

背景要看清。曹叡当政,他极力打压清谈,浮华案,把一众后来显贵文人一起清扫,司马师遭罢官,无所事事。司马懿彼时在关中,与诸葛亮对阵,不在朝中。曹叡年富力强,司马家压根没能力也没胆量谋反,哪有机会搞“异心谋逆”?说黑化杀妻,理由真不成立。司马师有没有不臣之心,这事扯远了。

更重要,夏侯徽曹家亲戚,身份特殊。司马师如果真毒杀了她,夏侯家会袖手旁观?朝廷不管,曹叡会无动于衷?结果史书记载老婆死了竟然连个处分都没有。这不很奇怪吗?仇家都成了摆设?这些细节说明史料可信度有限。

细究“景怀皇后”案,被毒死的说法,极可能是后人杜撰,为了给司马家贴上早有不臣之心的标签。他们父子对政敌冷静狠辣,但私人感情未必同样无情。否则,司马师怎么积累朝中的人望?能整合大臣,推翻曹魏的旧山头?

回头再说,乐嘉城那夜袭到底值不值?司马师明知有伤,硬顶,结果还不是死在自己人手上。贾充、傅嘏这些幕僚,全程冷眼旁观。官场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成败往往靠天命。一颗眼珠子能变成历史的分水岭。这是不是巧合?还是命该如此?

但也有说法,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其实一直在演戏。他们铁腕治国,为自己铺路。司马师表面果断,内里反复犹疑,不肯放权给司马攸,是不是怕出乱子?又说司马昭能力一般,能不能继承大业,谁也说不清。后来司马炎篡魏称帝,正史并未为司马师出头,这种历史尴尬就埋下了伏笔。

【历史总在细节里藏玄机。】

有些人说司马家族冷血独裁,也有人觉得他们把魏晋带回正轨,谁有绝对标准?有时矛盾说法并存,亦真亦假。夏侯徽之死,乐嘉城夜袭,这些节点改变了命运轨迹,后人说得天花乱坠,终究还是谜一样的断面。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管时代,风格又有不同。

但也许,历史的转折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伤口,“不臣之心”背后的似与非,肩膀上扛着的家族印记。曹魏、司马家、东吴蜀汉,都在各自的迷局里互相扑腾。

不必穷究真相,司马师的时代已经过去,抬头看,新的权力格局已经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