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与王君安:越剧舞台上的两种风华,你事爱哪一种?
发布时间:2025-07-11 21:18 浏览量:1
当越剧的丝竹声响起,总有两个身影会浮现在戏迷心中——茅威涛的锋芒毕露与王君安的温润如玉,恰如同一枚玉佩的两面,各自璀璨却又同属一脉。作为当代越剧界的两座高峰,她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门百年艺术,也让观众在"革新"与"传承"的张力中,读懂了越剧的生生不息。
茅威涛:让越剧在时代浪潮里"破圈生长"
看过茅威涛《陆游与唐琬》的人,很难不被她眼底的"书卷气"打动。她饰演的陆游,长袍一甩便带出南宋文人的风骨,水袖翻飞间既有家国愁绪,又藏着儿女情长。但这位"尹派翘楚"最让人佩服的,是她敢对传统动刀的勇气。
"越剧不能总停留在才子佳人里。"多年前她这句感慨,成了自己的艺术信条。她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搬上越剧舞台,让丹麦王子穿上长衫唱着越调,一度引发热议;她尝试用现代舞的肢体语言演绎《梁祝》,让化蝶的瞬间少了几分缠绵,多了几分生命觉醒的力量。有老戏迷不理解:"好好的越剧,怎么变得看不懂了?"她却在后台笑着回应:"观众的审美在变,我们的水袖也要跟着时代甩。"
这种革新不是凭空而来。她曾带着团队走访高校,听00后学生聊对戏曲的看法;为了让唱腔更符合现代听觉习惯,她和作曲反复打磨,在保留尹派"圆韵"的基础上,加入更明快的节奏。如今她主导的"越剧创新工作坊",已经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全息投影、沉浸式剧场等新技术的年轻演员。"不是要丢掉传统,是要让传统长出新的枝芽。"
王君安:把尹派的调子,唱成穿越时光的老味道
如果说茅威涛是越剧的"开拓者",王君安更像位"守夜人"。她站在舞台上,往那儿一站,便是标准的尹派范儿——眉眼含笑却不张扬,唱腔温润得像江南的春水,每个字都裹着蜜般的甜润,却甜而不腻。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为了一句唱腔能练上百遍。早年复排《盘妻索妻》,有段"洞房悄悄"的唱词,尹桂芳先生原版是七分羞涩三分试探,她却觉得新时代观众更能接受直白的情感,于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把尾音处理得更清亮,既守了尹派的"韵",又添了几分现代感。"传承不是复制粘贴,是要让前辈的声音在我们嗓子里活过来。"
她的坚守藏在细节里。每次演出前,她都会亲手整理戏服上的盘扣,确保每个结都和老照片里的样式一致;教学生时,她会拿着尺子量水袖的长度,"多一寸少一寸,味道就变了"。有次后台工作人员想帮她把传统头面换成轻便的现代饰品,她摆摆手:"这凤冠上的珍珠,是前辈传下来的规矩,少一颗都不行。"
这种执着让她成了年轻演员的"活字典"。有95后演员问她:"现在都用麦克风了,还需要练丹田气吗?"她二话不说,带着对方到河边吊嗓,"你听,不用麦能让河对岸听到,这才是越剧的底气。"
两种选择,同一种热爱
有人说茅威涛太"激进",把越剧改得没了原来的味道;也有人觉得王君安太"保守",跟不上时代脚步。但看过她们同台的人会明白,这两种选择其实殊途同归。
去年一场纪念尹桂芳的演出上,茅威涛唱了改编版《浪荡子》,唱腔里带着摇滚的张力;王君安随后登场,一曲经典的《何文秀》选段,台下老戏迷跟着轻轻哼唱。谢幕时两人手牵手鞠躬,一个洒脱,一个温婉,却同样眼里有光。
就像江南的水,既能奔流入海,也能在古井里映出千年月光。茅威涛让越剧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王君安让我们记得出发时的模样。或许这就是艺术最动人的地方——有人往前闯,有人往后守,闯的人不丢根,守的人不忘新,于是这门百年的艺术,才能在时光里慢慢酿成醇厚的酒。
那么问题来了:当革新的锋芒遇上坚守的温润,你更爱哪一种风华?其实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越剧因为有了她们,才能既听得见过去,也看得见未来。