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李端古诗,赏唐韵风华

发布时间:2025-09-03 05:27  浏览量:6

文/古诗词

在唐诗的璀璨星空中,李端如一颗温润的星辰,以独特诗风散发着清雅光芒。作为“大历十才子”的重要一员,他的诗作兼具清新明丽的格调与细腻动人的情感,题材涵盖闺情、送别、写景等诸多领域,于尺幅之间勾勒唐代社会风貌,传递古人丰沛的心境与情思。今日,我们便随着诗句的脉络,走进李端的三首经典之作,细品其中蕴含的艺术韵味与唐韵风华。

一、《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以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弹筝盼顾图”。开篇“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先以“金粟柱”点出古筝的精致华贵——弦柱镶嵌金粟,在光影中似泛着细碎光泽;再以“素手”状女子指尖的白皙柔美,“玉房前”则暗衬场景的清雅,一器一人、一室一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唯美静谧的画面,女子抚筝的优雅姿态仿佛就在眼前。

后两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巧妙化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三国周瑜精通音律,即便酒后,闻乐声有误也必回首。此处女子并非技艺不精,而是故意错拨琴弦,只为换得意中人的一瞥。这一细腻的心理刻画,将少女怀春的娇羞、试探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心思藏在琴弦的“误”中,藏在盼顾的眼神里,含蓄又鲜活,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与少女的俏皮感。

二、《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尽女子拜月时的虔诚与隐秘心事。“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动作连贯而自然:刚掀开帘幕瞥见如钩新月,便立刻拾阶而下,躬身参拜。一个“便即”,道尽她对新月的殷切期盼——或许是心中藏着未说出口的心愿,才会如此急切地向新月倾诉。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则将画面推向空灵。她对着新月轻声呢喃,话语轻柔得被夜风吞没,无人能听;唯有北风掠过,吹动她的裙带,在寂静中添了几分动态。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仅靠“开帘”“下阶”“细语”三个动作,再以“风吹裙带”的环境烘托,便将女子的纯真、虔诚,以及那份不愿与人言说的隐秘情思托出,留白处尽是遐想。

三、《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若说前两首是少女的灵动与纯真,《闺情》则写透了闺中女子的思念与惆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开篇便铺就孤寂底色:月亮沉落,星光稀疏,天已将亮,房中孤灯却依旧燃着——原来女子辗转一夜,终究难入梦乡。一个“孤”字,既是灯的状态,更是人的心境,将漫漫长夜的孤独与煎熬道尽。

后两句“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把这份思念推向极致。既然难眠,索性披衣起身,走到门前翘首远望,盼着归人的身影;可清晨传来的喜鹊啼鸣,却让她更生恼意——古人以鹊鸣为喜兆,可她盼了又盼,良人仍未归,这“喜声”反倒成了讽刺,将她的失望与惆怅衬得更浓。诗人以“望”与“不忿”两个细节,把女子的深切思念、焦灼期盼,以及盼而不得的委屈刻画得入木三分,字字皆是情。

结语

李端的这三首小诗,虽篇幅短小,却如三幅工笔小品,各有韵味:《听筝》是少女藏在琴弦里的俏皮,《拜新月》是女子寄于新月的纯真,《闺情》则是深闺中熬成的思念。它们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人心,以简洁的语言勾勒意境,既是李端诗歌“清词丽句”风格的绝佳体现,也是唐诗宝库中温润的明珠。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唐代女子丰富的情感世界,更能读懂唐诗“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魅力——这份韵味,历经千年依旧鲜活,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珍藏。

图片来源,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