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往事 一景一风华

发布时间:2025-09-23 05:28  浏览量:1

转自:沈阳晚报

□孙俊

从沈阳中街头条胡同或官局子胡同的喧嚣人潮中挤过,又或自北中街路高大牌楼信步南行,眼前忽地豁然开朗——中央里,如一枚被岁月精心雕琢的明珠,悄然藏于沈阳方城的襟怀之间。它巧妙连缀着两条声名鹊起的网红街巷,却从容自若,以自己独有的节奏,静静呼吸。

盏盏红灯如流苏垂瀑,映照着往来行人的笑靥。红椅红柱将传统北方民居的灰墙黛瓦衬托得格外热闹。曲径通幽,穿过题着“福巷”的月洞门,便走进“祈福苑”。随处可见的朱色祈福墙上,层层叠叠挂满了许愿牌,红丝带在微风中跃动。“愿父母安康”“盼金榜题名”“望得遇良人”……这些朴素而真挚的向往,将中央里拢入一片温暖热烈的氛围中。漫步于此,仿佛走入沈阳城最本真的市井长廊,一步一往事,一景一风华。

中央里的一砖一石,承载了沈阳的厚重年轮与文化血脉。

芝兰台之名源自清代才子缪润绂所创的“芝兰诗社”,曾是文人雅士吟风弄月、挥毫泼墨的清绝之地。而今,这里既低徊着古老的余韵,也跃动着现代的脉搏:文雅茶会、国风灯光秀、网红直播,共生交融。立于台上俯瞰,市声熙攘,耳畔似有旧日诗声与今朝欢语交响回荡。若恰逢其时,可邂逅一场传统表演,舞者衣袂翩飞,令人恍若回到那个以梦为马的年代。

从芝兰台东侧的宝瓶门穿行而过,抬头可见三层高的衔珠阁凌空展翼。其名取自“神鹊衔珠”的起源传说,飞檐斗拱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阁体采用传统木构技艺,彩绘斑斓,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成为中央里的视觉焦点。

衔珠阁对面一座翘角飞檐的亭子悄然静立,亭中供奉着“大十面”。这石经幢民间唤作“十面石”,因幢身八面,加天盖与幢座各一面而得名。最初立于辽代古刹崇寿寺内,后迁至东华门侧风雨亭中。千年风雨蚀去了它的棱角,却未曾磨灭一身庄重。它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观古城春秋迭代。“一朝见过大十面,一生识得大世面”,说的不仅是石上沧桑,更是一份洞明世事的豁达。

转过经幢,古铜所铸的祈福钟悬于一角。钟身满雕吉祥纹样,在光影间流转着温润光泽。每当游人撞击,钟声沉厚悠远,在巷弄中层层荡开,与笑语人声交织,仿佛古今在这一刻悄然共鸣。

祈福钟南面,一整面墙书写着“大十面”的历史渊源。其后方便是隐于市声的老东北民宿,旧称“旮旯院”。院中陈列着旗袍、满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墙上铜版画生动描绘着“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等民俗场景。更令人流连的,是地道的民族风味:“八大碗”盛情,年糕软糯,煎饼酥香,大碗茶温厚……如今它以民宿之姿迎接八方旅人,让人沉浸于这浓郁的民族风情中。

旮旯院南侧,邓公井默然伫立,如一位无言的讲述者。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敕令重建沈阳城,邓公池受命任建城总管。他以《周易》八卦为理,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在城中巧妙布置七十二口暗井用于排水。这些井底铺大石,上覆碎石,再以金砂掩面,平时人车通行无阻,一旦雨落,积水便悄悄渗入管道,最终汇入城外护城河。后来邓公池遭谗被害,直至皇太极重阅图纸,方悟其智,遂建庙追念。

中央里最动人之处,远不止这些静默的景点,更在于那流动的、活色生香的市井气息。这里融汇传统餐饮与潮流小食、民俗体验与文创工艺、非遗展示与互动展演,每一步皆是风景,每一转身都有故事。游人络绎不绝,或驻足拍照,或装扮“格格”“贝勒”,衣影翩翩;香气袅袅缭绕,游客手持各样小吃,笑意盈面。天南地北之味,古今中西之风,尽汇于此,堪称“舌尖上的中国”在一方天地间的微缩演绎。

而当夜幕垂落,中央里展露出另一重迷人的面貌——红灯笼次第亮起,整片街区笼罩于朦胧光影中,笑语、人影与文化回响交织不息。若来得巧,还能遇上传统婚俗展演:迎亲送亲、福手抓财、虚射三箭……一幕接一幕,如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戏剧,让人不觉置身其间,恍然穿越百年。

中央里,以其独有的方式,让历史走出书本,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令文化脱离陈列,化为可歌可舞的当下实践。它既守护着岁月的沉淀,亦拥抱时代的脉动,在传统与现代、静谧与热闹、记忆与未来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它不只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深嵌于沈阳方城肌理中的生动故事,百般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