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的那场宴会上,有很多五胡十六国的风云人物|文史宴
发布时间:2025-08-23 17:59 浏览量:1
刘禅在宴会上说“乐不思蜀”那一刻,身边到底都有谁在场?如果真把人名、职官和当时局势捋一捋,会发现很多后来在“五胡十六国”闹腾得天翻地覆的大人物,居然都沾了这个席面。就像突然发现刘邦跟秦始皇其实只差几岁,这种“现实撞脸历史”的感觉,着实让人踉跄一下。此后的事,就变得没那么简单,谁又能想到,一场饭局,牵扯出后面那么多热闹?
咱们常说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好几个碎片拼起来的。不是说,刘禅一边看着蜀地的歌舞表演,一边就冒出那句轻飘飘的“不思蜀”。据说,宴上的蜀舞大伙都脱不开眼,别人看得泪眼婆娑,刘禅乐呵得跟旁边的小孩过家家似的,还笑呢。不过那句名场面级别的回答,是后来另外一天,司马昭就私底下问他:“你想蜀地吗?”刘禅淡定得很,“我在这儿挺开心的,不想回去”。郤正后来悄声叮嘱,“咱以后答得委婉些,免得惹祸”。果然,第二回刘禅改口,说思念祖坟,心里西望悲切,都是给司马昭听的。
想想这冷门的细节吧。那场歌舞,“不思蜀”之后的追问,基本就是一桌人看戏,一桌人内心翻滚。谁是真哭,谁是假笑,其实挺复杂——刘禅是不是彻底没心没肺?也许不是——真的换你我落难,也未必就能哭得出来。
说到这儿,咱再往前捯饬一下刘禅的行程。从蜀汉一崩盘、姜维钟会那场兵变泡汤、到洛阳,刘禅可没那么风光地到处串门。他一路上,身边追随的心腹老臣都死的死、散的散,譬如诸葛亮那位兄弟诸葛均,也是路上咽了气,还有宗预、廖化,那都是跟他从建国扛到最后的老兵。走到洛阳的时候,大概整个人都提着心,不像后面变成帮宴会上搞气氛的小丑。
到了洛阳,司马昭刚好在忙自己的封爵,哪有空搭理这些新来的俘虏?刘禅和残余的蜀汉宗室先得等着安排,谁还会在宴会上一口气吃个痛快?时机差不多是咸熙元年三月,刘禅刚被封安乐公,司马昭才腾出手来,“请饭”,实际就是私人聚会,大家都知道,官场的掾属、心腹和部分旧臣会被凑在一起,既是给蜀汉旧人安慰,也是给新晋人员摸个底。
那天蜀汉的人马其实没多少,真正露脸的蜀臣并不多。比如大家熟悉的陈寿和李密,压根儿就没入这圈子里——一个还没混出头,一个在家孝顺祖母,离宴会八百里远。刘禅身边,确定靠谱的只有郤正和张通这两个老跟班,一个负责提醒“今天不准说错话”,一个大概是看看情势不妙、少说为妙。不过也有点小团体——董厥、樊建、常忌等,一同被招进司马昭的相国府里,算是蜀汉“降将”新同事。
有人会问,刘禅家里人呢?其实张皇后也在,就是张飞的女儿,敬哀张皇后是她姐姐。还带了几个弟弟刘永、刘辑和自己的四个儿子。这帮宗室,大多是不折不扣的“绅士贵族”,并没有后人以为的全员殉难。尤其刘永后面还会有后代刘玄在西晋时期跑出大成汉,一家子还是活得挺顽强的。只不过那天桌上的他们,谁都不敢说一句多余的话。
桌子的这边是刘禅的“孩子们”,桌子的那边就是司马昭的后台班子——各路亲戚、幕僚和未来的乱世主角。比如贾充,这位能口有点毒,直接在饭局上给司马昭递话,顺便踩了刘禅:“诸葛亮都管不了他,姜维更别想,主公玩得翻天!”贾充那会儿正年轻,谁能想到他老了以后,他闺女贾南风能把朝堂搅成血海呢?
再看司马家的二三代,什么司马攸、司马炎,那个时候还没分出继承者,两个都跟米粉似的搅得不是味道。司马攸就坐在刘禅隔壁,看着阿斗那副“啥事都放过我的样子”,大概也给自己默默加戏。其他诸如司马肜、司马伦这些后来的“祸乱之源”,那天也可能在座,一个个都在憋着后半生的劲头。
细节往下翻,还有那天宴桌上的外宾——比如匈奴贵族刘渊,日后西晋掘坟的老祖,被称呼“汉皇帝”的那位。传说司马昭那天请他,就是想给远夷看看,刘禅都变成安乐公了,你们也该老实点。结果,谁能想到刘渊多年后自称“孝怀皇帝”时,会不会还记得他在席间见过那位整天“乐呵呵”的阿斗?
不仅有匈奴人,鲜卑拓跋部的太子沙漠汗那时候还在洛阳做人质,也可能在这饭局里凑个数,谁知道这么一个乱局,会串联出不同时代的几条大线。
司马家这帮人和跟班,也都是后来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大人物。像嵇康老哥的兄弟嵇喜,想出人头地就得赶紧认司马攸当老板;阮籍要是还活着肯定要跟着凑热闹,当年劝司马昭当晋公的劝进名单上就有他。
还有庞会、文鸯这些硬汉,庞会在成都杀得痛快,之后专门押送降人进京,一身戾气,估计饭桌上比刘禅还松弛;文鸯倒也不逊,吴国归降曹魏以后,司马昭专门留了口子给他安家。张皇后的叔叔夏侯和,凑在相国左司马的位子上,也想看看刘禅笑的是真还是假。
文官那儿,山涛、王戎这些日后竹林七贤成员也都混在宴桌上,别管有没有人会去问:“听说成都的李子好吃不?”张华说不定会在酒后搞点野趣,偶尔听董厥聊聊诸葛亮煮盐的轶事,全都成了后世谈资。机要秘书那一拨才子,裴秀、羊祜、荀勖、郭奕……有的未来在南征北战中刷名,有的则是书里常提的“内阁主脑”。
真要把名单都摊开,司马家、刘禅、贾充、郤正、成群的宗室小弟,还有各种匈奴、鲜卑的豪门,文武官僚,都在这顿饭里碰撞。后半生有的是清算、误解、翻脸的时刻,但那顿饭谁也料不到。
想想吧,这顿饭之后,刘禅继续当着安乐公,司马家的孩子们后面亲手把自家宗族折腾到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的贵族也各自自立山头。那场“乐不思蜀”的饭局,不过是乱世迷雾里的一道小小灯火,谁都还没看清该走哪步。
有时我们扒拉历史,看见的不是一两个英雄脸谱,而是许多普通人在命运缝隙里挤牙膏、拿腔做调。刘禅到底是糊涂还是自保,司马昭到底是恃强还是其实也怕夜长梦多?那天的饭碗里,盛着太多以后谁都说不清的故事。
离席的人,后来都散了。有的老死,有的作乱,有的笑里藏刀。你说,倘若三国乱世的人们真有机会再聚吃一顿饭,他们还会相互讥嘲吗?还是说,“乐不思蜀”只是众生的悲欢自渡——谁都没能说出口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